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阮成江钦佩  韩睿明 《科学通报》2004,49(24):2620-2622
尽管在进化过程中植物面临不利白花授粉的选择,但许多植物仍维持混合的授粉机制.在被子植物中从优势的异花传粉到白花传粉是最广泛和普遍的进化转变.花的形态特征和行为,如雌雄异位、雌雄异熟、花部运动和花冠脱落等影响植物的传粉模式和繁殖.如果一个植物种群仅仅依靠动物在个体间传递花粉,  相似文献   

2.
生物的进化,应当用辩证唯物主义为思想武器去研究,特别要从活的生物个体的物质运动去研究。反抗—调整是生物物质发展的基本运动模式,这种物质运动具有方向性,将促进生物个体向那一方面的发展。生物体总是针对环境的变化,增强自身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使之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不同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不同,同一个体不同时期抵抗力也不同。生物的“记忆”、习惯、本能、生物钟等,是生物物质“运动惯性”的结果。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反抗,生物物质的“运动惯性”及其不同量与质的变化,精、卵细胞各自的运动规律等,都对后代有影响,它们都是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3.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其核心内容是: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存在着变异,在生存空间和食物都有限的情况下,生物都在"为生存而竞争".那些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够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而那些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将被淘汰.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积累成为显著的变异,由此可能导致物种之间形成差异,甚至出现新的物种.  相似文献   

4.
阮成江  钦佩  韩睿明 《科学通报》2004,49(24):2620-2622
尽管在进化过程中植物面临不利自花授粉的选择, 但许多植物仍维持混合的授粉机制. 在被子植物中从优势的异花传粉到自花传粉是最广泛和普遍的进化转变[1]. 花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如雌雄异位[2,3]、雌雄异熟[2,3]、花部运动和花冠脱落[4~6]等影响植物的传粉模式和繁殖. 如果一个植物种群仅仅依靠动物在个体间传递花粉, 并且如果传粉者缺少或在某一时段或年份数量较低, 在无前期异交发生的情况下,能自花授粉的个体将有一定的选择优势[7]. Lloyd 和Schoen[8]将这种一直滞后到杂交机会丧失后才发生的自花授粉定义为滞后自交(delayed selfing). …  相似文献   

5.
一、动物竟争与ESS概念长期以来,对大多数动物性状的进化是以孟德尔原理为基础建立模型而进行研究的,这些研究已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对有些性状的进化却不能这样简单地进行分析,因为这些性状的进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物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动物为获取配偶、食物和生存空间所表现出的多种多样的竞争行为。在自然界中,同种或不同种动物个体间的竞争是十分普遍的。在两个雄性动物的竞争中,胜者可以获得交配权、支配权、必要的“领土”及其他好处,从而  相似文献   

6.
刘来福 《科学通报》1986,31(15):1185-1185
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种群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人们通常认为,老年个体过剩的种群是总体数量下降的种群,而幼年个体多的种群是趋于上升的种群。这一观点已经为许多生态学的文献和论著所引用。一般来说,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给出一些关于它的未来发展的信息。但是仅仅从年龄结构上去判断种群的发展趋势,或者仅从它的发展趋势上去考虑种群的年龄结构都有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地球自诞生以来,合适的温度、适宜的大气环境和充足的水源,使生物从无到有,逐渐繁殖、演化。生命总是有限的,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是一位脚步匆匆的"过客",历经生与死,化作泥和土。对于生物种群而言,也面临着同样的遭遇,新的种群不断诞生,旧的种群不断消失。特别是地球史上的五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导致地球生物种群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在许多动物种群中,为何雌性和雄性个体数量大体相等?当雄鹿之间进行咆哮竞赛时,为何双方都避免正面冲突导致重伤?工蜂为何自愿放弃繁殖能力,而抚养蜂后的后代?树木为何不会无限生长?……美国著名进化生物学家杜布然斯基(T.Dobzltlallsky)曾经说过:"如果不按照进化思想思考问题,生物学的一切将无法理解."  相似文献   

9.
潘星华  傅继梁 《自然杂志》1995,17(4):189-192,193
Dobzansky说:“不从进化的观点看问题,生物学的一切将不可理解”。分子进化研究不仅是一种特定的学科方法,而且是一种可以广泛应用的科学理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为分子进化研究赋予了重要使命,也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综述了分子进化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最新发现,包括同源性分析、进化速率估计、系统发育树、分子种和基因及基因家族起源等方面,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成功的蚂蚁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之一,这种个体弱小的动物在1.3亿年的漫长岁月里,竟然进化成了地球上最成功的社会性昆虫。如今,它们庞大的个体总数超过了其他所有动物个体数的总和,它们的总重量甚至和人类的总重量旗鼓相当。那么,小小蚂蚁是如何成为昆虫世界的强者的呢?  相似文献   

