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特定意义上讲,日本国家发展的过程,就是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日本在其发展历史上曾对隋唐文化、西欧文化、美国文化大量的引进和吸收,相依相伴的就是日本历史上的三大社会变革,即大化革新、明治维新和战后改革,从而实现了国家的长足发展。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引进和移植,并没有使日本走向全盘外来化的道路,而是做到了合理的吸收和再创,国家获得了一次次的飞跃,个中成功经验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2.
从特定意义上讲,日本国家发展的过程,就是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日本在其发展历史上曾对隋唐文化、西欧文化、美国文化大量的引进和吸收,相依相伴的就是日本历史上的三大社会变革,即大化革新、明治维新和战后改革,从而实现了国家的长足发展.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引进和移植,并没有使日本走向全盘外来化的道路,而是做到了合理的吸收和再创,国家获得了一次次的飞跃,个中成功经验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地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状态进而称雄亚洲,这不仅取决于日本成功地效仿了西方的各项制度,成功引进了西方的科学与技术,更在于其背后西方先进文明的传入、吸收与内化,以及在强大民意支持下以科技引进政策为代表的各项改革举措的顺利施行。分析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领域、军事领域和产业领域的科技引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做好自主创新工作,促成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2005年底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700美元,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这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经济结构和模式的调整,就会扩大自己的上升空间,否则就会出现"拉美化"的问题.在经济结构和运行模式的调整中,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调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发达国家的发展来看,科技的发展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引进--吸收--自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大体上经历了前两个阶段,科技的引进和吸收转化为强大的动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高达60%以上,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所以,必须要促使我国科技由引进、吸收阶段向自主创新阶段跨越.在自主创新中,政府要发挥积极的作用,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日本佛教是在吸收中国佛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在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进程中,"外来"的佛教不断地吸收日本的传统文化,当与本土的文化精神发生冲突时,也大多呈现出"外来"的佛教向本土的传统文化妥协的倾向。日本对于佛教的接受与发扬,或者说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进程,就是一个使外来文化不断向本民族文化妥协,最终融化为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的过程,这在其他民族的佛教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6.
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贫乏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已处于崩溃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提出了“技术立国”、“贸易立国”的口号,一方面发展教育,储备人才,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以吸收、改造、组合,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利用其高新技术产品大举进军国外市场,使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一举成为仅次  相似文献   

7.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以大约比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快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到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已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1945年战败投降后,只用十年时间重建经济。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一条,便是日本善于从欧美吸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己所用,并在这方面创造了一整套符合自己国情的办法和经验。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日本在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战略上,提出“技术立国”的指导思想,并在逐步贯彻落实。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的新的技术革新高潮(西  相似文献   

8.
80年代,日本的技术发展主要依靠的是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的专利和基础技术。90年代中期,急速增长的日本经济仿佛被踩了急刹车,这就是所谓“泡沫经济的破灭”。  相似文献   

9.
车文春 《甘肃科技》2003,19(5):19-20,11
介绍了从日本引进的全自动荞麦脱壳机械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研制过程中的技术要点提出了引进吸收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日本自古就在各个方面,从国外吸收了很多当时先进的文化。因此,有些人会说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化,全部都是对其他国家文化的模仿。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本文以茶道为例,对日本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文化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通过分析得出日本不仅有文化,而且是在吸收别国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和本国相应的文化,是具有本国特征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古往今来的文化巨人都重视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的介绍和吸收,鲁迅就是这样的文化巨人。他一向重视吸收和引进为本国所需要的域外优秀精神产品。他在这方面的许多独具识见的论述,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智慧和真理的光辉。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历史进程中,我我们重新学习这些论述,倍感亲切,将会从中得到巨大的启发和教益。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引发设计同化问题,对发展中国家设计中的传统文脉和文化理念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将人文精髓合理有机地体现在现代设计之中是当代设计不可回避的问题。应该正确、客观地看待经济突变与设计文化渐变及相互关系,引进、借鉴、吸收技术文化,把握设计中的文化精脉。  相似文献   

13.
日本技术发展和引进的战略和一些具体作法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研究和借鉴的。在这里,我想谈以下几点。一、日本坚持了独立的经济技术发展模式。日本以善于模仿人家的技术而闻名于世,甚至有人称日本的技术为“模仿技术”。但是,尽管日本人拼命模仿外国的技术,却并没有照搬外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模式。在科技方面,在美国占领下开始战后发展历程的日本,坚持了一条重视应用研究,全力发展民用技术,以民间企业作为发展科技的主力的发展路线,这和美国重视基础研究,以主要力量发展军事和宇航技术,在科技发展中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路线恰成对照。尽管在战后很长时间,日本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美国依赖很深,但由于客观的和主观的原因,它并没有模仿美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模式,而是走自己经济技术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梁如梅 《杭州科技》1996,17(3):17-18
日本战后在一片废墟的基础上,靠引进国外技术和消化吸收,以惊人的速度赶上先进的工业发达国家。其主要经验是; 1.技术引进的形式和规模根据国情坚持循序渐进 日本的技术引进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国内企业消化能力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升级的,经历了由易到难,由一般到特殊,由低级到高级,由成套设备引进到单项技术的引进的渐进过程。 (1)50年代 当时的日本工业生产技术要比欧美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而且生产  相似文献   

15.
鹿业贞 《科技信息》2012,(3):378-378
中国和日本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历史渊源,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日本在中国的文明文化影响下,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一言难尽ODA     
说起ODA,一般人会觉得有些陌生,它的全称是OfficialDevelopmentAs-sistance,意为“政府开发援助”或“官方发展援助”。日本在1961年正式加入以美国为首、由西方国家组成的国际援助体系。日本对中国正式提供ODA开始于1980年,但缘起还要更早一些。1978年中国实现了工作重点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转移,但当时中国缺乏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而发达国家有大量游资在寻找出路,中国因此提出了引进外资的政策。在引进外国政府资金方面,日本的ODA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日本的ODA分为有偿援助(日元贷款)和无偿援助(分为技术援助和智力援助),其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从美国CONSER公司引进的溶剂吸收工艺顺酐装置投产所遇到解析系统再沸器结垢这一技术问题,分析了产生此问题的原因,处理措施、预防措施等,阐述了这一系列措施产生的巨大经济价值和在其它同类化工装置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谭英 《科技信息》2011,(24):I0139-I0139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当前正处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关键过程中,急需引进大量的国际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也急需培养大量的能使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技术人员,因此在这一时期,科技英语翻译作为各国科技工作者之间学习,探讨和吸收先进技术的桥梁,在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乃至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语域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翻译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如何提高译者翻译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弥生时代开始一直到江户时代,日本一直处于中国大陆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这对日本古代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汉字、儒学、佛教的东传以及古籍和艺术的传入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日本文化正是在大量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过程中加以创新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侯伟 《科技信息》2012,(31):260-260
19世纪末,甲午战争的失败给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强烈的冲击。中国人发现日本学习西方成效显著,于是又师法日本,即师法日本学习西方的成功经验。由此,大量的中国学生开始留学日本,学习日本先进文化,以寻求富国强兵之路。和制汉语就是由这些留日学生通过办报传入中国。而《游学译编》对和制汉字的引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传入中国的和制汉语主要是进口日语中反映欧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词汇,这为中国人提供了汲取西学的现成语文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