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莲座蕨科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光镜下对云南境内12种莲座蕨科植物的叶表皮细胞进行观察研究,发现:①气孔类型可作为莲座蕨属和原始莲座蕨属分类依据;②气孔密度可作为分种依据.叶表皮细胞结构特征具有重要的分类学及系统学意义,其中莲座蕨科12种植物的气孔器密度、11种植物叶表皮细胞结构解剖照片均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自然》1999,(6)
二级保护物种蕨类植物观音座莲科法斗观音座莲(Angiopteris sparsisora)、二回原始观音座莲(Archangiopteris bipinnata)、亨利原始观音座莲(A.henry-i)、铁角蕨科对开蕨(Phyllitisjaponica)乌毛蕨科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天星蕨科天星蕨(Christensenia assamica)桫椤科(所有种)(Cyatheaceae spp.)蚌壳蕨科(所有种)(Dicksoniaceae spp.)鳞毛蕨科单叶贯众(Cyrtomium hemionitis)七指蕨科七指蕨  相似文献   

3.
基于ISSR的披针莲座蕨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披针莲座蕨的6个自然居群97个样品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从38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1个有效引物,扩增共产生81条DNA片段,其中79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位点百分比(PPB)为97.5%.与其他蕨类植物相比,披针莲座蕨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居群遗传关系聚类结果与各居群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2013年9月27日,作者在江西分宜大岗山发现了福建莲座蕨。据资料记载,这里是近80年来第一次发现的该种呈块状分布的区域,着实令人称奇。经过与现有资料的对比、查证,作者发现了福建莲座蕨与前人描述有些不同之处,遂成此文,希望与读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广东省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19种和1变种:双沟卷柏、楔基莲座蕨、广南蹄盖蕨、大叶双盖蕨、疏裂双盖蕨、单叉对囊蕨、南亚鳞毛蕨、陈氏耳蕨、华北耳蕨、红秆凤尾蕨、紫杆凤了蕨、无毛凤了蕨、金粉背蕨、阔叶鳞盖蕨、林下凸轴蕨、翠绿针毛蕨、滇越金星蕨、羽叶新月蕨、小叶茯蕨和星鳞瓦韦。本文对这些类群的生境和主要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并对其地理分布区进行了补充。引证标本保存于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  相似文献   

6.
对复叶耳蕨属中的具芒复叶耳蕨及其近缘种类刺头复叶耳蕨和缩羽复叶耳蕨进行分类订正研究.确认具芒复叶耳蕨Arachniodes aristata(Forster)Tindale、刺头复叶耳蕨A.exilis(Hance)Ching和缩羽复叶耳蕨A.reducta Y.T.Hsieh et Y.P.Wu分别为3个独立的种.作者列出分种检索表,指出每种的主要分类特征.还列出每种的文献引证和地理分布并附有彩色照片.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贵州新纪录蕨类植物5种,隶属于4科5属,分别为:齿叶铁线蕨Adiantum dentatum A.H.Wang,F.G.Wang et F.W.Xing、三角叶凸轴蕨Metathelypteris deltoideofrons Ching ex W.M.ChuS.G.Lu、狭叶对囊蕨Deparia longipes (Ching)Shinohara、轴鳞鳞毛蕨Dryopteris lepidorachis C.Chr.和武陵山复叶耳蕨Arachniodes wulingshanensis S.F.Wu。此外,作者还结合形态学和野外观察,推测武陵山复叶耳蕨为一自然杂交种。  相似文献   

8.
采用显微观察技术对披针新月蕨(Pronephrium penangianum)的配子体发育和卵发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披针新月蕨孢子褐色,二面型,接种后约12 d,孢子萌发,经丝状体和片状体阶段,发育成原叶体,孢子萌发是书带蕨型(Vittaria-type),原叶体发育是槲蕨型(Drynaria-type),成熟原叶体是心形,接种46 d后产生颈卵器和精子器.披针新月蕨的颈卵器起源于原叶体生长点下方的原始细胞.原始细胞经过2次不等分裂,形成3个细胞,分别是顶细胞、初生细胞和基细胞.其中,初生细胞不等分裂,形成中央细胞和颈沟细胞.随后,中央细胞不等分裂形成腹沟细胞和卵细胞.随着卵细胞成熟,颈沟细胞和腹沟细胞逐渐退化,但腹沟细胞通过孔区与卵细胞相连.卵细胞成熟后,细胞上表面具有明显的卵膜,中央具有受精孔.本研究对于完善蕨类植物生殖生物学和探讨蕨类植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光镜对对马耳蕨(Polystichum tsus-simense)孢子囊的早期发育进行研究.结论如下:对马耳蕨孢子囊起源于羽状叶的一个表皮细胞,经过横分裂和斜向分裂形成外套层原始细胞和内部细胞,外套层原始细胞分裂分化成孢子囊壁,内部细胞发育形成内外绒毡层和孢子母细胞,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孢子四分体.在发育过程中,孢子囊腔内先后出现了孢囊被和孢子被.对马耳蕨孢子囊的发育类型属于薄囊蕨型.揭示了对马耳蕨孢子囊的早期发育规律,为蕨类植物的发育生物学和系统进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大暗鳞鳞毛蕨Dryopteris gamblei (Hope)C.Chr.和狭鳞鳞毛蕨D.stenolepis(Bak.)C.Chr.进行分类订正研究.在《A monograph of Dryopteris i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中国植物志》和《云南植物志》等专著中,均未承认D.gamblei (Hope)C.Chr.为独立的物种,而是作为狭鳞鳞毛蕨D.stenolepis(Bak.)C.Chr.的异名处理.作者确认大暗鳞鳞毛蕨与狭鳞鳞毛蕨分别为2个独立的物种.文中附有这2个物种的分类检索表、分类特征照片、文献引证和地理分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