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跨湖桥遗址的人们在浙江史前史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跨湖桥遗址的人们创造了灿烂文化 ,在浙江史前史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有榫木构件的出现 ,经河姆渡文化人们的发展 ,其后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点。跨湖桥遗址的彩陶 ,与陕西临潼白家村老官台文化的彩陶 ,在风格上截然不同 ,分属南北两大系统。跨湖桥遗址刻划纹的发展 ,为良渚文化时期雕琢精细而优美的玉器纹饰的产生奠立了基础。跨湖桥遗址早期的年代 ,为距今 80 0 0多年 ,把长期停留在晚期的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推进到中期。  相似文献   

2.
焦作地区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北揽太行之秀,南得黄河之利,为一块形如牛角的冲积平原,气候温和,自古有先民生息,留下了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单是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据不完全统计,就有54处,其中,裴里岗文化遗址1处,仰韶文化遗址10处,龙山文化遗址18处,含仰韶、龙山、二里头等文化类型的遗址13处,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但未确定  相似文献   

3.
宣威境内已发现的三个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都具有以夹砂灰陶为主,以罐、碗和圈足器为组合,石器中有肩、有段器形等相同的文化特征,并与邻近地区新石器遗址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这些特征表明,宣威新石器文化的族属应为百越民族。  相似文献   

4.
长江下游以太湖、宁绍平原为中心,包括苏南、上海及浙北地区,在20世纪相继发现了举世瞩目的8000年至4000年左右的跨湖桥类型、河姆渡类型、马家浜类型及良渚类型文化遗存,学者们发表了许多研究性文章,出版了不少论著。但因古文献对南方的传说人物(氏族首领)缺栽,故多称“古越族”是这些类型定化的主人。文章提出跨湖桥类型为盘古氏后裔与古越族文化,河姆渡类型为古华胥族与古越族文化,河姆渡类型晚期与马家浜类型早中期为炎帝神农氏族与古越族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类型至良渚类型为防风氏古国文化(含古越族与华夏族小古国),井提出良渚文化的消失或转移除自然灾害的原因外,禹杀防风氏国君,迁其国于浙江南部山区,以及华夏诸小国的北返或南迁,也是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5.
从考古发现的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址等发掘的墓葬资料,可反映出三峡古人类的埋葬习俗(直肢葬、屈肢葬、能肢葬等),出土的随葬品可判断同时期人类生活、生产情况、以及宗教意识、母系氏族社会的社会形态等,对这些资料的整理研究,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真实地复原当时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6.
壮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壮族及其先祖就居住在广西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其中以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内容最为丰富。解放以来,在壮族聚居的地区发现的各种类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有四百余处,证明壮族先民和其它地区的先民一样,曾经历过漫长的没有阶级的原始社  相似文献   

7.
利用ArcGIS技术对山东省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对影响聚落时空分布的驱动因子进行归纳整合。结果表明: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山东省新石器时代各时期聚落遗址点数量变化经历了上升期、激增期和衰退期。聚落遗址点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后李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鲁中山前平原地带;北辛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点主要集中在鲁中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鲁东南以及鲁中地区;龙山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鲁中和鲁西北地区;岳石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点分布范围显著减少,零散分布在平原地区。9.0—7.3 ka B.P.,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李文化得以发展;7.3—4.0 ka B.P.,气候总体温和,且冷暖波动,在优越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下,依次发展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4.0 ka B.P.前后出现极端降温及洪水事件,超出人类适应能力范围,龙山文化衰落,之后岳石文化兴起。气候环境变化影响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与气候的关系较大,但新石器时代后期文化发展受包括生产力在内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进而影响聚落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8.
对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等地部分重要疑似具有天文观测与天象崇拜功能的考古遗址进了天文考古考察。遗址年代跨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到1700年前的魏晋时代。这是在中国境内第一次大范围的考古天文调查。首先提出对史前文明中心遗址的"天文环境"进行测量和探讨,包括考察遗址周围有无适合观测某些特定季节日出的山峰轮廓,考察遗址在建筑朝向或布局上有无特定的天文意义。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子山遗址的结构表明当时已经用天文方法正南北。其石板上的北斗星象,反映了北斗星崇拜的悠久传统。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和东山嘴遗址发现的石块堆砌的圆丘,很可能具有宇宙图景的意义。东山嘴遗址地势高出,东面山廓明显,是理想的"地平历"观测系统。大汶口文化可能有春秋分日出天象崇拜,宗教图腾意义重大。大朱家村遗址的豆家岭,有可能就是大朱家村遗址的太阳观测祭祀台。山东龙山文化两城镇遗址和王湾三期文化(旧称河南龙山文化)王城岗遗址似乎都没有明显的"地平历"观测环境。我们的研究表明,陶寺文化兼有"地平历"和圭表测影系统。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早于陶寺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晚期和王湾三期文化大致与陶寺文化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史前天文观测技术经历了从观测日出方位向圭表测影的演变。中国考古天文学研究,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源流、中国远古文明的起源以及中国古代敬天崇拜的内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从考古学的角度,概述了洱海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分布与类型、文化特征及文化渊源,证实了该区域新石器文化是在古人类文化的基础上而产生,并不断地汲取其它文化因素,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区域地方性新石器文化.  相似文献   

