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效应的研究已经有近60年的历史,近年来纳米等离子激元用于生物分析传感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等离子激元的形成原理与单颗粒水平分析检测技术原理,从直接传感、等离子共振能量转移(PRET)、SPR耦合、生物成像与治疗等方面概括介绍了目前利用等离子激元进行生物分析传感、生物成像与诊疗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生物传感检测技术在单分子检测、单颗粒成像与分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王子清 《科学通报》1977,22(10):423-423
有关生物进化的原因问题,1975年《科学通报》第8期发表了《生物进化的辩证法》一文,根据目前生物学所熟知的一些事实提出以下两个论点:1.说明物种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生物在又变又不变的矛盾中演变进化;2.说明遗传物质DNA的复制与改制,以及有性生殖中染色体的拆对与配对,是物种又变又不变的物质根据和根本原因。并且“从略”说明了  相似文献   

3.
《科学通报》2013,(Z1):498
近日,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第三届"受关注论文"评选揭晓,发表在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0年的2篇评述文章和2篇研究论文入选.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蔡青云教授研究小组在2010年第4-5期发表了题为"Areview  相似文献   

4.
正人,既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以此为基础谈论人类的健康,就无法仅仅关注生物学因素在疾病和健康之中的意义。1977年《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美国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George L·Engel)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批评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然而,这一模式也仅仅关注了疾病的成因,疾病对社会的反向影响则少有探究。  相似文献   

5.
四维遗传学与耗散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四维时空的概念出发,意大利遗传学家吉达提出了四维遗传学的论点,提醒人们从时空复合的观点出发,探讨生物的遗传问题,并形成基因空间子与时间子的假说。耗散结构学说则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戈金关于非平衡热力学和非平衡物理学的一个科学理论(本刊3卷1期已发表昔里戈金的《从存在到演化》一文,可参阅)。本期吕宝忠同志一文认为只有将相对论、非平衡热力学和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的概念、观点和方法渗透到遗传学的研究中去,才能将四维遗传学上升为严谨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对生物成像技术和成像分辨率的要求越来越高,纳米材料和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生物医学领域.各向异性的金纳米棒由于具有较高的电子密度、较大的吸收截面、特殊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光学特性、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领域.本文结合本课题组在该领域的研究经验,综述了金纳米棒的制备方法、光学性能和表面修饰方法;并从金纳米棒局部等离子共振特性出发,综述了金纳米棒的暗场散射成像、双光子荧光成像、光声断层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成像等生物成像技术.同时阐述了金纳米棒在生物成像、医学诊断和联合治疗等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7.
英国索瑞大学分子遗传学教授约翰乔·迈克费登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类为什么会有意识的理论。费登在最近一期《意识研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意识产生于人的大  相似文献   

8.
张志飞 《自然杂志》2006,28(5):0-I0003
2006年5月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西北大学舒德干与英国剑桥大学S.Conway Morris教授等人合作在早期动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又一突破性成果——《中国早寒武世的文德生物及地球早期双胚层动物演化》。他们在地球动物界“仲春时代”发现的“春光虫”被认为是目前地球上已知最原始的一类真后生动物(图1);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果,他们提出了关于动物界起源和早期演化的新假说(图2)。  相似文献   

9.
《科学通报》2011,56(31):2628-2628
包头医学院血红蛋白研究室的秦文斌教授, 经过30 年的研究, 发现了“血红蛋白A2 现象”, 并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其发生机制. 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1981 年中文版《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报》. 有关发生机制的研究成果, 分别发表在1991 年《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研究进展》和2010 年Electrophoresis 杂志. 在此基础上他又发现了红细胞血红蛋白的电泳“再释放”, 证明它更具显著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意义,文章发表在2009 年Electrophoresis 杂志. 他在《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2011 年第8 期发表的“活体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电泳释放”全面报道了上述一系列发现, 为后人血红蛋白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在科技领域中,人们一直以为,一道光束一旦离开光源,其性质——特别是其光谱形状——是不会改变的。纽约罗彻斯特大学物理教授埃米尔·沃尔夫提出,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这样。他说,一定光源的光谱在光通过空间运动时是应当变化的。因此,他的提议引起了一些人的惊奇。更使人惊奇万分的是,最近报告的实验支持了他的论点。  相似文献   

