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1977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斐列普·W·安德逊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奖金物理学奖。安德逊是与哈佛大学的约翰·H·范·符莱克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纳维尔·莫特爵士分获瑞典皇家科学院这项奖金的。安德逊在1949年进贝尔实验室,现任新泽西州墨莱山物理研究室特邀主任。在下列谈话中,他谈到了为荣获诺贝尔奖金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基础科学——还有科学家——在电讯工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若在石墨层之间插入各种不同的物质就会制造出几百种丰富多彩的金属。1.层间化合物的巧合我对石墨层间化合物这样的物质群的关心,是七年以前-1975年夏天的事。当时,我旅居在英国的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同剑桥大学名誉教授莫特爵士(内维尔·莫特爵士:获197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  相似文献   

3.
一位卓越地球物理学家与其睿智的学生在地球深部行为这样一个地球物理学中心问题上存在长这几十年的纠缠争论。根据简历,现年57岁的唐·安德森(Don L.An-derson)和41岁的托马斯·乔丹(Thomas H.Jordan)这样两位地球物理学家简直就像同一个人。他们都在卡尔特克(Calteoh)取得高级学位,18年前的乔丹还是安德森的学生,且在同行中具有不相上下的威望。  相似文献   

4.
正菲利普·安德森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改变了凝聚态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领域。2020年3月29日,菲利普·安德森(Philip Warren Anderson)逝世,享年96岁。在他的引领下,凝聚态物理学获得了长足发展。1977年,安德森凭借对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和磁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研究超导体时,提出了安德森-希格斯机制,  相似文献   

5.
导致发现隧道超导电流的那些事情发生于我在剑桥的皇家学会门德实验室工作的时候,那时我在皮帕德(Brian Pippard)教授指导下当研究生。在我当研究生的第二年,即1961至1962年间,我们运气真好,安德森(Phil Anderson)教授到我们实验室当客座教授,他对于隧道超导电流这个课题作过很多贡献,包括同我自己取得的成果不相关联的一些未发表的成果。他在剑桥的讲座引入了在超导体方面的“破裂对称”的新概念(安德森,1963),这个概念早已包含在他的1958年的超导性理论的赝旋公式里面了(安德森,1958),我现在就来叙述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6.
混沌50年     
今年是混沌理论提出50周年,《今日物理》邀请著名物理学家安迪尔森·莫特(Adilson E.Motter)和戴维K.坎贝尔(David K.Canpbell)对混沌理论的出现、发展以及影响撰文回顾。本刊特编译该文,以飨读者。1963年的时候,一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气象学者揭示了决定论可预测性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想。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领域也随之诞生。时至今日,这个领域依然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7.
贾童童  李听昕 《科学通报》2024,(14):1813-1814
<正>通过转角或晶格失配构造二维范德华材料莫尔超晶格为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光学等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过去几年的理论和实验工作表明[1~5],二维材料莫尔超晶格系统是研究和调控强关联与拓扑量子物态的理想平台.具体而言,基于多种二维半导体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莫尔超晶格,研究者先后实现了包括莫特绝缘体、强关联电子晶体态、近藤晶格、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整数与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在内的一系列强关联和拓扑量子物态.  相似文献   

8.
1979年8月27日至31日在美国坎布里奇的哈佛大学召开了第八届非晶态和液态半导体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围绕着“莫特模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论. 莫特爵士是当代著名的固体物理学家,在1956~1975年间曾任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教授和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这被认为是英国物理学界的最高荣誉地位.莫特爵士在固体物理学中的成就是十分广泛的,最近十多年来他致力于固体物理一个新领域——非晶态物质电子过程的研究,并被誉为是这个新的学科分支的一位奠基人.正是由于在非晶态电子理论方面的成  相似文献   

9.
安德森教授是197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之一《无序—理论物理学的一个前沿》是安德森教授去年来华讲学时所作的一个报告,作者欣然同意本刊发表,并提供英文底稿及全部精美图稿。  相似文献   

10.
何兴旺 《科学通报》1992,37(4):381-381
定理1 设F(P_n,δ)为区间[a,b]的映生函数p_n(x)的自然范,F(q_n,δ)为概率函数q_n(x)=f(demp_n)的(这里f是取样函数)自然范,P_n,q_n是对合的,p_n,q_n在自旋下变为h_n,g_n,则h_n,g_n的本合阵的范数为[1!2!…n!)~2。 系1 设,(p_n,δ)为区间[a,b]的映生函数p_n(x)的自然范,F(q_n,δ)为概率函数q_n(x)=f(demp_n.)的(这里f是取样函数)自然范,p_n,q_n是对合的,则p_n,q_n在  相似文献   

