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晓菲 《科技信息》2010,(4):364-364
静脉输液是一种经静脉输入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的治疗方法。原始输液方法是利用液体静压的物理原理,将液体输入体内。回顾其历史,始于17世纪,但巨大进步主要发生于20世纪,虽然原始的静脉输液作为一种给药途径,在医院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在输液过程中病人及家属往往自行调节滴速,特别是门诊病人,以致影响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2.
在临床治疗中,从静脉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都容易引起局部静脉壁的炎性反应,出现局部静脉炎。一旦发生静脉炎,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也造成静脉穿刺困难,甚至影响药液的顺利输入,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为此,临床上的医护人员都要注重避免由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静脉输液后,如果按压不加以重视或按压方法不当,易造成出血伴皮下淤血,这不仅仅增加了病人不应有的精神负担及痛苦,影响了护患关系,还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最终影响了治疗的顺利进行。因此,笔者根据在临床工作中所积累的相关经验,总结出传统拇指按压法、大鱼际按压法、以及食中无名指的多指按压法三种方法,并且有计划地对这3种按压方法的效果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2004年4~8月本院输液室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病人中14岁及14岁以上共100例(病人神志清楚,能积极配合及正确表达,无血液系统疾病,静脉注射部位在手背,且静…  相似文献   

4.
术中出血或是麻醉意外,危重病人的抢救的快慢,都需要一个良好的静脉通道,输血输液速度的快慢对于血压的维持,抢救药品及时供给都至关重要,并且往往成为治疗和抢救成功的要素。历此,我们对一些复杂手术,危重病人的抢救,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输血输液的方法配合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病情危重,血容量不足,心脏、肾移植手术等静脉建立困难,或需用大隐静脉切开,长期保留性输血输液,中心静脉压监测等均可采用。  相似文献   

5.
在临床医疗中,静脉输液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常规治疗方法,一直以来都是通过人工控制.针对目前在输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情况,开发出一款智能液体点滴的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世纪星监控组态软件,设计一个监控中心界面和输液装置,监控中心通过Wi Fi模块或串行口连接其输液装置,实现对点滴速度进行实时监控和报警.实验证明,该监控系统实时性强、价格低廉、工作可靠.本系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也能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相似文献   

6.
很多人在生病时都做过静脉输液治疗,静脉输液的速度(也就是点滴速度)是护士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及药物的性质来调节的。但是有些人性子急,嫌输液速度太慢,擅作主张调节输液速度,结果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一般情况下,成人60-80滴/分钟,儿童20-40滴/分钟。如果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会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可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等。输液速度是因人、因病、因药而定的。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疾患病人,输液速度宜慢;而脱水严重但心肺功能良好者,速度可酌情加快;颅内压增高的病人静脉滴注甘露醇,则需快速输…  相似文献   

7.
该文回顾了静脉输液治疗发展历程,概述了福建省静脉治疗学科发展研究背景与现状,归纳分析了静脉治疗专科队伍人力资源现状、技术开展、科研与学术交流等方面现况及不足之处,展望福建省静脉输液护理学科发展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创伤患者早期行PICC置管术,保护患者的血管,提高输液治疗满意度。为创伤患者的药物、血液和营养制品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避免高渗液及刺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维持衡定状态下的正常补液,同时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病人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创伤患者经外周静脉将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静脉输液资料。结果:108例患者1次成功进行PICC置管术达105例,置管期间无1例出现药物外渗及导管并发症,病人对输液满意度提高至100%。结论:创伤患者早期行PICC置管,可以更好的保护血管,减少患者发生反复穿刺的痛苦,从而提高护理效率和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9.
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对静脉输液出现外渗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护理措施。静脉输液出现外渗因素有很多,包括穿刺部位选择不当、输液工具选择不当、自身静脉条件不好等。对于静脉输液者而言,针对可能诱发外设因素进行干预,实施科学护理方案,有助于减少外渗发生,疾病治愈,确保了输液安全。  相似文献   

