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语文的能力是出之于先天(先验)的,而辞章的研究是成之于后天(后验)的;前者乃就顺向的创作(写)而言,所呈现的是“(0)一、二、多”的逻辑结构;后者却就逆向的批评(读)来说,所呈现的是“多、二、一(0)”的逻辑结构。通常,语文的能力,含“一般能力”、“特殊能力”与“综合能力”等;而辞章的研究,如对应于能力,则主要含意象(狭义)、词汇、修辞、文(语)法、章法、主题、风格等。由于前者应用于“由意而象”(写)的顺向过程,而后者则着眼于“由象而意”(读)的逆向过程;再加上“形象”、“逻辑”与“综合”三种思维之牵合,使得先天能力得以因与后天研究接轨而一一确认,而后天研究也得以因与先天能力接轨而回归生命。由此可证明两者始终是顺逆对应、融贯为一,而形成“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  相似文献   

2.
章法与章法结构,是完全建立在"二元对待"的基础之上的.而"二元对待"又是宇宙创生、含容万物的根本规律.以这种规律来观察宇宙创生、含容万物的历程,可以用"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加以概括.因此章法也对应于此,形成这种结构若从创作面看,形成的是"一(0)、二、多"的顺向结构;若就鉴赏面看,形成的是"多、二、一(0)"逆向结构.其中的"多"主要是指各个辅助结构;"二"主要是指核心结构;"一(0)"是指一篇辞章之主旨与所形成之风格、韵律、气象、境界等.其中核心结构"二",既可彻上归于"一(0)",又可彻下统合"多"(辅助结构),地位十分重要.本文即着眼于此,举例探讨,以见章法之核心结构在一篇辞章中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3.
辞章的四大要素为"情"、"理"、"景(物)"、"事",其中"情"与"理"为"意";"景(物)"与"事"为"象".而"意"与"象"之所以能连结,甚至互动,自来虽先后有"比兴"与"移情"、"投射"之理论加以解释,却都不尽圆满;于是有"格式塔"心理学派"异质同构"说之出现.试着参酌这种学说,分别就辞章中意、象之连结或互动,先探讨其相关理论,再举几首古典诗词为例作说明,然后综合起来略作美学之诠释,以概见"异质同构"在辞章意象中的奥妙表现.  相似文献   

4.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4):113-116
确定独特的"研究对象",是学科建设的首道工程。文章论析"方法论"在学科建设中的意义,阐释如何用"一坐"(坐在现代的中国)"双伸"(一手伸向古代、一手伸向外国)"双化"(化古铸今,化外育中)法确定汉语辞章学的"研究对象",以建立普通辞章学及其下位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5.
章法与章法结构,是完全建立在“二元对待”的基础之上的。而“二元对待”又是宇宙创生、含容万物的根本规律。以这种规律来观察宇宙创生、含容万物的历程,可以用“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加以概括。因此章法也对应于此,形成这种结构:若从创作面看,形成的是“一(0)、二、多”的顺向结构;若就鉴赏面看,形成的是“多、二、一(0)”逆向结构。其中的“多”主要是指各个辅助结构;“二”主要是指核心结构;“一(0)”是指一篇辞章之主旨与所形成之风格、韵律、气象、境界等。其中核心结构“二”,既可彻上归于“一(0)”,又可彻下统合“多”(辅助结构),地位十分重要。本文即着眼于此,举例探讨,以见章法之核心结构在一篇辞章中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6.
"辛","(辛)"二字声近形似,意义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为两部.但历来各家争说纷纭,或谓"辛',"(辛)"当为一字,或谓两字.关于二字的本义,各家又从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上加以分析,各有说法.本文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认为"辛"、"(辛)"甲骨文字形一致,古音相近,意义相通,本为一字,假借而为十干之辛."辛"、 "(辛)"为会意字.二字的本义当为"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干亦声."干之本义为盾,引申为"犯也."犯上即罪也,"辛"、 "(辛)"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7.
一篇辞章之内涵,就"意象"而言,乃由"意象"之形成、表现、组织与统合等层层迭合而成.如以其篇章组织来说,则涉及的就是"章法",而"章法",简言之,乃梳理内容"本末先后"之逻辑规律或模式;如镇定"意"与"象"之"二元",单单就其"本末先后"来看,既有"移位"的"先意后象"与"先象后意",也有"转位"的"意、象、意"与"象、意、象".本文即着眼于其"转位结构",先探讨其理论基础,然后观察其辞章表现,以见出意象"转位结构"之梗概.  相似文献   

8.
由于章法是建立在二元(阴柔、阳刚)对待之基础上的,所讲求的是篇章“多、二、一(0)”的逻辑结构,因此其风格之形成,便与这种由二元(阴柔、阳刚)对待所组织而成之“多、二、一(0)”结构与其“移位”、“转位”,息息相关;而其中之“二”,除一面彻下以统合结构与节奏之“多”,一面彻上以归根于“一(0)”,凸出一篇之主旨、韵律与风格等,发挥彻上彻下之功用外,也用于指核心结构之阴柔或阳刚属性,可以说乃关键性之“二”,居于既能收束又能发散的地位,在其它各辅助结构(多)的支持下,形成“调和”(阴柔)或“对比”(阳刚)。  相似文献   

