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对研究区各成藏组合沉积微相的研究及典型油藏剖面的解剖,分析了在西部英台—白城沉积体系控制下的月亮泡地区垂向上不同含油气组合岩性油藏的成藏主控因素、成藏规律及相应的勘探思路,丰富和完善了松辽盆地斜坡区岩性油藏的研究。研究表明:三角洲前缘相变所造成的岩性变化是上白垩统姚二+三段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嫩江组区域性水进形成的稳定泥岩为姚二+三段的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区域盖层,一定厚度的直接盖层是姚一段、青山口组及泉四段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而三角洲前缘相带良好的储盖组合及沉积微相相变造成的砂体侧向尖灭是这3套油层发育岩性油藏的又一重要原因;青山口组大套泥岩中发育的超压为形成"源下成藏"的泉四段提供了油源及排烃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2.
陕甘宁盆地陇东地区长3油组坳陷湖盆岩性油藏成藏模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位于陕甘宁盆地陕北斜坡的南部 ,其中长 3油组发育了一套坳陷型湖泊三角洲前缘碎屑岩沉积 .该区构造发育简单 ,缺乏断层 ,油藏类型属岩性油藏 .通过对长 3油组岩性油藏的储油砂体成因和成藏要素进行分析 ,认为该区长 3油组油藏特征主要反映在储油层成因和圈闭两种因素上 ;储油砂体下伏深水泥岩、巨厚的坝上河砂体、“无根”的断头砂和单斜背景上的小背斜等是油藏 4种主要组合要素 .油气藏的形成有 4种模式 :古地形巨厚砂岩差异压实小幅背斜成藏模式 ;单斜构造背景上的上倾尖灭油藏成藏模式 ;烃源岩内砂岩透镜体圈闭成藏模式 ;鼻状构造高部位与砂体匹配构成构造—岩性圈闭成藏模式 .  相似文献   

3.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组的成藏控制因素及油藏富集规律。在沉积相、砂体展布及油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测试分析、测井、录井、试油、试采等资料,对长2油层组烃源岩、沉积微相、储渗砂体、运移通道、盖层及圈闭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南区长2地层遭受剥蚀,大面积缺失,发育零星小规模油藏;北区远离烃源岩,在缺少远距离运移通道的情况下,难以成藏;中区紧邻烃源岩,储渗砂体、裂缝及不整合面构成向上运移通道,鼻隆构造与长2_1~3上部层系具有遮挡能力的泥岩作为有利圈闭,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场所。研究区发育岩性、构造-岩性、弱构造-岩性等3种油藏类型,长2油层组具有"渗透性砂岩为主的多运移通道、构造与岩性双重控制、盖层与砂体结构决定纵向分布"的近源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4.
红井子—罗庞塬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勘探开发的重要地区。通过对红井子—罗庞塬地区油藏分布特征、流体性质和油藏类型的分析,发现研究区具有长91油层出油点,含油面积远比长92油层富集,且在垂向上呈现出一定的串珠状叠置现象,侧向连通性较差,平面上各油藏主要呈现出孤立分散、小规模的分布形态,非均质性强,隐蔽性强,单井产量小,油气富集丰度不高的特点。油藏类型主要有构造型、岩性-构造复合型、构造-岩性复合型和岩性型4种。通过对油源贡献及油气充注特征的研究,发现油源发育区、储层发育区、输导叠置区、动力发育区、长8充注剩余区、构造汇聚区的叠合部位是红井子—罗庞塬地区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区带。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要模式为:长7段强超压优质烃源岩提供的轻质原油,在较大的源储压差动力条件下,在构造裂缝和叠置砂体的高效输导下,在储层未致密化之前,垂向串珠状近源运聚成藏。结合长8油层组的勘探成果得知,源于长7段的原油会先就近倒灌于长8油层组内(此时源储压差更大),之后较少剩余的原油再倒灌给长9油层组,且分布局限而隐蔽。研究后认为,油源、通道、压差是控制红井子—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红井子地区长91油层组为勘探开发的主要有利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吉南凹陷二叠系发现高产油藏,揭示了巨大油气勘探潜力。利用烃源岩与原油地球化学测试、铸体薄片观察、流体包裹体测试等多种技术手段,结合地层埋藏史和热史,研究吉南凹陷二叠系油藏形成条件和成藏特征。结果表明:①吉南凹陷二叠系存在源下、源内、源上三种成藏组合。芦草沟组发育连续分布的厚层优质咸化湖盆相烃源岩,且主体达到成熟阶段,资源基础雄厚。源下、源内和源上均发育规模储集体,且芦草沟组和梧桐沟组厚层泥岩可作为良好的区域盖层,生-储-盖配置良好。②吉阜1区块以潜山油藏为主,侧向油源、断裂输导、较大的供烃窗口是油藏形成的关键;萨探 1和萨4区块主要为构造-岩性油藏,早期高熟油藏多被破坏或调整,现今油藏以其西部、南部侧向运移过来的成熟原油及本区块低熟-成熟原油为主体,其中萨4区块油藏被破坏殆尽。萨2区块以构造和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原油来源于本区块成熟烃源岩。③源上有利勘探区为断裂输导条件好、构造相对稳定、三叠系保存更完整的区域,源内勘探有利区为西部和南部构造相对稳定区域,源下有利勘探方向为源储压差大、构造相对稳定的构造高点。④源内页岩油藏和西部火山岩风化壳潜山油藏是未来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6.
