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章主要是对鲁迅著名小说<孔乙己>进行重新阅读.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这部小说存在着有意无意的误读.笔者认为,<孔乙己>的主旨并非是揭露和控诉封建科举制度乃至封建教育制度,而是通过孔乙己对自己可怜自尊的极力维护和世人对其自尊的肆意践踏构成的冲突,揭露了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体现了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金芹先生在1987年第6期的《郑州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关于<孔乙己>写作年月与主题思想的探索》一文。这篇文章,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复印的《鲁迅研究》1988年第1期曾予以收录。该文大致观点是这样的:鲁迅的《孔乙己》不是写于1918年冬,而是写于1919年3月;因此,《孔乙己》的主题思想应是“不仅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吃人本质,而且辛辣地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课文鲁迅作品共有十六篇,其数量位居所有作家之首。因而能否讲好鲁迅作品,事关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最早的写于1918年(如《孔乙己》),晚一点的也是1934年(如《拿来主义》),尽管都是现代白话文,但几十年的间隔难免会在作品语言中留下印迹,  相似文献   

4.
笔者20多年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教过许多鲁迅作品,再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众多的人物:阿Q、祥林嫂、闰土、孔乙己、狂人、人力车夫等,这些人物都栩栩如生。但我们还要注意一个人——“我”。再议“我”的非虚构色彩与典型性,可以有利于读者深入领会鲁迅作品的思想性,借鉴鲁迅高超的艺术处理手法。  相似文献   

5.
胡卫水 《科技信息》2011,(25):222-22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教学也是教学重点之一。特别是鲁迅的小说,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本文以小说《孔乙己》为例,略谈探究鲁迅小说教学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的主旨并不是反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制度,不是表现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也不是表现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孔乙己》中最基本的情感体验是孤独与虚无,它是困扰了鲁迅一生的森森鬼气的形象化。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发现两个或更多的文艺现象之间的共同性或差异性。正如黑格尔所说,“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范进和孔乙己两个艺术典型,一个诞生于十八世纪中叶,一个诞生于十九世纪初期,相距五十年左右,而两个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美学性格以及塑造艺术有许多相似之处,显示了鲁迅小说创作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性;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不同,作者的思想艺术修养有别,两个艺术形象及其塑造艺术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反映了鲁迅小说的独创精神。本文试将范进和孔乙己艺术典型及其创作思想、艺术风格等相同或相似点进行比析,从而阐明孔乙己是范进形象的类似再现。  相似文献   

8.
邓盛存 《海峡科学》2006,(12):93-94
中学课文《范进中举》、《孔乙己》中,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早已是人们熟悉的文学形象,谈到范进、孔乙己便自然想到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思想的毒害,不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不厌其烦地不断重复讲述着科举制度毒害人们思想这一似乎不变的“真理”。于是,在废除科举制度后的百年来,在学生乃至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科举”便成了封建帝制时代一种“腐朽落后的、扼杀人才并对人们思想造成深刻毒害”的一项代名词并加以批判,长期以来科举制也正是做为一种批判对象而在课堂上被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选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药>、<孔乙己>的片断,简要分析鲁迅先生妙用的动词、形容词,以便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对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近些年来有些鲁迅研究者为了对此有所“突破”,提出了“两个鲁迅”论:有人说:“不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存在着两个鲁迅),一个是公开为群体存在而积极行动热情呐喊的鲁迅,一个是私下为个体存在的‘黑暗’和‘虚无’而默默探索且只在自己身上实验的鲁迅”,即“为个人”和“自私”的鲁迅。“这两个鲁迅虽然同为一身,却始终矛盾着”,“未实现统一”,即使是辩证统一观.也无法使其达到统一产关于第一个鲁迅,他们认为多年来鲁迅研究界已将其简化和神化了,“…  相似文献   

11.
针对《孔乙己》叙述说法不一的情况,我们认为《孔乙己》作为第一人称回忆性叙述本,其中小伙计“我”必然包含两个自我,即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真正的叙述应为叙述自我,而且是可靠的。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本体现出的对孩子的关注意识和作强烈的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前国内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其研究论域主要集中在: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贡献、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某一理论主题或具体观点的中国化、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等方面。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李军星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86-1388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同志1930年5月为反对当时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错误思潮而写的关于调查研究问题的著名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提出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反对本本主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思想,为我们提倡了一种立足实际,调查研究,切身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因此,《反本本主义》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方法论问题。这篇文章中所蕴含的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的思想,显示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特色,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论诗     
毛泽东具有极为广博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素养.他对古典诗词美学理论作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多方面的阐发,其理论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代旧体诗词乃至新诗的创作.他一生读诗、写诗、评诗,其理论和实践成果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一生只出国访问过两次前苏联,第一次访问虽然由于各方面原因处于被动状态,但通过访问,两国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从而为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第二次访问时虽然毛泽东受到很高规格的接待,中国也由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拥有崇高威望而处于平等甚至相对主动状况,但访问后中苏关系却开始渐行渐远,最终走向严重对立。毛泽东的两次访问成为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史上的两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16.
评判历史问题的标准历来多元化.邓小平在评判中共自身历史问题时,政治性突出些,历史性弱化些.有些问题也实现了政治性与历史性的结合.对毛泽东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的概念性定义、<决议>本身的历史地位及实事求是的问题的讨论,可以明显看出邓小平对中共历史问题的论断,基本上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历史巨变中的两位伟人,他们都曾提出过赶超发达国家的战略思想。他们的赶超思想蕴涵着很大的相同点,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不同,他们的战略思想也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刘晓龙 《长春大学学报》2012,(9):1125-1127,1140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潮之一,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毛泽东的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而且对当前我国处理国际关系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既是伟大的领袖,又是杰出的诗人,在他创作的诗词中频频出现的"白雪"、"寒秋"、"昆仑"、"长江"和"大海"等物象是他领袖气魄与诗人情怀的艺术显现和理想寄托.考察这几个审美物象的意义,在于通过他政治家和诗人矛盾的人生现象,揭示出他超凡的人格魅力,感受他灼热的生命光华,进而走进他独特的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张闻天和毛泽东在长征前后进行合作的基础。其中张闻天 思想的转变是他们合作的思想基础,毛泽东在中央政治路线是非问题上的让步是他们合作的政治基础,而他们在人格上互相尊重、工作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照顾,是他们合作的情感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