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云南壮剧史》为据,运用二次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云南壮剧民间土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专业分析,发现民间土戏从清朝中晚期形成至今,其发展轨迹呈现"山"字形状,具有曲折波动的特点,尤其是历史上的两次重创为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后续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出现了目前发展缓慢、传承困境等问题。如何应对云南壮剧民间土戏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问题,笔者认为应同时兼顾其自身的专业建设和文化空间的保护,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
以目前云南壮剧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师资缺乏、传承对象单一、演职人员招生困难等诸多传承困境为切入点,引入学校社区社会工作的理念,倡导地方政府、地方高校、遗产地中小学以及传承者群体的多方参与合作,以遗产地大学、中学和小学的学生、专业壮剧团、土戏班成员及其土戏班所在地的农村社区居民为教育对象,通过校内教育、校外社区教育和传承者群体教育等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开展云南壮剧进遗产地的保护教育和传承教育课程,其教育内容涉及云南壮剧的知识普及教育、壮剧文化的认同教育、壮剧文化空间的保护教育、观摩教育、兴趣小组教育、壮剧音乐课堂教育、云南壮剧技艺传承教育等方面,以便为后期多方参与的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活动的服务方案策划和实施提供前期的研究基础,最终为云南壮剧的人才培养与传承探索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传承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3.
壮族的戏曲剧种,可分为壮剧和壮师剧;壮剧依流布地域不同,又可分为广西壮剧和云南壮剧。在中国少数民族戏曲中,壮剧占有突出的历史地位,其文化传统深厚、社会影响广泛、艺术形态完整、剧团结构合理,显示出一个成熟剧种的特有品质。而走专业与业余剧团共同发展的道路,紧抓民俗与民生的生命线,则是壮剧发展的重要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4.
云南壮剧的保护与传承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云南壮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云南省和文山州文化建设中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云南壮剧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面对这一问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至少得在广泛宣传、深入研究;广开门路,创新机制;爱惜人才,增强后劲等方面付出较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云南壮剧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山地区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是云南壮剧形成的基础;处于云南通往内地交通要道上的文山地区,明清至民国时期商贾云集,商业文化繁盛,为云南壮剧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云南壮剧包含富宁土戏、广南沙戏、文山乐西土戏三个分支,各分支都拥有各具自身特色的腔调、剧目、音乐和表演程序。从形成至今,云南壮剧的发展几起几落,既有兴旺发达的辉煌,也有遭受摧残的辛酸。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十多年中,由于年青人外出打工、老艺人大多去世、资金紧缺等原因,云南壮剧的继承和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没能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和文山州旅游开发中起到应有作用,各相关领导和部门对此应该给予切实关注。  相似文献   

6.
壮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多样,驰骋桂滇城乡。继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申报的壮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2008年6月7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申报的壮剧又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研究壮剧,挖掘、整理壮剧,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是壮剧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7.
弄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和不同特点,可以使我们在讨论云南壮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时思路更加清晰。因为云南壮剧是一个活着的剧种,所以我们要对它进行动态的保护,这种动态的保护还涉及到专业、业余、原生态,剧种传人与人才培养,品牌意识、经营模式和文化产业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乖嗨咧]腔调音乐是云南壮剧的主要音乐之一,在它的传承和发展中,既有民间壮剧班社的不断创新,又有专业剧团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发展了不同板式的唱腔、融入了壮族民歌的音乐元素、创新了器乐曲牌。这些创新丰富了[乖嗨咧]腔调的音乐,凸显了[乖嗨咧]腔调的艺术特征,增强了云南壮剧音乐的少数民族色彩,和其他腔调一起共同形成了多声腔少数民族剧种——云南壮剧,在祖国的戏曲百花园里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式保护流行的背景分析,以实地调查资料为根据,剖析了壮剧开发式保护的主要措施、成效以及不足,提出在壮剧开发式保护中引入孵化理论的观点,并分析了孵化理论提升壮剧开发式保护效率和效果的机理。最后,详细探讨了壮剧孵化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模式选择、运行流程,以及具体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0.
守护差异性寻求发展的壮剧,面临着由传统单一的地域特色发展为更为丰富的综合性戏剧风格的转型问题。对于壮剧的保护就是要充分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在民间文化生存演变的规律中营造有利于壮剧发展的文化环境,建立一个充满审美精神和艺术氛围的人文世界,促使壮剧形成一种自身调节的动态机制。  相似文献   

