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激光诱导聚酰亚胺上化学沉积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固相激光诱导化学沉积技术在聚酰亚胺(PI)基板上实现了金的无掩模局部沉积,也研究了该沉积镀层的形态和组成。研究表明,在激光作用下,产生了热分解的反应,高温反应使镀层和基体发生了“熔合”,且由此形成的金线电阻率低,选择性好。  相似文献   

2.
在ABS塑料基体上化学沉积铜,然后在50℃、电流密度为0.9A/dm^2、沉积35min的条件下得到光亮镍镀层的基础上,进行Cu—Zn二元合金的焦磷酸体系仿金镀。重点对镀液性能和工艺条件进行探讨,得到了焦磷酸钾浓度为360g/L,电流密度为1.25A/dm^2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3.
CrCl3对酸性化学镀Ni-Cu-P镀液镀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CrCl3对酸性化学镀镍铜磷合金溶液的稳定性、沉积速度以及镀层成分、表面断面形貌的影响,并与文献报道的其他Ni-Cu-P镀液的稳定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CrCl3能有效地抑制镍铜磷镀液的分解和铜在基体上的置换反应,得到更高铜含量的光亮镀层;随着CrCl3在镀液中含量的增加,沉积速度先升后降;CrCl3的加入使镀层中铜含量略微降低,镍磷含量增加;与其他稳定剂一样,CrCl3不改变沉积层的岛状表面形貌;断面形貌表明镀层仍保持致密.  相似文献   

4.
挤压态AZ31D镁合金化学镀镍工艺及镀层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在挤压态AZ31D镁合金上化学镀镍的工艺及镀层性能.结果表明,在碱式碳酸镍体系中AZ31D镁合金表面可沉积化学镀镍层,所得Ni-P镀层均匀致密,无明显缺陷.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镀层为非晶态结构.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镀层的自腐蚀电位接近-0 4V(SCE),有明显的钝化区,耐腐蚀性能优异.锉刀实验表明镀层与基体金属结合良好,对镁合金具有理想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CrCl_3对酸性化学镀镍铜磷合金溶液的稳定性、沉积速度以及镀层成分、表面断面形貌的影响,并与文献报道的其他Ni-Cu-P镀液的稳定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CrCl_3能有效地抑制镍铜磷镀液的分解和铜在基体上的置换反应,得到更高铜含量的光亮镀层;随着CrCl_3在镀液中含量的增加,沉积速度先升后降;CrCl_3的加入使镀层中铜含量略微降低,镍磷含量增加;与其他稳定剂一样,CrCl_3不改变沉积层的岛状表面形貌;断面形貌表明镀层仍保持致密.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CrCl3对酸性化学镀镍铜磷合金溶液的稳定性、沉积速度以及镀层成分、表面断面形貌的影响,并与文献报道的其他Ni-Cu-P镀液的稳定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CrCl3能有效地抑制镍铜磷镀液的分解和铜在基体上的置换反应,得到更高铜含量的光亮镀层;随着CrCl3在镀液中含量的增加,沉积速度先升后降;CrCl3的加入使镀层中铜含量略微降低,镍磷含量增加;与其他稳定剂一样,CrCl3不改变沉积层的岛状表面形貌;断面形貌表明镀层仍保持致密.  相似文献   

7.
在酸性柠檬酸盐镀液中电沉积制备低Mo高Fe含量的Fe-Ni—Mo合金;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能谱仪对镀层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及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艺条件和钼酸钠浓度对合金组成的影响较大;所得合金晶粒尺寸为6.2~12.7nm,并随电流密度、温度和电镀液的pH值的改变而变化;合金的晶体生长符合晶核三维生长模型,镀层表面形貌由平行和垂直于基体的生长速度的相对大小决定;镀层物相为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的多相结构,当电流密度为3A/dm^2时,镀层物相由FeNi(BCC)和FeMo固溶相转化为FeNi(FCC)和MoNi4多相结构;镀层的应力随晶粒尺寸的减小呈线性增大;合金镀层的点阵常数发生了畸变。  相似文献   

8.
超声波化学镀镍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超声波化学镀镍工艺,研究了有机聚合物薄膜上化学镀镍过程中温度、镀液成分对沉积速度及镀层情况的影响.采用SEM观测镀层表面形态、厚度,通过EDS测定镀层的镍磷含量,并用XRD分析了镀层的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9.
通过化学沉积法制备Fe-B化学镀层,用电化学方法分析了偶接铝、镀液组分和沉积工艺对Fe-B化学沉积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偶接铝使体系的沉积电位负移,降低了Fe-B合金化学沉积的极化阻力,特别是金属离子还原的极化阻力,从而诱导Fe-B的化学沉积.镀层的沉积速率依赖于镀液组分和沉积工艺.  相似文献   

10.
分别研究了酸性镍—磷镀层、碱性镍—磷镀层、酸性镍—磷—铜镀层的耐蚀性及它们对底材A3钢耐蚀性的影响。认为当镀层质量较好时,耐蚀性较强,但如果镀层存在缺陷,则易引起底材局部腐蚀;双层镀对抑制局部腐蚀有利。  相似文献   