涠西南凹陷是南海北部湾盆地重要的富烃凹陷之一。通过开展涠西南凹陷斜阳斜坡涠洲组的油气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关系方面的研究,得出该区具有优异的成藏条件:流沙港组二段是最主要的烃源岩层,达到好~优的生油岩级别;发育多套储盖组合,其中涠三段储集砂体较为发育,储层物性好,多数为中孔中渗储层;圈闭类型主要为构造圈闭与岩性-构造圈闭,且纵向叠合性较好,是油气良好的聚集场所;沟源断裂与三角洲储集砂体的有效配置构成了高效的油气疏导体系。此外成藏要素时空匹配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油藏均沿源断裂分布;(2)距离流二段源岩越近的圈闭越有利油藏形成。在此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钻探发现了涠洲6-D中型油田,最终证实了斜阳斜坡巨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
B盆地勘探风险大程度低,一直以寻找构造油气藏为主。2010年在其北部斜坡带首次发现Baobab N岩性油藏,拓展了盆地勘探新领域;其成藏具典型代表性,可为盆地其他凹陷岩性勘探提供指导。通过成藏要素分析,结合油藏和砂体展布特征,探讨了BN岩性油藏的成藏主控要素。研究表明:BN岩性油藏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因素控制。洼陷发育优质烃源岩,且与砂体直接接触,具较好的生储盖组合。控制油气沿其周缘分布,具构造背景的砂体利于油气充注,而扇中辨状水道微相控制油气富集,具良好封堵能力的断层与反转构造有机配置为BN洼陷岩性成藏最重要的控制因素。对于强反转裂谷盆地来说,保存条件要求相对苛刻,上覆M组厚层泥岩质纯厚度大;且不同程度地发育超压,为油气藏保存提供优越的条件,控制岩性体最终成藏。  相似文献   

8.
阳信洼陷岩性油气藏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阳信洼陷古近系断裂发育,沉积相和沉积体系频繁变化,有效烃源岩分布广泛,为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阳信洼陷岩性油气藏主要包括砂体上倾尖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断层-岩性油气藏、火成岩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5种类型.砂体上倾尖灭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北部陡坡带和南部斜坡带,砂岩透镜体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中部洼陷带、北部扇三角洲前缘相带和南部三角洲前缘相带,断层-岩性油气藏分布于断裂带附近,构造-岩性油气藏分布于鼻状构造带,火山岩油气藏分布于火山发育带.阳信洼陷有利的构造环境———沉积体系、充足的油气源条件、储层物性条件、断层(裂)体系的沟通或侧向遮挡、有效的直接盖层及生储盖的有机配置等优越条件是控制阳信洼陷岩性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银额盆地哈日凹陷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及有利区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日凹陷是银额盆地中北部苏红图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该区勘探程度低,勘探效果不理想,本文综合分析其油源、储集层、盖层、圈闭等成藏条件。结果表明:下白垩统及二叠系地层均有烃源岩发育,但二叠系地层烃源岩丰度较差,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烃源岩,从有机质类型、丰度及成熟度多方面考虑,苏红图组烃源岩较好,为油气勘探重点潜力层系,银根组和巴音戈壁组为次重点潜力层系,平面上湖盆中心烃源岩发育程度最好;下白垩统储集层主要为下白垩统滨浅湖砂坝、三角洲砂体以及近岸水下扇砂体;盖层条件整体较好,同烃源岩特征一样,越向烃源岩发育程度最好的湖盆中心区域,盖层条件越好,越向凹陷边缘盖层条件越差;圈闭主要有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构造圈闭中又以断块和断鼻圈闭为主。油气显示指示着苏红图组为哈日凹陷的主要目的层,其次为巴音戈壁组,建立油气成藏模式,叠合成藏要素,预测苏红图组有利勘探区,有利区主要分布在延哈参1井西部的两个陡坡带上,叠合面积为23.9km2。  相似文献   

10.
