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隔河岩水电站废弃地植被的初始生态恢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隔河岩水电废弃地生态治理点植被的野外调查资料为基础,报道了该废弃地上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点,评价了隔河岩水电废弃地植被的初始生态恢复状况,并对当地种和外来种作为种植苗木对生态恢复进程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除两种种植的苗木外,共有75种当地的植物扩散定居在被治理的废弃上,初步形成了具一定组成与结构的植物群落,明显地改变了废弃地的植被与生态环境状况.表明苗木种植能促进灌木种类的扩散和定居及植被的恢复,是一种及时有效的生态恢复技术,但不同的苗木种类对废弃地植被初始生态恢复的效果不一样.通过比较塔柏和湿地松两种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认为塔柏的初始生态恢复效果比湿地松好.  相似文献   

2.
模拟了常绿阔叶林的4种不同受损程度(间伐大树、清理下木、清除地上植被以及植被和表土完全破坏),各设1个20 m×20 m的样地, 并与设置的1个对照样地比较, 研究其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群落动态和生境变化; 同时针对受损常绿阔叶林恢复缺乏种源的特点, 开展播种、植苗人工恢复试验. 三年来的追踪观测结果显示不同处理样地在群落物种组成、外貌及群落结构上均不相同, 呈现出不同的恢复动态.  相似文献   

3.
岩溶石山废弃采石场自然恢复早期的植被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田阳岩溶石山废弃采石场自然恢复早期阶段的植被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石场废弃地的维管束植物有60种,隶属22科54属,其中草本植物有44种,灌木16种.早期定居的植物主要是菊科和禾本科的草本植物,其中飞蓬、马唐、飞机草、扭黄茅、艾蒿和鬼针草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恢复5年后逐渐出现桂野桐、马樱丹、红背山麻杆、黄荆、盐肤木等耐旱的阳性灌木.随着自然恢复进程,植被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提高,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由单层结构发展为两层结构.加快废弃采石场植被的恢复进程,必须采取人工措施.  相似文献   

4.
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评价和修复技术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和当前喀斯特区植被恢复的目标,贵州喀斯特区植被恢复以生态修复为主,而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过程和演替规律是其重要基础。采用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3个评价指标对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低一级演替阶段群落向相邻更高一级演替阶段群落恢复的潜力度最高,群落自然恢复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顺序替代过程;早期阶段恢复潜力度较高、恢复度低、速度慢,中期阶段恢复潜力度高、恢复度高等、速度快,后期阶段恢复潜力度低、恢复度高、速度慢。群落整体恢复速度低于群落各特征指标恢复速度。群落结构恢复快于群落功能恢复。群落自然恢复对策的变化是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退化喀斯特林林自然恢复40-50年可有较为正常的组成、外貌和结构,但要达到功能完全恢复则需时很长。以树种选择、小生境人工改造和利用为主的人工恢复技术,以结构调整、系统管理、抚育为主要措施的人工促进自然恢复技术,可提高退化植被恢复潜力和速度。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高速公路建成后不同恢复年限边坡植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恢复年限及原生植被中共有61种植物,分属18个科.不同恢复年限的植物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群落演替等方面变化明显.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物种组成逐渐丰富,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多样性指数及Simpson多样性指数增加显著,群落层次向成层的方向发展,群落向进展演替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荒漠带退化山地森林植被的恢复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分析退化群落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结构、功能变化的基础上,以宁夏大罗山荒漠带山地森林为研究对象,利用荒漠带山地森林植被恢复潜力度、恢复度来评价森林的恢复能力,揭示荒漠地带山地森林植物群落自然恢复的生态学过程。指出在山地森林植被恢复的早期,应以更新对策为主,中期以调整植被组成结构为主,后期则需进一步调整植被组成结构、积累能量,使其向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顶级群落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固定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屯兰煤矿废弃地为样地,选取31种植被配置模式进行植被恢复。固定监测植被恢复区(0.62 hm~2)和周边自然恢复区(0.5 hm~2),固定监测数据与实验数据相结合,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对2015-2017年群落生态和土壤监测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周边自然恢复区相比,植被恢复区0~20 cm土壤层中有机碳与矿化碳分别提升了9.14%和18.13%,20~40 cm土壤层中土壤有机碳与矿化碳分别提升了12.73%和12.39%。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矿化碳存在显著差异(P0.05)。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有机碳、矿化碳无显著相关性(P0.05),土壤矿化碳与均匀度指数相关程度较高。圆柏+文冠果+欧李配置模式有利于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固定。配置适宜的圆柏等树种有利于增加植被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8.
厦门海沧采石废弃地景观生态重建探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了厦门海沧投资区花岗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讨论了矿山采石废弃地景观生态重建技术途径和模式,得出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包括废弃地前期处理、植被恢复和目标生态系统重建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
根据四川省冕宁县城厢镇刹叶马村滑坡迹地自然恢复早期植被的野外调查资料与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在研究区域内共记录到维管植物58科137属176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7属7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168种,隶属于51科129属.(2)构成研究区域植被自然恢复早期的种子植物有52科,分属7种地理成分,以世界广布的科最多,热带性质的科与温带性质的科比例接近.同时130属种子植物可划分为12种分布区类型,温带性质的属多于热带性质的属,世界分布属仍有较大比例.(3)群落分类的结果得到6种群落类型,代表了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小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先锋群落,各个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则代表了自然建群中的先锋物种.DCA排序的结果反映了多种环境因素对植被自然恢复的影响,提出加强对山体滑坡地段植被自然恢复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在矿山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植被恢复坡面植物的状况能很好的反应出工程的恢复效果.选取浙江舟山具有代表性的庆丰采石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人工恢复坡面植物群落、周边原生植被以及土壤物理性质进行观察,研究表明,豆科及禾本科植物适合作为先锋物种进行早期人工恢复坡面的水土保持,且在群落中占据着主要的优势;在植被演替过程中,菊科及禾本科植物入侵明显,但是周围灌木、乔木的乡土种较难入侵;随着时间的进行,草本植物种类显著增加,群落多样性增加,坡面生态系统日趋稳定,其中坡中、坡下的植被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坡上;坡度对于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1.
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生态学研究方法,对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自然恢复1、5、15、32年等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废弃采石场和一个未受采石影响且自然恢复大于50年的对照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恢复初期,土壤肥力极低,严重缺乏氮素和有机质;植物物种组成简单,主要为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和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随着生态恢复的进行,土壤有机质不断积累,土壤养分呈增多趋势,土壤粒径、土壤容重逐渐减小,土壤物理化学性状逐渐得到改善.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优势物种演替缓慢,在自然恢复5、15年的样地中,优势物种都是虎尾草(Chloris virgata)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直到32年时,优势物种才被灌木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荩草(Arthraxon hispidus)和多年生中华隐子草(Cleistogenes chinensis)所代替,这与自然恢复大于50年对照样地中的优势物种情况基本一致.Jaccard系数表明,恢复32年的样地与对照样地相比已达到中等相似水平.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总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总体呈增大趋势,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先逐渐增加,到32年后才保持相对稳定.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与群落结构动态相对应.本研究表明,自然生态恢复的过程是土壤-植被系统协同演化的过程,北京西山废弃采石场可以依靠自然力恢复到对照样地状态,但过程较为缓慢,要加快生态恢复的进程,需适当予以人工辅助.  相似文献   