11.
一类概率赋范线性空间与随机算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熙 《科学通报》1983,28(4):199-199
Menger1942年提出概率度量空间的概念,基于类似思想Serstnev提出随机赋范空间(即概率赋范线性空间)的概念。后来Bocsan、Dumitrescu、游兆永等都做了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在研究一类概率赋范线性空间:B空间的基础上,利用概率赋范线性空间来研究随机算子,从而使它成为解决随机方程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及解的逼近等问题的新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2.
文中说:该文研究了局部凸空间中集值K映像的有关问题,推广了关于赋范空间中单值连续映像的Schaefer定理。然而中所讨论的局部凸空间(具Hausdorff性)实际上是具赋范特征的可赋范空间。为说明这一点,我们先叙述一个引理。  相似文献   

13.
正范艾伦辐射带在1958年被发现至今已60载,科学家仍然在不断发现它的神秘特征。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大气和空间物理实验室主任丹尼尔·贝克(Daniel Baker),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的斯科别利岑核物理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帕纳修克(Mikhail Panasyuk)共同撰文纪念范艾伦辐射带发现60周年。  相似文献   

14.
正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开创了全新免疫疗法思路:释放免疫系统自身能力攻击癌细胞。两位科学家因开创癌症治疗的全新方法共获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休斯敦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和日本京都大学的本  相似文献   

15.
首先介绍观察宇宙学方面的一些新动向: 3K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1965年彭齐阿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各向同性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对均匀的、各向同性的标准宇宙模型(弗里德曼模型)是个有力的支持.然而,1978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威尔金森(Wilkinson)及加里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实验室的斯莫特(Smoot)等人,各自独立地发现在微波背景辐射中存在着偶极的各向异性,辐射温度最高点在狮子座a星方向,最大温度超过平均值3.5×10~(-3)K.对此可以看作是宇宙非各向同性的证据,即宇宙的整体可能既有切向运动又有转动.但由于这个各向异性是偶极分布的,因此也可以解释为:地球相对于微波背景辐射有一个速度为390公里/秒的运动,正是这个运动引起的多普勒效应使人们观察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铸范、红烧土中的植物硅酸体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永吉 《科学通报》1992,37(4):342-342
植物硅酸体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在经过高温焙烧的古代铸范、红烧土及土器中可以大量保存下来。对于这类难以保存花粉及其它化石遗体的古代遗物中的植物硅酸体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环境、燃料、铸造工艺等许多古文化、古环境信息。 本文介绍的10个考古样品,都已焙烧固结,比较坚硬。焙烧温度估计在600℃以上,分别是:南京六朝五铢钱范(公元420—589年);山西东周侯马陶范(公元前256—770年);河北战  相似文献   

17.
<正>9月5日,美国艾伯特和玛丽·拉斯克基金会公布了2015年度拉斯克奖获奖名单,3位科学家和一个无国界医生组织获此殊荣,他们分别是罗格斯大学退休教授伊芙琳·威特金(Evelyn Witkin,96岁)、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遗传学家斯蒂芬·埃里奇(Stephen Elledge,59岁)、得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免疫学家詹姆斯·埃里森(James P.Allison,67岁)和无国界医生  相似文献   

18.
从现在起,在三年的短时间内,未来的一种由完全可以通用的部件来建造的计算机控制载人系统将在城市周围运载乘客。据它的发明者,明尼苏达(Minnesata)大学的机械工程师J·爱德华·安德森认为,这种系统在没有纳税者的赞助的情况下就能建造和运行。  相似文献   

19.
正10月1日起,2018年的诺贝尔奖陆续揭晓。其中,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学系教授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京都大学免疫学系教授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新型癌症免疫疗法。国际免疫学界对于两位一流免疫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期盼已久。之所以此次获奖在众多免疫学家意料之  相似文献   

20.
正英国女作家赫夫齐芭·安德森(Hephzibah Anderson)审视了科幻作家约翰·布鲁纳的著作《立于桑给巴尔》,他在小说中描绘的2010年准确得令人惧怕。我们指望从小说中获得关于世界的永恒真理,对于人类处境的不受时间影响的洞察——要么是这些,要么是令人头晕目眩的逃避现实倾向。但有时候,在努力实现上述的任何一项或所有目标时,小说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