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观察关节镜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具体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共32例,给予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肌腱单束四股移植和重建术.然后通过随访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过2个月~2 a的随访和Lysholm评分,患者由术前平均55分提高到手术以后的96分,手术后4周关节活动度均达到90度以上,较手术前有显著的改善,手术优良率达90.6%.全部患者均没有关节僵直、血管神经损伤和感染等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在关节镜下进行交叉韧带断裂的重建术创伤小、稳定性好、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探讨分别采用自体髌韧带和自体腘绳肌腱作为移植物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的康复训练对患者产生的康复疗效的对比.由回顾自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因前交叉韧带(ACL)断裂行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的患者20例;移植物分别采用自体髌韧带和自体腘绳肌腱;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术前和术时检查数据表明两组患者间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术后这些患者全部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时间均为三个月以上,术后三个月进行康复评定,主要检查关节稳定性、活动度、日常活动和运动能力恢复情况.膝关节功能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评定,术后康复三个月后髌韧带组和腘绳肌腱组Lysholm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关节活动度的恢复两组也无明显差异(P>0.05),恢复均良好.但是髌韧带的膝前疼痛比例(60%)比腘绳肌腱的膝前疼痛比例(10%)高.说明关节镜下采用自体髌韧带和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康复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采用髌韧带重建的术后并发症较多,所以对于两者不同移植物,在康复过程中要有着重点.  相似文献   

3.
分析14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临床检查及Stryker膝关节测量器检查结果。108例自觉术后膝关节稳稳如健侧或偶有失稳感;105例抽屉试验阴性或阳性+;114例LachmanTest阴性或阳性+;Stryker膝关节测量结果121例胫骨前移值;Stryker膝关节测量使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测量客观化和量性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SCT、MRI扫描对Schatzker IV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的诊断价值以及关节面的塌陷、劈裂程度与半月板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Schatzker IV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膝关节软性结构(含前、后交叉韧带及内侧半月板)的损伤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对内侧胫骨平台面的塌陷及劈裂程度与半月板损伤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测量。结果以磁共振诊断结果作为参考标准,MSCT诊断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72%,92%,65%,95%、90%。MRI发现半月板损伤患者共34例(约76%,34/45),其平均关节面塌陷程度为1.3 cm(0~2.3 cm),关节面劈裂距离为1.5 cm(0~2.9 cm);另11例没有半月板损伤的患者中,其平均关节面塌陷程度为0.5 cm(0~1.2 cm),关节面劈裂距离为0.4 cm(0~1.2 cm);这两组病例的两个测量参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chatzker IV型骨折合并较高的韧带及半月板撕裂,MSCT、MRI扫描对该型骨折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和腘绳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7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A组)与腘绳肌腱(B组)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一般情况;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稳定性,分析腓骨长肌腱组足弓的静力学变化.结果术后随访时,A组大腿周长减小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IKDC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术后胫骨前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足弓情况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术后1 a足弓的静力学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与自体腘绳肌腱取得的临床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术前血清生化标志物水平及身体质量指数,与术前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前术后疼痛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集了52名患者术前血清生化标志物和身体质量指数,通过Shapiro-Wilk和Spearman检验,与术前膝关节功能及术前术后疼痛评分进行了相关性回顾分析。发现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术前血尿酸水平与术前术后疼痛评分正相关,身体质量指数与术前Lysholm评分和术后疼痛评分正相关,肌酸激酶水平与术后疼痛评分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分析14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临床检查及Stryker膝关节测量器检查结果。108例(77.13%)自觉术后膝关节稳如健侧或偶有失稳感;105例(74.80%)抽屉试验阴性或阳性+;114例(81.43%)LachmanTest阴性或阳性+;Stryker膝关节测量结果121例(86.43%)胫骨前移值<3mm;Stryker膝关节测量器使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测试客观化和量性化。  相似文献   

8.
基于MRI断层图像,采用逆向建模技术建立了包含骨骼、半月板、关节软骨及膝关节四条主要韧带的膝关节三维模型,并考虑了半月板的横观各向同性及韧带的超弹性特征,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完整、部分损伤及完全损伤3种情况下,关节主要韧带的生物力学特性以及前交叉韧带损伤对膝关节向前稳定性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所得结果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预防、治疗及康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探讨用Pie-crusting技术松解内侧副韧带术后制动与否对内侧韧带愈合的影响。自2016年11月—2018年10月,膝关节镜手术中应用Pie-crusting技术(由外向内)松解内侧副韧带患者53例,其中病历号尾数为单数的患者(A组)术后给以膝关节可调支具固定制动;尾数为双数的患者(B组)术后未进行支具固定制动。术后6周做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检查两组病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愈合情况;膝关节外翻应力X片测量膝关节内侧间隙;比较患者随访时的主观症状,评估Lysholm主观功能评分。平均随访时间为(28.75±4.028)个月(24~36个月)。术中通过松解内侧副韧带,两组病例均达到内侧理想操作空间,术后6周时组间比较术前术后膝关节内侧间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随访末次Lysholm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6周时MRI显示内侧副韧带均已愈合。应用关节镜处理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时,针对膝关节内侧间室狭窄的病例可选择Pie-crusting技术(由外向内)松解内侧副韧带,以其达到扩大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容积CT三维重建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骨、股骨骨隧道位置及隧道角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91例患者术后行320排容积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采用Lorenz法测量胫骨隧道中心点相对位置百分比(Pt),采用Bernard法测量股骨隧道中心点相对位置百分比(Pf);用Wang和Segawa的方法测量胫骨隧道与胫骨干角度(α角)、胫骨隧道与关节线角度(β角)、股骨隧道与关节线角度(γ角)及股骨隧道与股骨干角度(θ角)。术后3个月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法对患者进行关节疗效评估,以评分90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IKDC评分<90分和≥90分组间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7,P=0.234);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9,P=0.029),ROC曲线下面积为65.168%。胫骨隧道α角(t=0.038,P=0.970)和β角(t=0.908,P=0.366)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11.