 受义东断裂带控制,四扣洼陷北部发育了多种类型油气藏,且义东断裂带南北构造差异明显,造成成藏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研究义东断裂带成藏条件及成藏规律,对该区的进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岩心、录井、钻井、地震等资料,对四扣洼陷义东断裂带成藏条件及成藏规律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与义东断裂带相邻的四扣洼陷沙三、四段具有丰富的烃源岩条件、良好的储盖组合及封闭性,成藏条件十分优越。义东断裂带发育有多个岩性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油藏具有沿断裂带分布及“浊积扇”式等特征。其中沙四段油气成藏特征为南部断阶带以礁灰岩储集层形成的岩性油藏,北部为碎屑岩储集层形成的构造-岩性油藏;沙三段发育小规模近岸水下扇、浊积扇构造-岩性油藏和浊积水道砂体岩性油藏;沙二段发育扇三角洲和砂质滩坝,常形成构造-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藏普遍高产水是油田精细勘探中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以白豹—南梁地区长4+51油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烃源岩条件、砂体类型、储层特征、裂缝特征及遮挡条件等成藏主控因素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油藏差异富集的规律。研究认为,白豹地区分布于三角洲下平原和前缘主体带前部,砂体类型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度大、渗透率高、侧向延伸远。得益于物性较好的大规模连通性砂体,油水分异充分,原油在浮力作用下向构造高部位运移,导致砂体虽有油气显示,但普遍高含水的特征,低幅度构造是此区域有利的勘探目标。南梁地区分布于三角洲前缘末端,以断续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主,砂体相对孤立、物性较差、岩性变化频繁。孤立砂体的自生圈闭条件好,油气难以侧向运移,富集程度相对较高,垂向运移通道通畅和储层物性较好的砂体,是此区域的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岩性油藏,其在东部富县地区和西部庆阳地区勘探成果和成藏过程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对长8油层组的沉积规模、储层特征、成藏年代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富县和庆阳两个地区在不同时期运聚成藏模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富县地区和庆阳地区分别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相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庆阳地区沉积规模小于富县地区;(2)由于受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影响,总体上庆阳地区储层物性比富县地区差;(3)富县地区经历了2期油气充注,第1期油气充注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第2期油气充注为早白垩世中期,庆阳地区主要经历了1期油气充注,成藏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期;(4)东、西部运聚成藏存在差异:在晚侏罗世,富县地区长9作为主要的供烃来源,长9油气沿砂体向长8油层组进行运移,同时也可在其内部进行长距离的侧向运移,而庆阳地区此时长9源岩生烃强度不大,只有少量油气沿砂体进入长8储层,成藏组合为下生上储;在早白垩世,庆阳地区构造活动强烈,长7和长9作为主要的供烃来源,油气沿断裂带进行大量充注,成藏组合为下生上储和上生下储,而富县地区此时长7源岩有油气生成,但由于断裂带不发育,油气充注相对庆阳较弱。明确了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油层组东、西部成藏差异,归纳了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其研究成果对指导盆地石油勘探部署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下寺湾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在深湖相泥岩中发育巨厚的含油浊积砂体,拓宽了油气勘探领域。长7油层组主要发育浊积扇沉积中扇亚相、外扇亚相,中扇亚相可以识别出辫状水道、水道间漫溢、无水道席状砂等微相,其中辫状水道是主要的储集砂体;长7浊积扇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沉积物继续滑落至深湖区形成的湖底扇沉积,受控于湖盆底形及其前缘分流河道,呈宽缓带状东北-西南向展布。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油层浊积沉积体系特征,垂向演化规律和有利储积砂体的分布规律研究,对指导和加快长7油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富黄“新”探区烃源岩生烃潜力以及区内含油层系的石油来源问题,采用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手段 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富黄探区长7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I- II1 型为主,有机质成 熟度高,为好烃源岩;长6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II -II2 为主,次为I -II2 型,有机质成熟-高成熟,为中等-好烃源 岩;长4+5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高,有机质类型以III 型为主,次为II2 型,有机质低熟-成熟,为非-差烃源岩。 长4+5、长6 原油性质相近,为陆相淡水湖泊成因的中等成熟油;长4+5、长6 和长7 烃源岩对长4+5 和长6 油藏均有 贡献,但长7 烃源岩贡献最大,长4+5 暗色泥岩的贡献较小。