11.
壮族民歌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绚丽多彩,世世代代流传在壮族人民之中,伴随着他们的一生,融汇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这些壮族民歌,孕育了在祖国戏曲百花园中风格迥异、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云南壮剧;壮剧音乐也在长期的、不断的、有机的与壮族民歌的互渗和融合中使云南壮剧形成了"以本土腔为主要特征,融合其他剧种声腔的多声腔少数民族剧种。"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云南壮剧的表演艺术也得到了不断革新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1961年编成的大型壮剧《螺蛳姑娘》获得了极大成功,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云南壮剧艺术革新的主要成就;而1984年到1989年先后编成上演的四部大戏《和睦皈朝》、《三七姑娘》、《彩虹》和《白云村姑》,则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云南壮剧艺术革新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云南壮剧的传承困境问题,地方高校可通过整合校内外各类科研和教育资源,为教育传承云南壮剧建设一个集科研、校内外教育为一体的服务平台,使地方高校在参与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服务实践过程中互动生成一种共存、共建和共生共赢的关系,为地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传承和难保护的社会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双向互动关系而获得共赢的问题解决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的建立为背景,分析当今广西壮剧文化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着力探讨广西壮剧文化消费与生产的经济意义。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发展,目前广西壮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一种经济资源和消费品。面对这一市场和契机,有必要对传统壮剧进行创新性生产,以使其成为适合大众消费口味的文化形式。通过去除深度模式、图像化、跨界合作等改造途径,传统壮剧文化才可以进入消费社会。经过这样的改造后,传统壮剧文化在消费社会也就成为具有平面化、大众化特征以及注重感观刺激效果的后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不同时期的政府政策导向是影响云南壮剧兴衰的一个主导性因素。从历史经验来看,云南壮剧要获得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在管理中坚持政策导向保持稳定、管理者与传承者的角色定位明确化、云南壮剧的文化身份合法化与制度化、云南壮剧开展常规化与可持续化、主管部门主导与相关部门协作等原则。  相似文献   

16.
演唱腔调的形成、演出剧本的地方化和演出班社的出现,是一个地方剧种成型的标志.成型于清道光年间的云南壮剧,在经历了清末、民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沧桑之后.又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的喜悦、"文革"的灾难、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发展和现实的困境.文章以大量的历史资料,记录了云南壮剧历尽沧桑、几经起落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云南壮剧音乐中唱腔的衬词共有8类30种之多.这些衬词用衬方式不同、字位安排各异、类型各有区别,在云南壮剧音乐中具有塑造和刻画人物形象、抒发和表现思想感情、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呈示并突出音乐个性、强化和彰显民族特征的多种功能,和唱腔的正词一起成为云南壮剧音乐的主体,占据壮剧音乐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目前云南壮剧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制约其发展的各种因素也不容忽视。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主创人员匮乏、演员断代、行当不齐、乐队有待培养、信心亟待增强等方面。对于制约云南壮剧发展的因素,我们应当不断加以克服,以期云南壮剧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9.
云南壮剧音乐中的衬词除了具有各种不同的功能以外,其衬词类型、用衬方式、衬词功能的多样性特征,衬词类型、衬词字位安排、词曲结合、语言习惯的民族性特征,地域性特征,共通性特征,多元性特征构成了云南壮剧音乐中衬词的鲜明特征。这些鲜明的民族特征使云南壮剧绽放在祖国戏曲百花园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20.
创新在每一种艺术形式中,都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话题。戏剧的创新往往在新创剧目上体现出来。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壮剧的新创剧目便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使得古老的云南壮剧呈现出一派琳琅满目的崭新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