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用一次浸渍和多次浸渍法制备出高活性、高选择性负载型镍催化剂 ,将其用于糠醇液相加氢制备四氢糠醇的反应中。试验结果表明 ,镍负载量在 2 0 %~ 6 0 %时 ,负载型镍催化剂对糠醇加氢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较高 ,采用多次浸渍法可显著地提高催化剂的加氢活性和选择性。在不使用溶剂和较缓和的反应条件下 (催化剂浓度为 10g/L ,温度为 170℃ ,压力为 5~ 6MPa ,停留时间为 4~ 4.5h ,搅拌速度为 10 0 0r/min) ,糠醇转化率达 10 0 % ,四氢糠醇收率为 95 %~ 96 % ,选择性大于 95 %。反应产物经减压蒸馏后四氢糠醇的纯度高达 99%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多次浸渍法制备的负载型镍催化剂在四氢糠醇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骨架镍催化糠醇液相加氢制备四氢糠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骨架镍作为加氢催化剂,在悬浮床中液相加氢还原糠醇制备四氢糠醇。分析了催化剂制备条件和加氢反应条件对骨架镍催化糠醇液相加氢制备四氢糠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糠醇可完全转化,四氢糠醇的收率和选择性较高。骨架镍催化剂适宜的制备条件为50℃下镍铝合金在NaOH溶液中溶解90min。在镍铝合金用量为2.0%-6.0%、氢压为5.0-6.0MPa的反应条件下,糠醇转化率可达99%以上,四氢糠醇收率和选择性约为97%。加入乙醇作为溶剂,可以降低杂质1,2-戊二醇的含量,提高四氢糠醇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3.
以骨架镍作为加氢催化剂 ,在悬浮床中液相加氢还原糠醇制备四氢糠醇。分析了催化剂制备条件和加氢反应条件对骨架镍催化糠醇液相加氢制备四氢糠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 ,糠醇可完全转化 ,四氢糠醇的收率和选择性较高。骨架镍催化剂适宜的制备条件为 5 0℃下镍铝合金在NaOH溶液中溶解 90min。在镍铝合金用量为 2 .0 %~ 6 .0 %、氢压为 5 .0~ 6 .0MPa的反应条件下 ,糠醇转化率可达 99%以上 ,四氢糠醇收率和选择性约为 97%。加入乙醇作为溶剂 ,可以降低杂质 1,2 戊二醇的含量 ,提高四氢糠醇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4.
以负载型铜、镍催化剂为加氢催化剂,兴相加氢还原仲辛醇中的2-辛酮制备高纯度仲辛醇。分析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类型及加氢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镍催化剂的加氢活性较高,加氢反应条件相对缓和。在适当的加氢条件下,采用浸渍法制备的镍催化剂和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的铜催化剂的加氢活性相当,2-辛酮的加氢转化率均可达98%以上,加氢产物中仲辛醇的纯度达98-99%,2-辛酮含量可降至0.2%以下,负载型镍、铜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活性稳定性,是制备高纯度仲辛醇的高效、高选择性催化剂,具备一定的工业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5.
针对自制的负载型镍基催化剂,详细研究了糠醇选择催化加氢制备四氢糠醇的反应行为,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催化剂载量和搅拌速率等诸因素对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得到糠醇加氢制备四氢糠醇的适宜操作条件(反应温度170℃、氢气压力4.0MPa、搅拌速率1200r/min、催化剂载量20g/L),此外还浅析了催化剂重复使用情况,为催化剂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负载型铜、镍催化剂为加氢催化剂 ,液相加氢还原粗仲辛醇中的 2 辛酮制备高纯度仲辛醇。分析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类型及加氢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镍催化剂的加氢活性较高 ,加氢反应条件相对缓和。在适当的加氢条件下 ,采用浸渍法制备的镍催化剂和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的铜催化剂的加氢活性相当 ,2 辛酮的加氢转化率均可达 98%以上 ,加氢产物中仲辛醇的纯度达 98%~ 99% ,2 辛酮含量可降至 0 .2 %以下。负载型镍、铜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活性稳定性 ,是制备高纯度仲辛醇的高效、高选择性催化剂 ,具备一定的工业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7.
以提升管催化裂化(FCC)废催化剂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负载型镍催化剂,并对其进行催化加氢性能的研究.利用FYX-2G型永磁旋转搅拌反应釜在温度383 K、压力2 MPa和搅拌转速260r/min条件下,考察了催化剂对松节油加氢反应活性及选择性的影响,应用GC-MS和GC技术对反应产物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加氢反应1.5h的反应产物主要组分有顺、反-蒎烷、对伞花烃和未反应完全的蒎烯,产物中蒎烷顺反比为19.2∶1;以焙烧前后的FCC废催化剂为载体负载镍催化松节油加氢反应的蒎烯转化率分别为95.9%和98.2%,蒎烷顺反比分别为21.4∶1和21.1∶1;而以新鲜FCC催化剂为载体负载镍催化松节油加氢的蒎烯转化率为60.3%,蒎烷顺反比为24.7∶1;催化剂适宜制备条件:FCC废催化剂经723 K焙烧后负载镍,负载量为20%,焙烧及氢气还原温度为723 K,时间为3h.  相似文献   