9.
章法"多、二、一(0)"逻辑结构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宇宙人生观,各家虽各有所见,但若舍“异”而求“同”,则总括起来说,都可以从“(0)一、二、多”(顺)与“多、二、一(0)”(逆)的互动、循环而提升的结构上加以统合。而这种“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不但可适用于哲学、文学,也一样可借以统合其它的事事物物。以文学领域中之辞章而言,在形成篇章的章法上,就呈现了这种逻辑结构。锁定章法,举古典诗文为例,探讨其“多、二、一(0)”的逻辑结构,从而略及其美感效果,以小见大,以凸显“多、二、一(0)”逻辑结构的奥妙。  相似文献   

10.
辞章的四大要素为“情”、“理”、“物(景)”、“事”,其中“情”与“理”为“意”、“物(景)”与“事”为“象”。而“意”与“象”之所以能相互联结,如依据“格式塔”心理学派,就有“异质同构”或“同形说”的解释。而这种“异质同构”说用于解释意象的形成,是被公认比“移情”、“投射”说更为精确的。因此以此为基础,将辞章四大要素进行联结,除了可就个别意象由“异质同构”推扩至“同质同构”外,也可再就整体意象拓大到“异形同构”与“同形同构”,加以呈现。而无论是哪一类的“构”,都有“单轨”、“双轨”与“多轨”的不同,以造成其变化。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一切知行活动离不开"思维",而"思维"又始终以"意象"为内容。它初由"观察"与"记忆"的两大支柱丰富"意象",再由"联想"与"想象"的两大翅膀拓展"意象"(多),然后由"形象"与"逻辑"(二)的两大思维运作"意象",最后由"综合思维"统合"意象"(一(0)),以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如此周而复始,便形成多二一(0...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画虽中道分途,各自独立,然同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老庄“哲学的深刻影响,最终形成了共同的美学思想.“书画同源“的完整意思应当是“同宗同源,同笔同法、同美同意“.  相似文献   

13.
对于"廷"字的使用,国人都习以为常,殊不知它是不规范的,而规范的写法应是"廷"。1997年《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将"廷"的字形改为"廷",含"廷"的一组字形也都随之改形。该组字的新旧字形并存了十四年之久,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混乱,至今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2009年《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又拟改回"廷"组字形。"廷"字混乱,挑战国家语委之权威;"廷"字复原,拷问国家法律之尊严。教育部、国家语委应果断采取措施为"廷"组字正名,使汉字规范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呈多元化发展,从哲学而言,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有无之争、言意之辨、形神之鉴等命题对文艺思想和创作颇有影响.汉代的礼文化被“通达“、“任自然“所代替,情诗渐多,玄学之盛直接导致玄言诗的产生,山水赏会使以陶、谢、宗、王为代表的山水诗画达到相当高度.道教对游仙诗和志怪小说的影响,佛教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魔术、绘画、雕塑、音乐的影响,则可以看到宗教与文艺的关系.胡汉文化分别在南北地区融合、发展,又生出了诸多差异,形成了南北文风与艺术的诸多不同,造就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提高写作能力有两个方面——“诗外”工夫和“诗内”工夫,还有四个要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勤于写作与乐于修改。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学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期,先秦诸子确立了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价值观,一些最富有现代意义的美好词汇,如:仁义、诚信、人道、爱、超越、求索、自强不息等等,都是他们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本文将先秦诸子的研究纳入比较文学的视野,借用“先知”这一概念来给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以及屈原等文化伟人作价值定位,认为他们具有类似于宗教文化意义上的先知品格,即:诚实、洞察力、使命感和善意,而这些,恰恰是未来的中国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N(非施)的V”结构与“N(非施)V”结构都是由名词性成分(N)修饰动词性成分(V)组成的偏正结构,“的”字 的有无有时似乎比较自由。通过这两种结构的对比,得出二者之闽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从结构、语义、句法、语 用多个层面入手,对偏正结构“N(非施)的V”与“N(非施)V”的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总之,“N(非施)的 V”与“N(非施)V”分属两种不同的偏正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18.
精读课作为英语课的重头课,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西藏大学传统精读课教学主要注重语法、词汇、句型的传授,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精读课缺少真实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与外语学院外语系实施了中外教师英语精读课合作教学。这种新的授课手段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弊端而提出的一项改进措施,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面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听、说、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语言作为化的栽体和表达形式,在反映民族历史和化背景的同时也蕴涵着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特征。从语言的角度解析“龙”在汉英民族中的不同内涵,可以看出汉英民族不同的“龙”化,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两个民族的理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