11.
王天鐸 《科学通报》1963,8(5):28-28
不久以前读到了锺补求先生发表的“‘羣体’和‘羣体生理’”一文,锺先生根本否定了植物羣体、羣体生理和羣体自动调节作用的存在。但我认为所举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因此想对锺先生的主要论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锺先生商榷。而首先想简单地说明一下羣体与个体特性的不同何在,以及羣体概  相似文献   

12.
确实在一系列刊物如《辽阔》、《乌克兰》杂志和其它杂志中,都讲述了所提出的这个新概念。作者认为,任何一种生命体从人的细胞到机体中都含有物质第四态即一定数量的生物等离子。它形成于土壤微生物中,是由于带基本粒子的宇宙线的作用。按他的看法,微生物是由某种“X原  相似文献   

13.
海克尔是著名生物学家。他根据动物形态学和胚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生物发生律,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本期“科学家传记”栏发表的《海克尔:宇宙之谜的探索者》一文,介绍了海氏的历史贡献及其思想发展的踪迹,行文自然流畅,内容丰富翔实,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4.
开辟流变学新领域——药物流变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辟流变学新领域──药物流变学重庆大学教授、博士导师蔡绍 重庆大学副教授、博士生王远亮重庆大学教授、博士导师吴云鹏1药物流变学的基本概念“药物流变学”一词是蔡绍皙教授于1993年在国家医药管理局成都会议上提出的。它是生物流变学的一个分支,即运用生物流...  相似文献   

15.
吴之 《科学通报》1957,2(6):185-185
两位年轻的中国留美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和杨振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去年根据重介子蜕变实验的一些结果和理论上的深入考虑,指出原子核理论中的宇称守恒定律可能并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在他们去年10月发表的论文(原载 Physical Review,104,254(1956),译文见本刊本期161页)里,提出了几个可以  相似文献   

16.
关于生物工程的讨论,已经历时半年了。在讨论过程中,我们收到许多专家、教授的来稿,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表了不少很好的意见,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与此同时,这次讨论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关注。本期,我们发表了我国著名生物学家谈家桢教授的一篇文章,以及另一篇文章,这次讨论至此暂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7.
有关蚯蚓对于土地的种种功劳,自古以来人类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高度评价。早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的古埃及,就确认了蚯蚓的存在对农作物有益这一事实。接着,希腊哲学家兼生物学家阿里斯特拉斯发表了著名的高度概括性的论点:“蚯蚓乃大地之肠道也!”  相似文献   

18.
关于生物工程的讨论,已经历时半年了。在讨论过程中,我们收到许多专家、教授的来稿,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表了不少很好的意见,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与此同时,这次讨论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关注。本期,我们发表了我国著名生物学家谈家桢教授的一篇文章,以及另一篇文章,这次讨论至此暂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9.
再谈厄尔尼诺与我国严重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心 《世界科学》1992,(1):35-35
1989年第5期本刊发表了一心同志的论文《厄尔尼诺与我国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时过两年,证明他的论点是有科学依据的,即我国的特大洪涝灾害与西太平洋有升温现象有正相关性。发生1991年6~7月的我国特大洪涝灾害,也发现这一现象。本刊再发表一心的文章,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他在文章中列举了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年月,以为感兴趣的读者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一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的世界生物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讨论最多、最热烈的莫过于生物之最了。聚餐时,美国的艾利斯教授随口说了句:"陆地上最大的动物莫过于大象了!"巴西的奥特里斯教授笑着反对道:"不对,我们南美洲的亚马孙巨蟒比大象大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