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形势下全球的社会、经济、文化一体化正在加剧,市场上每一种商品与服务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也从最初的产品功能上升到服务层面,进而演变成立体化、多层面的竞争态势,这也就是所谓的"品牌竞争"。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地创建、管理、运作企业品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企业工作的重点。因此,对企业的品牌塑造与发展战略进行梳理,能够促进企业品牌战略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全球的社会、经济、文化一体化正在加剧,市场上每一种商品与服务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也从最初的产品功能上升到服务层面,进而演变成立体化、多层面的竞争态势,这也就是所谓的“品牌竞争”。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地创建、管理、运作企业品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企业工作的重点。因此,对企业的品牌塑造与发展战略进行梳理,能够促进企业品牌战略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当代地方科技》2001,(3):42-44
与价格、促销、广告相比,品牌是一个更难驾驭的竞争工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行各业,在不同的时期都产生过自己的品牌,但大都逃脱不了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命运,“品牌泡沫”现象非常严重。应该说。在中国,企业如何经营品牌,如何使用品牌这个营销工具,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启动品牌战略的前提:了解品牌建设的过程 品牌代表消费者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特性、形象和性能的总体认识和好恶度。品牌能够创造价值,它既能够赢得顾客的忠  相似文献   

4.
沈坤 《科技智囊》2011,(5):I0022-I0027
国外快速消费品品牌进入中国后才教育了中国企业的品牌思维和方法,谈及品牌,我们脑海中通常联想到得是宝浩、可口可乐等这一类终端消费型产品,相对较少涉及到服务型品牌和中间型产品的品牌,而这两类企业的品牌塑造只能通过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才能得到最终体现,相对于终端消费品,产品体验涉及的环节非常多,品牌塑造的难度很大,也很少有对这一类企业产品品牌塑造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旅游市场竞争逐渐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质量竞争过渡到了品牌竞争,以旅游地为载体的区域旅游品牌塑造与管理正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福州具有旅游区位优越、经济发展快速和旅游资源丰富的条件,通过实施更新品牌定位、设计旅游形象、整合品牌资源、强管理重服务的战略措施,塑造福州市旅游品牌。最终推动福州市旅游品牌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消费者之所以选择某类产品是因为此类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以及达到其心理预期甚至超过其心理预期,老品牌产品创新正是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因此老品牌产品的创新并不是盲目创新而是基于消费者对产品要求以及接受程度的创新,如产品外观要求、产品品质要求、产品功能要求等。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老品牌产品创新的三个维度(功能创新、外观创新、象征创新)对消费者的老品牌产品感知价值的影响,进而找出老品牌产品创新与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对此进行实证分析。为我国老品牌产品企业把握产品创新维度、创新营销手段提供指导,对我国老品牌产品企业产品创新提供有益的建议。同时丰富我国老品牌产品创新与消费者购买意愿关系研究的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7.
品牌是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够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这些名称和标识等会由于不同的品牌表述方式而产生差异,又将会产生不同的品牌观念。品牌是企业和产品的象征和代表,品牌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品牌个性被认为是产品持久差异化和满足消费者象征性需求的源泉,成为品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但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形成的驱动因素目前未有系统的探讨。本文以重庆旅游品牌为例,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得出品牌个性形成的5个驱动因素:目的地地格、旅游产品、品牌营销、旅游者自我概念与社会认同和品牌社区。结果显示:这5个因素均显著正向影响着重庆旅游品牌个性的形成,且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根据影响力从大到小为:品牌营销(路径系数是0.96)、目的地地格(路径系数是0.87)、旅游产品(路径系数是0.86)、旅游者自我概念与社会认同(路径系数是0.75)和品牌社区(路径系数是0.74)。该研究结果对旅游目的地品牌经营者如何塑造品牌个性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品牌个性被认为是产品持久差异化和满足消费者象征性需求的源泉,成为品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但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形成的驱动因素目前未有系统的探讨。本文以重庆旅游品牌为例,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得出品牌个性形成的5个驱动因素:目的地地格、旅游产品、品牌营销、旅游者自我概念与社会认同和品牌社区。结果显示:这5个因素均显著正向影响着重庆旅游品牌个性的形成,且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根据影响力从大到小为:品牌营销(路径系数是0.96)、目的地地格(路径系数是0.87)、旅游产品(路径系数是0.86)、旅游者自我概念与社会认同(路径系数是0.75)和品牌社区(路径系数是0.74)。该研究结果对旅游目的地品牌经营者如何塑造品牌个性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欲望的释放、心理操控,成功塑造的品牌可以产生无法抗拒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品牌建设也是企业升级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话题。直销行业有其特殊性,比如依赖人际传播哪种品牌活动最能在人际传播中发挥作用?比如经销商队伍庞大,企业应如何利用这一优势来进行品牌包装?又比如大多数企业具有"撒播美丽、奉献健康"的双重属性,要如何策划品牌活动来宣传包装这两大属性?本文梳理了2013年直销企业的品牌建设动向,从中总结出行业品牌建设特征,并将其划分为传统渠道塑造和活动塑造两大类型。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有针对性地选择传统大众媒体来进行品牌塑造,并目在传统媒体上广告投放率明显增多。行业企业在品牌塑造上还呈现出新颖特点:将产品广告植入电影,甚至是投资拍摄电影i多家企业热衷于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等。  相似文献   