前交叉韧带运动损伤临床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最重要的稳定因素,对膝关节起着导向和限制作用.前交叉韧带断裂可以导致严重的关节不稳,从而严重影响运动功能;如未得到及时治疗,还会继发半月板、关节软骨损害和骨性关节炎等.近年来临床研究中发现,前交叉韧带断裂导致膝关节功能丧失,常常在一段时间内呈进行性加重的态势.因此,在治疗上需要从韧带的解剖、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完善前交叉韧带运动损伤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在法医伤情鉴定工作中,如何认定膝关节大韧带损伤是否为新鲜损伤是长期以来的难点问题。该文结合实践案例,通过明确的外伤史,临床查体结合MRI检查与病理学检验,对大韧带损伤鉴定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RI检查具有良好的软组织病变诊断能力,且灵敏度高,快速准确。同时,病理学检验报告还可以为膝关节大韧带伤前是否存在病变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3.
胫骨髁间隆突是膝交叉韧带的附着点,前部为前交叉韧带附着,后部为后交叉韧带起点,交叉韧带是稳定膝关节,防止膝关节前后脱位的主要结构,当患者跌倒等膝关节猛烈受伤时,由于膝交叉韧带的强力牵拉,易发生胫骨髁间隆突撕脱骨折,再加上侧方应力,常伴有内侧或外侧副韧带损伤,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最大年龄32岁,最小年龄14岁,5例均为前叉韧带附着点撕脱骨折,3例内侧副韧带止点拉伤。5例患者均有跑步或步行时向前跌伤膝部史,患膝关节疼痛、肿胀、压痛点不明显,浮髌试验阳性,前抽屉试验阳性,3例患者膝内下方青紫、肿胀…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动作模式的改变情况,应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和表面肌电系统同步采集ACL重建术后患者在步行过程中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肌电数据。结果发现,与健侧相比,术侧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和屈伸活动范围均显著减小,但承重反应期的外旋幅度显著增加;术侧承重反应期膝关节伸直力矩峰值、支撑相末期膝关节屈曲力矩峰值和外旋力矩峰值均小于健侧;术侧股直肌在承重反应期的激活程度、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在摆动前期的激活程度均大于健侧。结果表明:ACL重建术后6~12个月(7.4±1.3月)步态呈僵硬特征,大腿肌群激活程度增加。建议ACL重建术后针对肌肉功能特征及步态特征的改变进行精准康复干预,改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15.
测试和分析研究国人膝关节的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以及髌腱,基于超弹性本构模型(Neo-Hookean模型)的力学性能参数,为膝关节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据参考.通过对4具国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获得人体膝关节主要的韧带组织样本,对所获得的韧带样本进行超弹性材料的单轴拉伸测试,并运用超弹性材料的应变能密度函数本构模型中的NeoHookean模型对测试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得到人体膝关节韧带基于超弹本构模型的力学性能参数.解析求得了国人膝关节的韧带组织基于超弹性本构模型的力学性能参数,可用于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并且为国人膝关节韧带性能数据库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兔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不同功能束损伤模型,分析ACL不同功能束损伤对半月板产生的影响.方法将4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前内侧束损伤组、后外侧束损伤组和健康对照组,造模后第2,4,8周每组随机处死6只.观察半月板大体形态,进行HE染色.结果模型组半月板大体形态相似;HE染色见半月板表面不光滑,组织疏松,胶原纤维粗细不一.结论前交叉韧带不同功能束损伤可使膝关节半月板产生退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三联术及围术期护理对髌骨脱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科因复发性髌骨脱位行髌骨三联术治疗的患者54例,进行改良三联术及围术期护理,术后采取渐进式功能康复锻炼,评价手术前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包括Q角角度、Kujala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术前术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患者术后的Q角角度、Kujala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三联手术治疗髌骨脱位术后需及时对患者进行系统、规范的康复护理,对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和活动功能的恢复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6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非甾体抗炎药联合氨基葡萄糖治疗)及观察组(温针灸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关节活动度、坐立行走3 m往返时间、上下20级台阶时间、Lysholm膝关节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二者相比较,观察组更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优选方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疗效及Lysholm评分。以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间在医院进行治疗的80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为例,用信封法将病例分成对照组(常规石膏固定治疗)与观察组(关节镜手术治疗),评估Lysholm评分,记录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恢复活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分析临床疗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恢复活动时间及Lysholm评分显著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临床实施关节镜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可有效提高膝关节功能,促进关节活动,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0.
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PCLAF)的术后康复期易发生膝关节不稳定、活动受限等并发症,预后不佳,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合桥固定术是治疗PCLAF的新型技术。以PCLAF患者为对象,旨在明确急性期行双排锚钉缝合桥PCLAF固定术的安全性、疗效及功能预后。利用后抽屉试验(PDT)、后移距离评估膝关节后向稳定性,检测膝关节活动度(ROM),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及重返运动率评价患者的预后。康复评定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CT示骨质愈合良好,术后1年与1.5年的PDT阳性率、后移程度、ROM、Lysholm、IKDC评分较术前均恢复良好,且未见差异,但术后1.5年的重返运动率显著高于术后1年。说明PCLAF患者在急性期行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合桥手术的骨质愈合好,康复进展顺利,术后1年即可恢复膝关节功能,预后佳,术后1.5年时76.5%的患者已重返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