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美国华裔文学的"女性化"一直饱受诟病。华裔美国作家李健孙在他的作品《支那崽》和《荣耀与责任》中却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男性主人公形象。这两部作品里充满了阳刚之气,不仅是男子占支配地位,而且更加专注于传统的男性关注焦点和价值观。其作品里面的暴力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实现其美国人,而非"他者"的身份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些暴力描写也有利于实现美国华裔文学的男性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2.
周广萍 《科技信息》2012,(34):I0100-I0101
美国唐人街是美国华裔聚居的社区,而华裔作品中的唐人街就诞生于中国传统和美国文化之中。雷庭招的作品《吃碗茶》就是一部描述中国早期移民在美国经历特殊生活的典型作品。本文拟通过对该文本的细读,从西方环境与东方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唐人街当时的社会氛围以及“一碗茶”双重含义出发,去分析作品中华裔美国人的“边缘化”身份。并从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和西方文明的“他者”这两种身份上的巨大落差上探究华裔男性在身份状态上的迷惘,生存状态上的艰难和心理状态上的矛盾失衡。  相似文献   

3.
廖欢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8):65-66,72
《纯真年代》和《华盛顿广场》分别是美国知名作家伊迪丝.华顿和亨利.詹姆斯的经典作品之一。虽出自不同的作家之手,但是两部作品在主题意义和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还是有些趋同之处的。本论文从两个理论中的某些要点解读此两部作品,一是借助互文性理论中的某些观点来解读两部作品之间的相似性;二是借助美国成长小说分析两部作品中各自主人公面对爱情的心路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4.
阳萱 《科技信息》2009,(30):117-118
纵观整个美国文学史,诞生了许多带给一代又一代人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从诞生之际就带给了人们无限奋斗的力量,并且一直延续至今,激励着美国和世界其他民族为开拓美好的新生活而不懈地努力。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说《小妇人》正是这样一部受到美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喜爱的文学作品。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女性,成为她们自强自立的动力。本文里,笔者试图从这部作品里包含的女性自由主义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5.
潘晓东 《科技信息》2012,(31):223-223,134
美国犹太作家及其作品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极为深远。本文主要通过对美国犹太作家笔下的主人公身份演变的特征探讨,从而揭示其中所蕴含的一些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唐老亚》这部作品通过梦境和现实的结合,来描述华裔小男孩在梦境中出现华工修建的第一条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经历,来揭露那段被淹没的历史,颠覆了美国主流文学中华人驯服、保守、被动、迂腐、落后的刻板形象。该文旨在浅析作品中作者对美国华裔历史的颠覆和重新构造。  相似文献   

7.
孙悦 《科技信息》2011,(22):I0186-I0187
伊迪丝·华顿是美国小说史上唯一一位以文学魅力和广泛吸引力而著称的女性小说家。她的绝大多数作品描写了她所熟知的奢华的美国上流社会生活景象。1921年出版的《纯真年代》获普利策最佳小说奖。该作品中华顿大量运用对比反差这一写作手法,生动演绎了美国社会中纽约人与非纽约人之间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态。本文试图以此为例,从布局场景、人物塑造和小说结构等三方面分析女作家这一独特写作手法,进而为作品的理解提供一个新角度、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新晋“新移民”文学作家凌岚的新作《海中白象》以离散人生为书写对象,展示了从中国“离散”到美国的新移民的生活状态及离散心态,揭露了美国华人社区乃至整个美国当下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本文尝试分析作者如何在该作品中以“离散”主题为素材表现人性的思考、生命的价值,同时也尝试讨论作品中的情感书写风格和作品的诗意表现,唤起读者对新移民作家作品的艺术审美和普遍人文关怀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张漫 《咸宁学院学报》2014,(12):103-104
《我的安东尼亚》是薇拉·凯瑟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小说通过对波西米亚族后代安东尼亚在美国中西部开拓荒野的奋斗历程为主线,歌颂了移民者艰苦创业的拓荒品质。从作品中的文化因素和各种文化间的冲突进行分析,来探寻小说中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取向,从而更深入地了解美国多元化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约翰·契弗是美国着名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以细致入微、幽默嬉戏的笔调生动地刻画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被誉为"美国郊外的契诃夫"。《巨型收音机》与《游泳者》是约翰·契弗的两篇代表作,分别创作于1953年和1964年。两篇作品尽管故事内容不同,在写作手法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有荒诞神秘的故事情节、高超绝妙的写作技巧和生动的人物塑造。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集,其中300字以下的短文占全书篇目的三分之-一有余。该文认为:按照中国古代小说标准,此类短文属志怪范围的小说文体。并且指出,《聊斋》的短文构思精彩,描写生动,蕴含哲理,并能以巧妙手法进行“劝惩”和嘲讽,实属优秀古代短篇小说之列。  相似文献   