8.
采用浸渍-还原法制备负载型纳米NiB催化剂,以肉桂酸加氢反应为模型,考察载体(γ-Al_2O_3、SiO_2、TiO_2)对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发现载体γ-Al_2O_3具有较好的分散镍活性组分的作用,在多次循环使用后催化剂活性组分流失较少.负载型NiB/γ-Al_2O_3催化剂在肉桂酸加氢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此外,催化剂套用次数越多其活性反而越高,连续反应3次后肉桂酸的转化率可达75.0%,其加氢产物的选择性仍然保持在100%.通过系列表征,发现其最主要的原因可归为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载体孔道中的活性组分纳米NiB逐步暴露所致,更重要的是载体γ-Al_2O_3能够有效抑制活性组分的流失和团聚.  相似文献   

9.
AMS加氢生成异丙苯催化剂的制备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制备了单组分钯、单组分镍、双组分钯-镍作为主要活性组分,以γ-三氧化二铝为载体的负载型催化剂,同时研究了制备方法和浸渍顺序对催化剂最终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以低含量贵金属钯为主要活性组分的负载型催化剂。并从转化率、选择性等角度进行评价,最后筛选出量佳催化剂,并推断出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10.
采用异丙醇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Ru-Ir/γ-A l2O3双金属催化剂用于催化对氯硝基苯的选择加氢。系统考察了温度、压力、时间、溶剂的极性及底物浓度对于催化加氢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Ru-Ir/γ-A l2O3双金属催化体系中,催化剂的活性和目标产物的选择性较好。在P(H2)=1.0 MPa,70℃,反应150 m in的条件下,双金属催化剂Ru-Ir/γ-A l2O3催化对氯硝基苯中硝基选择性加氢反应转化率达到100%,生成对氯苯胺选择性达95%。  相似文献   

11.
1788-PVA的水溶液性能及其简易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的生产工艺是在原1799-PVA生产线上不作过大的变动,仅改变醇解的部分工艺条件,就能得到1788-PVA产品的生产工艺.它着重介绍了对醇解时的原料配比、温度、助催化剂等的选择.并对1788-PVA与1799-PVA作了性能比较.  相似文献   

12.
13.
磁场对正丁醇与乙酸酯化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发现在0.3T磁场强度下乙酸与正丁醇混合酯的生成量最高,正丁醇的粘度和表面张力的下降率最大,IR显示经磁场处理后,正丁醇的羟基伸伸缩振动吸收峰变窄,表明,磁场能够降低体系内分子间的氢键缔合,增强醇与酸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14.
应用X—衍射法对不同比倒水-异丙醇体系中生成的碱纤维素结晶结构进行分析,从微观角度讨论了结晶结构与生成碱纤维素反应活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醇类,包括丁醇、十二醇、十四醇和胺类包括正己胺、正丁胺对缔合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发现醇使缔合聚合物溶液的粘度增加,并且随醇的碳链增长,增粘效应越明显;而胺明显降低缔合聚合物溶液的粘度。  相似文献   

16.
王大明 《山东科学》1993,6(4):47-49
本文阐述了酒精蒸馏及其杂质分离的特性,论证了酒精多塔蒸馏的实质是重复蒸馏,提出提高酒精质量的两种途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用静态失重法,分别研究了在5%硝酸、10%盐酸以及10%硫酸介质中丙炔醇对黄铜和紫铜的缓蚀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三种酸性介质中,丙炔醇对黄铜和紫铜的缓蚀率都是呈现先增加而后稍微有些降低的趋势。在5%硝酸中,当丙炔醇的添加量为3.0‰时,对黄铜的最大缓蚀率为99.5%,对紫铜的最大缓蚀率为94.2%。在10%盐酸中,当丙炔醇的添加量为3.5‰时,缓蚀效果最好,缓蚀率均达到85%以上。在10%硫酸中,当丙炔醇添加量为3.5‰时,对黄铜的最大缓蚀率为80.1%。当缓蚀剂添加量为4.0‰时,对紫铜的最大缓蚀率为78.9%。黄铜在三种酸液中的Tafel曲线也表明丙炔醇的加入可以抑制酸液对黄铜材质的腐蚀。  相似文献   

18.
以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为材料,在四叶期至性别定型前,于叶面两次喷施乙烯利.由初花期起在叶面三次喷施三十烷醇.试验证明,100ppm,150ppm和200ppm乙烯利处理能提高雌/雄比值,而对照则很低.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的工业生产现状用正交试验法进行了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采用自制催化剂(PT),使工艺条件大为改善:酯化反应温度由120℃降至70℃;反应时间由15h降至2h;收率由95%增至987%(质量分数).为其优质低耗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分析了其表面化学特性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