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境界上言,诗上即有礼、乐,礼与乐也相互融摄。诗"兴"处自然之情即有礼之"立"、乐之"成"。这在语源学、训诂学上亦可得一印证。但只说诗礼乐乃一事,于工夫上却不免失之笼统。自然之情的展现是"立于礼"的过程,人能近取譬而于日用常行间尽伦、敬事,方可展现自身"是他"的可能性。这根本性的人我之"和",是上至源头通于诗情善乐的"兴"、下至日用伦常间达于成"人"践德之"难"的枢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象征的文化心灵演进具有日用伦常间的超越意义。  相似文献   

2.
"家"、"角"为古今常用词,在古代有多个读音与意义。"家"有四音,本义为名词。《说文》:"家,居也。"而依段玉裁说"家""乃豕之居",即猪圈,引申为"人之居",又引申指家庭主要成员等。而"角",《说文》释为"兽角也",为名词,还可用作动词、形容词、量词等;共有二音及多种引申用法。此外,"家"和"角"还可组成复合词语。  相似文献   

3.
从内容上说,铭文是对所铸钟鼎由来的说明,钟鼎是为纪念赞颂祖先功绩而铸;铭还可以纪生者之功,其基调是赞颂;铭又常用于鉴戒,劝人肃言慎行。刘勰所论铭体之"大要"有三:"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实是曹丕"尚实"说的展开,"弘润"之说显然也从陆机"温润"说脱胎,"其摛文也必简而深"是陆机"博约"说的继承。铭体以永垂后世为目的,因而都以金石为载体,这就注定了其体以言简意深为尚。从形式上看,铭可分为缀序铭和徒铭两种模式。就铭文本身来看,其形式一为骚体,二为齐言。铭文从刻铸于金属到镂刻于石材再到书写于纸张的演变历程,也是其形制篇幅由简到繁的演变历程。从载体看,铭文渐与碑文合拢并流。《文选》共录铭五篇:班固《封燕然山铭》属武将外战功勋铭,具有强烈气势美;陆倕《石阙铭》属帝王内战功勋铭,注重征讨正义性;崔瑗《座右铭》是立身处世的自我勉戒;《剑阁铭》为山河之戒张本;《新刻漏铭》的价值是在于体现了器物铭所应具有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4.
荀子以生之所以然者为性,认为性不需学习,不需努力,生而具有,人所本有的生理欲求即为性。人性如果不能以仁义法度来加以引导规范,而任其发展,必定导致争夺淫乱偏邪等等之恶,所以荀子以人性为恶。荀子虽反复申说人之性恶,人生而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声色之好,但这些似乎还不是真正的恶,只有"纵性情"、"顺是"、"顺情性"才会导致恶,因此荀子的性恶论可以说是人性趋恶论。人性恶,因而需要化性起伪,推崇师法礼义,以使人们成就善德,人人皆为君子,从而天下大治。  相似文献   

5.
《论语》一书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它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大到治国之道,小至日常生活。客观地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论语》。关于它的评价也都是仁者见仁:有人说它是圣人情怀,有人称它为王者之道,甚至有人传它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然而,笔者在读完这本书后也有一些冲动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即它的"修己治人"之学,笔者认为它是《论语》一书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6.
王书爱 《科技信息》2011,(33):462-462,473
今天,个人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一位未来学家说过:"将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随着信息知识飞速发展,学生学会现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来,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谈。林黛玉之哭,不仅贯穿于她本人的生命始终,而且贯串于《红楼梦》全书的始终,并在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黛玉之哭的原因主要由"家事"、"心事"、"身事"而起,也有生存环境和心理学的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就黛玉之哭的作用而言,黛玉之哭就是作者曹雪芹之哭。从某种意义上说,黛玉就是作者的代言。如果说作者自比为宝玉的话,黛玉是宝玉的知己亦是作者的知己。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了王夫之的中庸解析,通过与朱子解析的比较,研究了王夫之解析的特征。王夫之首先探讨了中庸是什么。朱子在《中庸章句》中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王夫之认同朱子对中的解释,但对朱子"不偏不倚"是未发之体,"无过不及"是已发的作用的说法表示反对。王夫之在未发或已发时,中都是本体。另外朱子说中和之中是本体,时中之中是作用;王夫之则认为中和之中、时中之中都是本体。总之,王夫之主张中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是本体。王夫之对朱子"庸是平常"的说法进行了反驳。他说在朱子之前没有"庸是平常"这一说法,而且古文献的庸字都是指作用,所以王夫之认为庸是作用的意思,在其理解上,中庸是中的作用。此外,对于《中庸》首章首三句的解析,王夫之的主张如下:1.命不是命令,是法度。2.性和道是人性与人道,不包含物性与物道。1)物性是以人为中心规定的物性。2)物道是以人为中心规定的物道。3)尽物性是尽人所赋予的物性。4)尽人物之性是在"志可动气、气可动志"限度之内的。3.教是中庸的核心,教的具体内容是礼。  相似文献   