10.
江汉-洞庭湖区新石器遗址分布与河湖演变的联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华民族远古历史文化的摇篮之一.考古工作者先后调查、发掘了数千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得以确立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年代序列和考古学文化的分区.本文作者通过分析这些资料,结合长江中游地质构造特点,以及气候变化引起的大暖期和大洪水期的证据,总结发现地质构造条件决定该地区的河湖演变方向,同时气候的冷暖变化也影响着河湖演变的规模;通过对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规律研究,可以推断当时人类居住环境与迁移走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沂县新石器时期古陶器的产地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厅遗址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遗址.迄今为止,唯有花厅遗址发掘出土的新石器陶器具有两种不同的文化风格:一种属大汶口文化,另一种与良渚文化相近.利用岩相和X射线定量法对花厅遗址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残片进行了测试分析,其结果有利于不同风格陶器产自不同地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峡地区远古时期渔业的考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江三峡地区鱼类资源丰富,共有各类鱼种多达100余种以上。在三峡地区远古时期的一些人类居住遗址中普遍都发现有大量的鱼类骨骼,不少的遗址中甚至堆积有成层的鱼骨层,鱼骨骼最长的可达1.7米以上。在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还发现有专门用大鱼为墓主人随葬的现象。经比较发现,三峡长江沿岸地区古居民的肉食生活主要是鱼类,其次是哺乳动物类,而清江流域沿岸古居民的肉食生活多是哺乳动物(兽类)动物,鱼类动物次之。这些丰富的鱼类资源为远古时期居民们的肉食生活提供了方便,从而弥补了三峡地区农业生产经济落后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浙江采石文化遗迹的价值内涵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拥有悠久的采石历史,因而留下众多的采石文化遗迹.分析了浙江采石文化遗迹的价值内涵:鲜明的地域性与鲜活的民间性;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双重属性;地质遗迹、文物古迹与工业遗产三位一体性.介绍了浙江采石文化遗迹的旅游开发情况,指出了其对区域文化、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采取的合理旅游开发策略,以利于旅游开发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文化原型,地域文化往往是以保存整体文化单个或多个文明因子的方式,为整体文化的转换提供一种基础性的支持。在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作为地域文化,两浙文化对中国新文学生成的支持,主要表现为两浙作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融入世界、认识世界的文化感知方式,使之获得了文化转基因的内在催化动力,使两浙作家在以艺术审美方式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当中,所采取的文化视角具有一种独创性,从而为推动中国新文学的生成与发展,作出了自身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热。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实践中形成了以博物馆、主题公园与实景舞台剧为主导的三种主要模式。文章在综合比较以上三种主要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以及西藏独特的区情,提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自身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文化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出现,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文化现象就十分鲜明。从陶器的起源到万年仙人洞陶罐的纵向延伸,从磁山文化陶祖形器到大地湾文化和高庙文化彩陶装饰的横向敷陈,中华民族史前文化的神秘面纱开始层层揭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陶瓷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  相似文献   

17.
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最著名的考古学文化之一,理应受到重视和保护。但是,遗址保护区的建立与城镇化进程之间却产生了悖论:一是遗址保护政策对农民生产生活的负面影响,如限制建房是保护区内村民的一大心病,同时,保护区产业发展受限,经济收入增长缓慢;二是遗址保护区内村民对遗址保护的对立情绪,既有对“限制”措施本身的抵触,也有对沟通诉求渠道缺乏的不满。城镇化与文化遗址保护契合点的寻找,需要从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具体措施的不断完善这两个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回顾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各项技术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论述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最新的应用进展主要表现在:探测手段的多样化、数据存储管理的集成化、遗产信息虚拟可视化表达、遗址地空间信息智能分析和多种空间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研究结果认为,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研究正逐步向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新阶段迈进。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图书馆作为人类文献信息枢纽的同时也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阐述了现今文化传承的情况和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剖析了文化传承的意义和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文化传承与高校图书馆建设协同发展的观点,为探索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方式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