12.
一棵家庭树,引出了立蕙的寻父之路,更隐藏着一个移民家族50年来所发生的点滴。陈谦的中篇小说《繁枝》正如题目一样,许多鲜为人知的枝节需要不断被发掘。小说不仅仅局限于何氏移民家族的故事,而是更多从家族三代人的精神历程出发来着眼于如下问题:生活在20世纪中叶以后的中华民族几代人如何直面历史,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碰撞下的思想冲突以及如何在觉醒后重新放飞心灵。  相似文献   

13.
A.S.拜厄特在小说《占有》中讲述了两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其一为百年前维多利亚时期的男、女诗人艾什和拉摩特“飘逝”的爱情悲剧;其二为当代英国男、女学者罗兰和莫德“渐悟”的爱情喜剧。它们在小说中交叉前行,构成了小说的叙述主线。艾什、拉摩特的爱情是罗兰、莫德爱情成功的主要推动力量。两段爱情故事虽相隔百年历史,但都生动地阐释了爱情的伟大和不可或缺性,其主人公在爱情追求和对待爱情的态度等方面都表现出相似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由诗意写实到散文写实——孙犁《芸斋小说》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犁小说由前期列后期,有一个由诗意写实向散文体定实的转变过程。孙犁晚年创作的芸斋小说三十篇,以简洁的文笔刻画出复杂多变的人情世态,不复有《荷花淀》式的单纯。在形式上,孙犁杂取古代文言小说与传统散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传统散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小说体式。  相似文献   

15.
韩国和中国民间,长期以来流播着大量的"义狗说话".对两国同类型故事的梳理和分析比较,可以发现韩国"义狗说话"既受到中国民间故事的影响,同时也在许多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6.
孝感素来以孝闻名,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独占三席,又是我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城市。孝感以"孝"为名,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昔日孝子的嘉奖赞许,更是中华孝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孝在今天仍然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侦探小说的产生具有相似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渊源,但明治维新特别是二战后,日本的侦探小时发展迅速,社会推理小说成为世界侦探小说发展的第三次高峰,而中国侦探小说却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流派。中日侦探小说艺术成就悬殊,与两国的发展道路和经济水平不同、法律体系的健全和法律观念的普及程度不同,以及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等因素有关。中国侦探小说要向前发展,一要走本土化创作之路,二要不断丰富小说的社会内涵,三要创作多层次的小说,以满足不同层次社会读者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化鬼怪观相似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比较典型的文化现象,鬼神崇拜和鬼怪文学体现了人类或一个民族在某一阶段对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认知水平。在研究鬼神文化的过程中,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在鬼怪观上的相似点,发现这些相似点反映了人类在认识世界及自身时所遇到的共同困惑。作为鬼怪文化载体之一的鬼怪文学,虽然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但都反映了人类对“人鬼关系”模式的推测。  相似文献   

19.
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在评话等的基础上成书,其成书之后又影响和推动着评话的发展,其中,扬州《水浒》评话便是重要的一支,它流派纷呈,并在情节上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更大突破,是对《水浒传》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20.
高丽著名诗人李齐贤到四川峨嵋山进香期间所写的《眉州》诗,运用了多处中国文化和文人的典故,显示了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体现了他的中国文化情结。但李齐贤提及诸位文人.也是为了衬托、类比高丽的三位著名文人,盛赞他们的才学;同时诗歌也表达了李齐贤对祖国和亲人的牵挂和思念,这些又体现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