9.
张同敏 《科技信息》2012,(2):186-186
良好的口才是一个人成功必不可少的,而"说"的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应加强口语训练,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在教学中,从提高认识、创造机会、培养兴趣、增强信心、循序渐进等方面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庆洁 《科技资讯》2010,(9):180-181
唐代大文学家、教育家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里,他把"传道"放在了教师职责的首位,正所谓"教之道,德为先"。而语文是生命之声、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每篇课文都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都体现着时代的主旋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的要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本文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吕氏"活法"说渊源自苏轼、黄庭坚的诗论,其内涵和表现更加丰富和有针对性。吕本中的"活法"论在南北宋之交的诗坛上影响深远。从黄庭坚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到江西后学拘泥于此而不知变通,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尤其是杨万里和陆游的自出机杼,宋诗重新获得生命和活力,中间如果没有吕本中的提倡"活法",其过程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纳兰性德作为词坛上的特殊人物,长期以来学人一直遵循着陈其年、陈廷焯与王国维之评对之尊重与研读。细玩起来,几家清儒之评有许多不一致与思路分歧,而他们的分歧恰恰暴露出纳兰之于中华词史上的致命弱点,而这可能也不是纳兰需要标举之处。事实上纳兰词的一些特征诸如"自然之眼""梦境宣叙"等意义,不在于是其表面上的特点,从本质上说其价值在于更能暴露纳兰作为特殊身份对中华传统的缺失,从而体现了中国思想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凌小城 《世界博览》2011,(13):60-61
"幸福"实在太主观含糊。而政府以此含糊的概念来行事,将会非常麻烦。前不久,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说,"衡量幸福正在中国流行,突然之间,幸福挂在每一名中国官员的嘴边。"事实的确如此。在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地用"幸福"与国际接轨。但舌尖上的幸福总是令人疑窦丛生。美国人曾把"幸福"一词写在《独立宣言》里,相信很多的政治宣言也是如此。但在这份宣言里,美国人也只是说要"追求幸福",而没有承诺要"实现"它。对说不清的事物,轻易做出"承诺".或许是不严谨的。"幸福"被篡改了不独在中国,进入2011年,"幸福"似乎成为全球各国的政治关键词。  相似文献   

14.
台湾民法学者王泽鉴先生说过:"‘出卖他人之物’可谓是法学上之精灵,困扰实务界数十年。为期驯服,非彻底究明其‘本性’,不可济事"。对于怎样制服"出卖他人之物"之精灵,得其本性,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主要结合理论界对于此论题的一些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对如何得其"本性"发表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5.
情感美即诗歌的思想感情之美。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生命。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优秀的古典诗词通过美的艺术形象、健康向上的情感,使人受到熏陶与启迪,表现了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之美。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之美:美在健康,美在真实,美在深刻,美在含蓄。  相似文献   

16.
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梦"题中应有之义。同样,"中国梦"的实现也与每一个中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人民富裕,发展就不算成功;没有人民幸福,复兴就不算完成。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求实现"中国梦"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契合点,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持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初王士祯标举神韵,通过细读其论诗之语,可以将其"神韵说"的要义提炼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诗之美",是"传神"与"余韵"的结合,第二个层面是"诗之境",是"禅境"与"诗境"的融通,第三个层面是"诗之作",是"兴会"与"性情"的共鸣。由此可以为"神韵说"建立一个包括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这四要素在内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8.
黄雅冰 《科技信息》2011,(18):160-160
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就说过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要强调一个"乐"字,即"兴趣"。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19.
张昕 《科技信息》2010,(10):I0165-I0165
詹姆斯·乔依斯的短篇小说《死者》是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小说从现实和象征两个层面描述了"对死者的追忆"。通过对写实层面"死者"的追忆,也在象征意义上寓示着一切过去也是"逝者",从而突出《都柏林人》的主题:"精神瘫痪"。  相似文献   

20.
善恶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以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认为,人之"性"是善的。那么,人的"恶"是从哪里来的?关于这个问题,有的哲学家认为,"才"是恶的起源(如程颐);有的哲学家认为,"气"是恶的起源(如程颐、朱熹);有的哲学家认为,"物欲"是恶的起源(如朱熹)。对于这些观点,王船山均不同意。他在《读四书大全说》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析,并提出了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独特见解:"以罪归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