11.
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时,除了产品的实用价值以外,更希望能够在该产品上找到一种身份的认同感。而这些附加值的具体表现.就是品牌赋予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品牌表现出的名称、符号或图案,还包括定位、历史、产品设计、营销理念、企业行为、服务等等。一个出色的品牌,就是一个鲜活的“人”,她有着自己的性格。而这个“人”恰恰可以代表顾客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2.
论服务品牌的塑造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图书馆服务品牌的概念,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塑造服务品牌的迫切性,探讨了如何塑造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品牌。  相似文献   

13.
民营企业文化在品牌内外部系统优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品牌创新与品牌质量管理是民营企业品牌塑造系统的双支柱。民营企业文化的塑造应当以品牌文化为核心。  相似文献   

14.
高校图书馆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健康人格的塑造。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高校图书馆需要对自己的借阅服务进行创新。该文先围绕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内容以及途径进行分析,然后围绕如何塑造图书馆员的人格魅力以推动图书馆创新服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互联网企业需要通过品牌延伸推出更丰富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品牌延伸已成为互联网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必选策略。不同于传统产品品牌,互联网产品特有的虚拟性、便捷性、体验性等特点,使得互联网产品品牌延伸的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分别从品牌、产品、联结度、消费者和营销层面梳理并分析了互联网产品品牌延伸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助于指导互联网企业的品牌延伸实践,可为互联网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邢春生 《科技资讯》2014,(9):154-154
品牌形象指的是一个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象征图形的综合运用,它用来识别生产者或相关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品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与企业息息相关,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建立品牌忠诚度、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保证,是传递品牌经营文化的窗口。  相似文献   

17.
刘霁 《科技资讯》2007,(9):120-121
实行差异化营销战略,区别专业的营销者最佳方法是看他们是否拥有对品牌的创造、维持、保护和扩展能力。菲利普·科特勒博士这样解释品牌:“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消费者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  相似文献   

18.
品牌是企业和产品的牌号,是企业产品质量和品质的体现,是企业文化最有说服力的表征。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品牌凝练了企业多年持续创新、科学管理、卓越品质和优良服务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获得市场资源优先分配权的强大武器。品牌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品牌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发布的“2001年中国IT产品用户服务满意度调查”显示,计算机主机市场发展相对成熟,服务体系相对完善,服务品牌建设和服务产品开发相当成熟。联想、TCL分别获得商用电脑和家用电脑最佳用户服务满意度称号,而清华同方的服务承诺兑现以及HP商用电脑的电话服务为广大用户所认同。在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等商用产品市场上,由于  相似文献   

20.
品牌延伸(Brand Extension)指在已经确立品牌地位的基础上,将核心品牌运用到新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期望减少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以更少的营销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品牌延伸利用品牌已有的资产,可有效地降低新产品进入市场的壁垒,提高延伸产品成功的概率,实现品牌资产转移,促进企业的发展。但品牌延伸是一把双刃剑,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均比比皆是。如何正确认识品牌延伸机制并提高品牌延伸成功率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