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丁玲早期的小说创作反映了"五四"运动退潮后激进的女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世界,道出了她们内心的苦闷,发泄她们对社会的不满,这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和主体创作心态:迷惘、求索与抗争等,这些构成了丁玲早期创作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2.
出现在丁玲早期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尽管新潮、并带有某种先锋与激进意味,然而她们却把挥霍与发泄心中的忧伤作为生活中最重要的课题。作者认为,她们内心潜意识中对家庭的渴望是造成她们苦闷忧伤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茅盾在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中刻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文学史上称她们为“时代女性”。丁玲的早期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莎菲性格”,她后来的多篇小说人物都是“莎菲型”形象的拓展和延伸。比较分析茅盾的“时代女性”和丁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可知: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时代女性”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而莎菲女士是启蒙的个人主义者;在生活的逆境面前,“时代女性”在绝望中求生,莎菲女士却在颓废中耗尽生命;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时代女性”狂热地追逐爱情只为填补内心的空虚,而莎菲女士执着地将灵肉一致的爱情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丁玲在建国前的一系列小说、杂文、散文,向来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文学的热点。《我在霞村的时候》是对存在体验的独特书写,揭开语言表述中的层层所指,叙事的深层线索是作家借"性病"描摹时代荒芜中绝大多数人的精神病态。用神性写作来解读丁玲叙事的意图,透视其文本性别观照中的女性世界是可行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在英才辈出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成就的女作家寥若晨星,能数得出名字的大约也只有十几位,而丁玲就是她们中最杰出的一位.无论从其创作的时间和数量,或从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来说,丁玲都不可置辩的属于她们中的佼佼者,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也属于最璀灿的群星中的一颗.丁玲是满蓄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痛苦和迷茫闯入文坛的,她一出现,就以其女性身份和不凡的才华而被人们所认识和关注.她后来曾在《一个真实人的一生》中谈到过她走上文学之路时的初衷:当时“精神上苦痛极了!除了写小说我找不到一个朋友,于是我写小说了.”因此,“我的小说就不得不充满了对社会的卑视和个人的孤独的灵魂的倔强”.她不象比她早出现于文坛  相似文献   

6.
《不算情书》是著名女作家丁玲的一部较为独特的创作,也是中国女性文学的重要收获。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分析蕴涵在文中的女性意识与女性欲望,以及在道德压力下,女性欲爱不能、欲罢不止的情爱纠葛。《不算情书》被视为丁玲女士一段独特经历的真实写照,这段独特的情感经历与文本创作之间存在某些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7.
上海沦陷时期市民杂志<万象>上有不少历史题材的抗战小说."兵马大事"向来是不与女人闻的,但这些小说,基本上是以女性为主角寄托抗战精神的.考察这些女性救国故事中女性的角色功能,发现她们主要是女性中的边缘或另类,"妾"、"无知无识的乡下妇人",或是佳人,良家妇女是缺位的,表明这类故事背后的男性历史叙述传统.  相似文献   

8.
对丁玲与林白均在各自的时代以先锋的姿态在创作道路中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转型加以评述,认为她们的创作从关注自身到放眼社会,扩大了女性文学的视野,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9.
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四位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她们以女性的独特感悟、独特视点去反观长期践踏女性及生命尊严的男权文化以及专制暴力,期冀在一系列的女性话语的颠覆、反抗过程中,赢得在历史中言说、在现实中洞悉人生的权利。不管是在既定的男权话语内部,还是游离于主流话语的边缘之外,这几位作家始终以严肃的思考呈现自己的心灵影像和精神反叛,书写沉默千年的女性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0.
池莉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一直关注着社会女性在婚姻、家庭、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在池莉小说有着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出女性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过程.从关注女性、到反观男性、直至批判男性、颠覆男权的女性观之发展过程,从与男性抗衡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到消解两性激烈的对立,其女性意识是一个逐渐成熟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丁玲萧红的小说创作都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特征,丁玲的作品多反映知识女性的精神痛苦,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感;萧红的作品重在表现劳动妇女生存的艰辛,具有明显的个性色彩。丁玲创作多采用直接抒情、心理分析的方式,呈现出豪放、刚健的风格;萧红创作多采用间接抒情、写景造境的方式,满蕴着自然、真切的情致。  相似文献   

12.
如何处理审美原则与现实原则之间的关系,这是当代乡土小说一直面临的困境。对乡土中国现实和历史的“苦难”存在的焦虑成为主导情绪支配着作家和批评者,它不仅使作家的创作呈现出种种问题,也导致批评的方向产生巨大的偏差。阎连科的《丁庄梦》以一种简单、富于象征性的结构和语言给乡土小说带来新的启示,也为乡村重大题材的书写展示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女性作家的性别身份对现代著名作家丁玲的小说创作影响甚巨,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创作中表现了对女性人格的尊重与对女性尊严的呼唤;二是在人物塑造上喜欢突出人物的外貌之美;三是心理描写.细腻入微;四是对性爱的处理极为含蓄。  相似文献   

14.
“先锋派”小说在新时期小说主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创新性: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将创作重心移向小说本身,释放作家与文本对话的欲望;思想上的创新则表现出一种后现代“解构主义”。这两个方面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与此同时,“先锋派”小说的创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即创作形式的极端主义和思想倾向的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5.
程小青有关中国侦探小说“性别题材”的论述,上承儒家正统文化的性别观,下接“问题小说”的“题材热”,揭示了中国侦探小说与正统文学之间存在着的相互贯通关系。程小青对中国侦探小说的定位,立足于侦探小说创作实践与批评标准之间的张力,有助于中国侦探小说的研究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6.
凌力是当代最深得“红楼”艺术精髓的一位历史小说作家,她的历史小说不论在对历史悲剧的深刻发掘、女性形象的复杂塑造,还是对历史题材的生活化和人情化处理等都深得“红楼”艺术神韵。凌力创作的这种审美追求有利于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深化发展,代表着当下历史小说创作的健康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7.
平江不肖生在1923年开创中国现代武侠小说新局面之时,从"无稽"到"荒诞",他首创了"理之所无,事或有之"的"奇侠"观,遵循的是证伪主义的思维逻辑。在小说的形式结构上,以突出"奇"的特色为核心,自由穿行于幻想与现实之间。他的这种"奇侠"创作路向,不仅是奇幻武侠的创作方法,也极大地影响到他的现实武侠。"奇侠"的创作路向,对于认识今天的奇幻文学,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工农兵”文学之首的工业小说并没有获得如农村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的长足发展和高度重视。究其原因有二:一、作为国家领导者的工人阶级,因其社会角色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这使得工业小说总体置身于意识形态中心话语的语境中,难免呆板、僵化。二、作家自身经验的缺乏也是导致工业小说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