11.
Nd:YAG脉冲激光扫描照射单晶Si基底表面AgNO3薄膜,薄膜热分解产生的Ag沉积在Si基底表面形成沉积线·在激光功率为28W,频率为35Hz时,最高扫描速度为9mm/s·SEM显示Ag颗粒均匀镶嵌在基底沉积线表面,AES研究沉积线表面元素随深度分布情况·以Ag颗粒为催化中心,在沉积线表面选区化学镀铜,超声振动显示镀铜膜与基底有良好的结合力·简单分析了沉积线表面Ag颗粒形状及表面凹坑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激光化学汽相沉积(LCVD)能在激光波长级区域内实现选择性沉积,再利用高斯光束的特性,可以实现在石英衬底上沉积球形剖面介质膜用作做透镜。其沉积生成形状与沉积速率有关,而沉积速率又与衬底温度及其分布有关。本文通过数学推导与计算机处理,详细描述了激光诱导石英衬底的温度分布,并通过高斯光束光斑扩束方法测量石英衬底表面温度分布。理论与实验相符,从而摸索了改善石英衬底温度分布以实现直接沉积微透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激光化学汽相沉积球面微透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了一种新颖的利用激光化学汽相沉积球面微透镜的技术。我们建立了一套LCVD的实验装置,用该装置在平面石英玻璃衬底上,成功地沉积生成了平凸型氮化硅球面微透镜。同时,还对学积成的微透镜的参量进行了测试。在实验中还探索了LCVD的沉积工艺。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源气体的化学配比与浓度,调节激光功率与衬底上的聚焦激光光斑尺寸,选择沉积时间,可以获得不同直径、透明、表面光滑的平凸型氮化硅球面微透镜。  相似文献   

14.
脉冲激光沉积制备薄膜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脉冲激光沉积制备薄膜的原理、特点,国内外对脉冲激光沉积的研究应用情况及目前的最新研究方向.着重分析了脉冲激光沉积过程中各主要沉积条件,如激光能量密度、靶-基体距、真空室气压及基体温度等对薄膜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脉冲激光沉积薄膜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使用范围最广,最有希望的制膜技术.该文阐述了脉冲激光沉积技术的机理、特点,薄膜生长主要包括三个过程:1)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等离子体;2)等离子体向基片扩散;3)等离子体中粒子在基片上生长薄膜.文章还分析了脉冲沉积过程中各主要沉积参数,如激光能量密度、沉积气压和衬底情况等对薄膜质量的影响,并介绍了其在制备半导体、高温超导、类金刚石、生物陶瓷薄膜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新一代紫外光源--激发态双分子(Excimer)紫外光源在制备金属薄膜材料方面的应用研究.金属钯是一种优良的催化剂,首先在各种衬底如Al2O3、AIN、玻璃以及聚合物等上面淀积钯的金属有机化合物薄膜,通过紫外光分解钯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形成数埃到几十埃的钯膜,然后再利用钯的催化效应,在无电极电镀液中淀积出几十纳米到几微米厚的各种金属薄膜(如Cu、Au、Ni等).  相似文献   

17.
飞秒脉冲激光沉积法的动力学过程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钛宝石飞秒激光器将最大峰值功率密度为1.14×1013 W/cm2的激光作用在Bi4Ti3O12陶瓷靶、Cu靶、FeSi2合金靶上,研究产生等离子体羽的颜色和形状一般规律:内芯均为白色对应于高温高压等离子体;紧跟内芯的是等离子体的复合形成中性粒子的区域;颜色单一的外层是温度较低的中性粒子和低温等离子体区.飞秒脉冲激光产生的等离子体呈cos4θ的角分布.在准分子脉冲激光沉积下衬底温度为500℃时-FeSi2薄膜的生长模式是Volmer-Weber模式,衬底温度为550℃时β-FeSi2薄膜的生长是Stranski-Krastanov模式.实验发现飞秒激光沉积技术能解决传统PLD法中产生大尺寸微滴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以国产脉冲激光沉积设备(PLD-Ⅲ型)在玻璃衬底上沉积Ti O2薄膜为例,研究了PLD法制膜过程中靶衬间距对薄膜均匀性的影响.实验过程中,以Ti O2陶瓷片作为靶材,玻璃作为衬底,保持其他工艺条件(如单脉冲能量、脉冲频率、沉积脉冲总数、衬底温度等)不变,专门考察了不同靶衬间距下,Ti O2薄膜在整个衬底台平面区域的沉积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按样品的表观灰度划分,薄膜沉积的相对均匀区可分为2~3个轴对称区域,分别对应不同的沉积速率和厚度;在一定范围内调节靶衬间距(3.00~7.00 cm),可使高速率沉积区逐渐由轴对称的圆环状变为中心大圆斑(直径约2.20 cm).结合PLD沉积原理与靶衬之间的几何关系,分析了导致上述结果的机理.  相似文献   

19.
对损伤的TC11钛合金零部件进行激光熔覆沉积修复,可在不影响零件使用性能的前提下,节约贵重钛合金资源,提高零件利用率。分析修复后熔覆层和基材组织性能和开裂倾向是激光熔覆沉积修复工艺的基础研究工作。采用高斯热源,建立了单道单层激光熔覆应力预测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激光熔覆基板的应力分布规律。随后,进一步实验研究了TC11激光熔覆区的显微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激光熔覆区可分为熔覆层、热影响区和热应力层3部分。基板热应力层的晶粒受到应力的作用变形显著。激光熔覆后基板应力仿真和实验结果分布趋势一致,且最大热应力深度随激光功率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