11.
生物有机体的多样性首先反映了地球作为非平衡热动力学系统的复杂性,其次是种群内部的复杂系统进化过程.不管这些复杂性如何相互作用和不断变化,生命有机体所使用的遗传信息,也就是遗传密码,却高度一致,因此这个遗传密码必定起源于相对更早的时期,经过不断进化达到近乎完善后才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12.
谷迅 《科学通报》1987,32(7):537-537
利他行为普遍存在于社会性的动物群体中,进化和行为遗传学家认为利他基因决定了动物的这种行为。自然选择不利于拥有利他基因的个体,然而生物种可以此为代价提高群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种群选择是关于利他基因作用机制的一种模型,该学说假设生物群体由若干个亚群组成,在生存竞争中,拥有利他基因的亚群对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因而通过自  相似文献   

13.
《科学通报》2021,66(3):264-272
集群迁移是生物应对环境变化展现出的高度有序的集群行为.细菌的种群迁移涉及细胞个体的运动、细胞异质性、空间自组织机制等问题,是定量生物学研究领域重点的研究方向.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数理模型、计算模拟的研究方法结合定量生物学实验研究细菌种群迁移的时空动力学过程,重点关注了集群协调个体行为的空间自组织策略、集群的代谢和生长周期性振荡、集群迁移速度和空间定植的定量关系等问题.本文对细菌种群迁移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介绍细菌个体水平的随机运动和趋化运动,细菌种群趋化迁移和群集运动的模式,探讨细菌种群迁移的时空动力学的研究工作和定量合成生物学在细菌种群迁移研究的应用,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手段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它们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生物,总重量超过了人类:它们是进化的精灵,早在5000万年前便创造了自己的农业文明;它们有两个胃,一个为自己消化食物,另一个为集体贮存食物;它们执著顽强、勤劳无畏,视种群的利益胜过自己的生命;然而,它们却是自然界最微不足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露西”是1974年10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当前对“露西”的步态等问题存在着争论,这一争论涉及到人类进化系统的分类。人类对自身进化的认识,随着这些化石的发现不断地在修正。吴汝康教授《有关“露西”和人类进化系统的争论》一文,对此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青闰 《大自然探索》2005,(11):61-62
加速进化,动植物应对迅速变化的环境 当钓鱼爱好者把钓起来的较小的鱼扔回水里,当渔民们采用大网眼的鱼网捕捞,有意让小鱼成为漏网之鱼时,人们可能在无意中犯了一个错误——重组了鱼的种群结构,这种结果与人们善良的愿望正好南辕北辙。 这涉及到一种新的进化观点——不是我们在教科书上读到的那种需要历时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千万年的缓慢的进化,而是在数年或数十年中就可能发生的天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与进化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振华 《自然杂志》2001,23(3):177-180
采用转基因步骤 ,从遗传上改变个体的某一性状并观察它在存活、生长、生殖、防御或竞争能力上的相应变化 ,是突破常规方法的局限及揭示生物在进化历程中表型性状的形成与自身存活、生殖相适应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人与机器的结合是科幻小说中最具诱惑力的情节之一。从仿生女人到机器警察,这些人造生物有幸拥有不会垮掉的身体和进化得登峰造极的大脑。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它们毕竟尚未出现。对于某些未来主义者来说,可能出现的最诱人的东西是科幻小说中所谓的~一种“湿件”,即人脑与计算机的联系件。这里的“湿”指的是人脑。“湿件”一词是从“硬件”和“软件”引伸而来的。通过所谓的“湿件”,人脑将与计算机直接相联。计算机可以完全地阅读到人的脑电波,了解人的所有思想——包括庸俗的和高尚的。  相似文献   

19.
卓然 《科学之友》2009,(12):54-56
它们是地球上数最最多的生物,总重量超过了人类;它们是进化的精灵,早在5000万年前便创造了自己的农业文明;它们有两个胃,一个为自己消化食物,另一个为集体贮荐食物;它们执著顽强、勤劳无畏,视种群的利益胜过自己的生命;然而,它们却是自然界最微不足道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贺福初 《科学通报》1996,41(24):2264-2268
分子水平“中性突变”的发现与“中性学说”的提出丰富了人们对生物进化尤其是分子进化的认识,同时对达尔文主义提出了严峻挑战.中性论者认为:分子水平的绝大部分突变对生物体既非“有利”,亦非“有害”,而是中性.它们主要是通过在群体中的遗传漂变被随机固定或消除,因而具有恒定的,与生物世代长短无关的突变速率.60年代中期Zuckerkandl等提出的“分子进化钟”假设(即分子进化速率在整个物种演化中恒定)是中性理论的主要支柱.但此假设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存有争议,只是由于双方均采用相对分子进化速率(为两物种分子进化速率均值),双方的证据均不能让对方信服.为解决此论争,我们建立了绝对分子进化速率(指单一物种分子进化速率)计算方程,揭示多系-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与GM(粒单系)-CSF在哺乳动物进化中不遵守“分子进化钟”,其进化速率随物种进化程度提高而降低,即呈现“减速进化(slow-down evolution)”.为判断此现象的普遍性,本文系统分析了4种不同蛋白质从单细胞原核生物到单细胞真核生物、植物、节肢动物,直至灵长类中人的绝对分子进化速率的变化情况,证明“减速进化”在不同蛋白质/酶中,在不同物种进化中均普遍存在,因而推测为一种普遍的规律.此外,本文还尝试了用此规律来分析、估计相近物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