12.
贵州喀斯特区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变化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对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种类组成从高大乔木向典型的小灌木退化,并随着环境干旱程度的加剧向旱生化演替;植被退化的趋势依次为次生乔林→乔灌林→灌木林或藤刺灌丛→稀灌草坡或草坡→稀疏灌草丛,但优越的气候条件仍保持了该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群落密度先增加后下降,群落高度和盖度随环境退化降低明显,形成稀疏植被覆盖的荒漠景观;小生境的恶劣程度随暴露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植被起源方式受干扰的影响较大;土地生产力的衰退是以乔木树种的衰退为主要标志,群落生物量急剧减少,变动幅度为41.134~0.206t/hm^2。退化过程中植被与环境形成正反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上的一致性、退化过程的非同步性和退化速度的非线性等特点。植被退化是石漠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和标志。  相似文献   

13.
羊草草原退化群落恢复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本文根据1983~1991年获得的羊草草原退化恢复演替过程的野外调查资料,通过对种的重要值、群落的生态多样性和均匀指数的计算分析,研究了在退化草原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组成及其群落学作用、种的饱和度、层片结构、生产能力以及群落综合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退化草原的恢复演替是一种中途演替过程.在封育恢复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不同植物种群作用的交替变化方面.适应地带性气候条件的植物种类的群落学作用明显增强,构成恢复演替过程中的增强种组.而在过度放牧条件下形成的退化草原群落中占优势的植物种类,群落学作用逐年降低,构成恢复演替过程中的消退种组.另外,有些草原群落伴生植物,其作用在整个演替过程中变化不大,构成恒有稳定种组.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组成群落的层片作用也表现出明显的交替变化规律,在围封后的前4~5年,冷蒿等组成的半灌木层片是群落的优势层片,其后,由羊草组成的根茎禾草层片和由大针茅等组成的丛生禾草层片逐步取代了半灌木层片的作用而成为群落的优势层片.此外,在整个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的饱和度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基本上保持稳定,草群高度和群落地上生物量则表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以日本大阪府箕面市大阪国际文化公园都市建设地的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下5cm厚表土为材料,以大阪府枚方市山田池公园的一隅荒地为试验地,做小规模的森林表土铺撒试验。从土壤种子库的生态学意义出发,探讨森林表土作为植被恢复绿化手段的可能性。对土壤种子库的植物种类组成、不同处理区出芽个体数状况、幼苗早期的生长情况、植被的形成、出芽植物种类与土壤采集地植被的关系以及不同的处理对出芽植物的影响等方面做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农田-草原景观界面中植被恢复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腰井子羊草草原自然保护区边缘处,对农田—草原景观界面内的植被恢复月动态及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通过设置样带、样地及样方的方法,从2002年6月初至8月中旬采用收获法共取样三次,测定了界面内不同部位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经对物种丰富度指数、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发现草原植被在恢复过程中,界面内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及它们的月变化并不是均一的,从而表明界面系统内部所发生的生态作用、生态过程都具有明显的空间特性.物种丰富度指数表现出高→低→高,物种的多样性指数表现出高→低的变化规律,羊草在界面的边缘处可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成为界面群落中的优势种.界面中不论物种丰富度的高低,优势种明显的中部和边缘部位能收获较高的生物量;界面中部的物种恢复所受到的两侧系统的影响力也最低.所以,界面是一个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独立的系统.  相似文献   