10.
虎妍妮 《甘肃科技》2010,26(16):152-153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穿刺难度较大,为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和血管损伤,临床多应用头皮静脉留置针。常因固定方法不当或小儿乱动撕扯而导致输液中断。笔者本人通过长期观察和工作实践,对于小儿头皮静脉及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采用多重式固定的方法,大大地减少了患儿头皮针的移位。基本避免了"滚针"现象的发生,增加输液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病人在早期抢救治疗中应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5年8月58例失血性休克病人急诊手术采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输液、输血和中心静脉压监测。深静脉穿刺部位选择右颈内静脉、右锁骨下静脉,材料选用单腔或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结果术后入ICU患者通过留置导管行胃肠外静脉营养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应用深静脉留置导管建立静脉通道输液快速、方便,能及时补充血容量,快速纠正休克,同时可用于血流动力学变化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病人在早期抢救治疗中应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5年8月58例失血性休克病人急诊手术采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输液、输血和中心静脉压监测.深静脉穿刺部位选择右颈内静脉、右锁骨下静脉,材料选用单腔或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结果术后入ICU患者通过留置导管行胃肠外静脉营养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应用深静脉留置导管建立静脉通道输液快速、方便,能及时补充血容量,快速纠正休克,同时可用于血流动力学变化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病人在早期抢救治疗中应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5年8月58例失血性休克病人急诊手术采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输液、输血和中心静脉压监测.深静脉穿刺部位选择右颈内静脉、右锁骨下静脉,材料选用单腔或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结果术后入ICU患者通过留置导管行胃肠外静脉营养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应用深静脉留置导管建立静脉通道输液快速、方便,能及时补充血容量,快速纠正休克,同时可用于血流动力学变化监测,  相似文献   

14.
静脉输液拔针后两种按压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基本护理操作,为保护好静脉,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皮下瘀血,对2004年8~12月肿瘤科收住的120(204次)肿瘤病患者,行静脉输液拔针的传统指压法与改进的直压法皮下瘀血情况及按压疼痛表现程度等两项指标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二者均有显著性差异,直压法优于指压法.  相似文献   

15.
一次性静脉注射留置针头是利用穿刺针将塑料软管带入血管,拔出钢针锁上肝素帽。静脉输液时穿刺针刺入肝素帽的橡胶即可。适应一次或多次静脉输液使用。产品具有减少患者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方便危重病人的抢救,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等特点。1994年10月通过国家级鉴定。获顺德市科技进步奖,被评为1995年度国家级重点新产品。为支持激光医学事业的发展和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该厂生产《一次性留置针 光纤针》,供“低强度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分析舒适护理对门诊输液患儿心理情绪的影响。将定西市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12月来医院进行输液治疗的114例患儿随机划分成对照组、护理组,前者57例接受常规护理,后者57例则采取舒适护理。比较两组心理情绪状况、治疗依从性、一次静脉输液完成率及患儿家长满意度。两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降低(P0.05),且护理组均较对照组低(P0.05);护理组治疗依从率、一次静脉输液完成率89.47%、92.98%均较对照组的61.40%、77.19%高(P0.05);护理组患儿家长满意度各项评分均较于对照组高(P0.05)。对输液患儿实施舒适护理,可改善患儿心理情绪,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及一次静脉输液完成率,并能提升患儿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尤其对于危重患儿,保留一条畅通的静脉通道,利于患儿的抢救和治疗。但由于孩子小、不配合,有些孩子的静脉条件又差,这就给护士的静脉穿刺造成一定的难度,也给患儿的心理造成了不良刺激,更加剧了患儿对输液的恐惧。自从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在我科的广泛使用,解决了这诸多的难题,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1操作方法使用美国B、D公司的一次性Intima-Ⅱ静脉留置针备齐用物。使一次性静脉输液袋的针头与静脉留置针相连,并排尽空气。由助手固定小儿头部,备好头皮,确定穿刺部位。常规消毒,…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输液流程再造后对护理工作效率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流程再造前、后各120例患者,比较输液流程再造前后护理工作效率、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内容覆盖率。结果静脉输液流程再造前后输液等待时间,护士日平均穿刺人次,护理部检查分值,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内容覆盖率等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输液流程再造后使门急诊静脉输液过程更加合理、科学,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护理质量提高,增强了医院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19.
卢小烽 《海峡科学》2004,(11):79-79
静脉炎包括化学炎性静脉炎和感染性静脉炎。化学炎性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入的药物浓度高,微粒粗,输入速度快,刺激性强,或静脉内放置塑料导管时间太长,而引起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感染性静脉炎是在输液过程中,输液针头无菌操作不严,而引起的局部静脉感染。临床常见沿静脉走向出现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热、痛,严重者影响肢体活动,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感染性静脉炎针眼处还可见脓性分泌物。我科于2000年  相似文献   

20.
薛蒙娜  陈常青  孙建玲 《甘肃科技》2012,28(14):143-144
输液前排气是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探讨了静脉输液中3种排气方法的比较.静脉输液过程中根据空气流入茂菲氏滴管下输液管内空气量的不同,采用缠绕式输液管排气法、手指轻弹输液管排气法、分离针头排气法排气.茂菲氏滴管下进入微量空气时采用手指轻弹输液管排气、缠绕式输液管排气;茂菲氏滴管下输液管内进入空气量的长度<65cm(液面流到茂菲氏滴管下<65cm)时采用缠绕式输液管排气法;茂菲氏滴管下输液管内进入空气量长度> 65cm(液面流到茂菲氏滴管下>65cm)时采用分离针头排气法排气.输液过程中的排气应根据进入茂菲氏滴管下空气量的多少,分别采用上述3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