研究区三叠系长7 烃源岩的发现,拓展了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长7 有限烃源岩的分布范围,对指导油田的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何家集地区长4+5和长6为三角洲平原沉积,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的分流河道骨架砂体是主要储集体。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中-细砂岩,碎屑组分平均含量长石60.8%,石英22.0%,岩屑17.2%,胶结物主要为硅质、长石质和绿泥石膜,其次含水云母和铁方解石。储层孔隙类型以残余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是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等,研究区大孔-细喉型和中孔-微细喉型最为发育,成为油气储集的主要空间。含油层段为物性较好的中-细砂岩,通常孔隙度大于10%,渗透率大于0.5×10^-3μm^2,为油水同层或含油水层,录井油气显示为油斑或油迹。电测曲线表现为自然电位负异常,自然伽玛低值,声波时差中-高值,电阻率为中值。  相似文献   

16.
基山砂体是惠民凹陷勘探的主力砂体,前景广阔。通过对基山砂体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特征及岩石结构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基山砂体为一套混合成因的三角洲沟道 浊积扇沉积体系,纵向上分为4期。基山砂体粒度较细,以细、粉砂岩为主,受沉积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储层总体上具有中孔低渗、非均质性强、次生孔隙发育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山砂体的成藏要素,结果表明,丰富的油源、良好的储层、有利的运移条件、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多种圈闭类型的成藏条件,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指出基山槽西侧盘河背斜带的构造 岩性圈闭和孟寺低隆起附近的岩性圈闭为下一步重点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7.
川口油田西南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4+5储盖组合邻近主要烃源岩层(长7),且在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位于油气运移的指向区,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储油砂体两侧及上部为漫滩沼泽及分流间湾沉积的泥岩、致密粉砂岩,构成上倾岩性遮挡,形成良好的岩性圈闭.油层主要分布在北北东走向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北东向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主要受沉积相带、优质储盖组合和运移输导条件3大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是新疆油田深化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和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战略领域之一,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分析化验以及地震资料,对该地区二叠系梧桐沟组沉积、储层和成藏进行了综合研究。梧桐沟组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平原的辫状河道砂体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通过储层综合评价,将储层分为4 类,梧桐沟组储层主要为III 类较好储层。梧桐沟组岩性地层圈闭具有油源近、物性好、盖层厚、较可靠的特征。深化本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关键是做好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的储集体预测技术的综合应用,从而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超覆型砂体和平原辫状河道砂体进行更有效的预测和识别。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长9烃源岩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师磊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20):4756-4761
近年来长9优质烃源岩的发现,及相邻的长8、9、10储层中好的油气显示和工业油流的获得,表明长9可能是一套重要的潜在烃源岩。对鄂尔多斯盆地长9烃源岩生烃潜力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9优质烃源岩主要集中在志丹、英旺地区,计算得出鄂尔多斯盆地长9烃源岩油气资源量分别为(2.09~4.17)×108 t和(0.06~0.12)×1011 m3。由于英旺地区排烃效率较低,资源量主要集中在志丹地区。因此,在志丹地区进行油气勘探时应考虑长9烃源岩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根据动态平衡的概念,对东营凹陷网毯式体系中的结构、油气的输导、仓储和成藏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仓储层作为连接油源通道网层和油气聚集网层的枢纽,对来自油源通道网层的油气起到临时的仓储作用。一部分油气通过仓储层的输导,在上部网层聚集成藏,另一部分油气可在仓储层中聚集成藏。仓储层输导和聚集油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某一个历史时期,它维持着油气运聚的动态平衡。在东营凹陷中、东部,仓储层发育,构造运动形成了多种空隙,并组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运移通道,故油气二次成藏的机会较多,是寻找他源隐蔽油气藏的重要区域,在今后的油气勘探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