16.
采用时空替代结合样地跟踪的方法,对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船底窝的皆伐火烧迹地上永久样地的植被恢复过程(0~50年)中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随植被恢复演替的进展,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总体逐渐升高,优势度趋于下降,而群落的均匀度基本上保持比较高而稳定的状态.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该样地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发现多数环境因子对研究地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太明显,只有群落的透光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相对最大.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烟台市区人工林地被火烧后自然恢复的潜力,调查研究了烟台蓁山遭受火灾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与黑松(Pinus thunbergii)混交林迹地在两年后植物群落恢复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在乔木、灌木植物被火烧全部去除后,原生长于林下、林缘、路边灌草丛中的草本植物迅速繁衍,形成地被层,火烧迹地可迅速恢复为草本植物群落,次生裸地阶段仅约30 d左右.(2)处于阴坡的火烧迹地形成以大型多年生根茎禾草紫芒(Miscanthus purpurascens)为建群种的草本植物群落,群落的植物种类及数量丰富,各物种的高度、盖度等均高于未火烧林地的草本层;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结构较复杂.处于阳坡的火烧迹地群落恢复速度缓慢,群落的种类、数量等变化幅度较小.乡土草本植物在火烧后迅速生长,这对植被的恢复过程以及防止因林地被破坏而发生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具有重要意义.(3)尽管该群落周围有荆条、酸枣、扁担木等灌木种类存在,但是火烧两年后还未见有木本植物种类出现,可见其自然恢复成为木本群落需要较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采用样方法对位于韶关市郊的撂荒堆积红壤性土进行次生演替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撂荒堆积红壤性土经过3年的植被恢复,植物种类组成比较丰富,共有24科48种,植物群落以落叶灌木和多年生草本为优势种群,群落呈现上层灌木下层草本的分层结构,季相明显.从山麓到山顶呈现多年生藤本——多年生草本——落叶灌木的分布特征,说明撂荒堆积红壤性土植被恢复快速,葛藤、鸡矢藤是固定堆积红壤性土的优势藤本植物,丝茅、狗牙根是先锋草本,盐肤木、黄荆树是红壤性土的优势木本植物,也是红壤性土的建群种.此外,被鉴定的48种植物中属于入侵种的有17种,占植物种类的35.42%,说明本地红壤性土植被恢复很容易受外来物种入侵.  相似文献   

19.
吕海元 《甘肃科技》2009,25(3):163-165
通过现地调查,分析了旱泉沟流域植被恢复的主要干扰因素,得出人为破坏和过度放牧等社会人为因素是植被恢复的制约因素,起主导作用。封禁保护、封山禁牧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是主要对策;病虫害、鼠免害等生物因素是重要的干扰因素,对植被恢复造成不利影响,人为防除是主要对策;灾害性天气和极端气候等自然干扰因素也对流域区植被恢复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流域区不同地类的重点干扰因素不同,应有采取侧重不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以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于1995年放弃管护的水杉林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自然恢复5,8和12年跟踪调查研究了林下植被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主要物种的种群结构与高生长速率的动态变化.调查结果显示:(1) 在放弃管护后林下木本植物种类不断减少,物种多样性下降;(2) 林下木本植物多分布于0~1.5 m层和1.5~3 m层,其中拥有丰富种源的棕榈贡献率最高;(3) 种群基径级结构的总体发展趋势由间歇型转变为单峰型.其中棕榈有持续增加的趋势,而女贞和小叶女贞都处于衰退状态,林下植被恢复处于偏途演替阶段;(4) 适合生长于林下阴湿生境的棕榈、八角金盘和小叶女贞具有较快的高生长速率.研究结果表明生境、种源以及种子扩散方式为人工水杉林在放弃管护后林下植被自然恢复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