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章法与章法结构,是完全建立在"二元对待"的基础之上的.而"二元对待"又是宇宙创生、含容万物的根本规律.以这种规律来观察宇宙创生、含容万物的历程,可以用"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加以概括.因此章法也对应于此,形成这种结构若从创作面看,形成的是"一(0)、二、多"的顺向结构;若就鉴赏面看,形成的是"多、二、一(0)"逆向结构.其中的"多"主要是指各个辅助结构;"二"主要是指核心结构;"一(0)"是指一篇辞章之主旨与所形成之风格、韵律、气象、境界等.其中核心结构"二",既可彻上归于"一(0)",又可彻下统合"多"(辅助结构),地位十分重要.本文即着眼于此,举例探讨,以见章法之核心结构在一篇辞章中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2.
由于章法是建立在二元(阴柔、阳刚)对待之基础上的,所讲求的是篇章“多、二、一(0)”的逻辑结构,因此其风格之形成,便与这种由二元(阴柔、阳刚)对待所组织而成之“多、二、一(0)”结构与其“移位”、“转位”,息息相关;而其中之“二”,除一面彻下以统合结构与节奏之“多”,一面彻上以归根于“一(0)”,凸出一篇之主旨、韵律与风格等,发挥彻上彻下之功用外,也用于指核心结构之阴柔或阳刚属性,可以说乃关键性之“二”,居于既能收束又能发散的地位,在其它各辅助结构(多)的支持下,形成“调和”(阴柔)或“对比”(阳刚)。  相似文献   

3.
章法"多、二、一(0)"逻辑结构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宇宙人生观,各家虽各有所见,但若舍“异”而求“同”,则总括起来说,都可以从“(0)一、二、多”(顺)与“多、二、一(0)”(逆)的互动、循环而提升的结构上加以统合。而这种“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不但可适用于哲学、文学,也一样可借以统合其它的事事物物。以文学领域中之辞章而言,在形成篇章的章法上,就呈现了这种逻辑结构。锁定章法,举古典诗文为例,探讨其“多、二、一(0)”的逻辑结构,从而略及其美感效果,以小见大,以凸显“多、二、一(0)”逻辑结构的奥妙。  相似文献   

4.
语文的能力是出之于先天(先验)的,而辞章的研究是成之于后天(后验)的;前者乃就顺向的创作(写)而言,所呈现的是“(0)一、二、多”的逻辑结构;后者却就逆向的批评(读)来说,所呈现的是“多、二、一(0)”的逻辑结构。通常,语文的能力,含“一般能力”、“特殊能力”与“综合能力”等;而辞章的研究,如对应于能力,则主要含意象(狭义)、词汇、修辞、文(语)法、章法、主题、风格等。由于前者应用于“由意而象”(写)的顺向过程,而后者则着眼于“由象而意”(读)的逆向过程;再加上“形象”、“逻辑”与“综合”三种思维之牵合,使得先天能力得以因与后天研究接轨而一一确认,而后天研究也得以因与先天能力接轨而回归生命。由此可证明两者始终是顺逆对应、融贯为一,而形成“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  相似文献   

5.
语文的能力是出之于先天(先验)的,而辞章的研究是成之于后天(后验)的;前者乃就顺向的创作(写)而言,所呈现的是"(0)一、二、多"的逻辑结构;后者却就逆向的批评(读)来说,所呈现的是"多、二、一(0)"的逻辑结构。通常,语文的能力,含"一般能力"、"特殊能力"与"综合能力"等;而辞章的研究,如对应于能力,则主要含意象(狭义)、词汇、修辞、文(语)法、章法、主题、风格等。由于前者应用于"由意而象"(写)的顺向过程,而后者则着眼于"由象而意"(读)的逆向过程;再加上"形象"、"逻辑"与"综合"三种思维之牵合,使得先天能力得以因与后天研究接轨而一一确认,而后天研究也得以因与先天能力接轨而回归生命。由此可证明两者始终是顺逆对应、融贯为一,而形成"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  相似文献   

6.
一篇辞章之内涵,就"意象"而言,乃由"意象"之形成、表现、组织与统合等层层迭合而成.如以其篇章组织来说,则涉及的就是"章法",而"章法",简言之,乃梳理内容"本末先后"之逻辑规律或模式;如镇定"意"与"象"之"二元",单单就其"本末先后"来看,既有"移位"的"先意后象"与"先象后意",也有"转位"的"意、象、意"与"象、意、象".本文即着眼于其"转位结构",先探讨其理论基础,然后观察其辞章表现,以见出意象"转位结构"之梗概.  相似文献   

7.
苏轼者,启山林手也。探索其创造奥秘以取得强劲借鉴,是每个学者孜孜以求的事情。苏轼论创造个性所应具备的七要素,是在总结前人(曹丕、陆机、刘勰等)论述的基础上,特别是依据他本人独创的实践经验所概括出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命题。一、“才”:苏轼很强调“才”的作用:“夫欲有所立于天下,击搏进取以求非常之功者,则必有卓然可见之才,而后可以有望其成。”二、“气”:苏轼特别强调“气”的创造活力和威力。他继承了孟子“浩然之气”的说法而又有所发展,他认为“气”是一种“盖天下”而“出万物之上”的至刚至人的精神状态,并指出它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关键要素。三、“识”(即“学”):苏轼认为要想成其非常之功,需要有非常之识度。他把“识度”置于“智术”之先,可见他对“识”的重视程度。四、“意”(同“理”或“道”):苏轼突出强调创作过程中的“以意为主”。“意”,指表现对象所包含的思想和义理,是作品的灵魂,是一篇之关键,居先驱地位。五、“志”:谓作家立身行事之决心和志气,亦即指理想。苏轼论士人的“才”与“气”,皆从“志”入手。六、“节”:苏轼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对“节”的无比重视,直接否定和批判了曹丕不重“名节”的观点。七、“艺”:指艺术创作中所必须具备的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根本思想、中心观念是“道”,而道的根本在于其宇宙观。所谓“万物终极理论”,是自爱因斯坦开始的现代科学对于宇宙万物的基本统一性的动态研究和揭示。本文通过探讨和种种比较后认为,“道”,就是老子所感知、所发现的体现宇宙万物最宏大统一性的本源之物,这一本源之物与“万物终极理论”所动态追求的终极目标具有共同的认识论基础,其创立的过程、理念和思维模式,对现代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明体系价值现的核心可以用“和谐“来概括。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产组织形式,依靠协作性生产进入农耕文明,促进了中国先民和谐价值观的产生;以血缘、氏族为纽带,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治理水患、兴修水利等社会公共工程客观上要求中国形成宗法制国家形式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和谐思想进一步深化;政治上的“大一统”,经济、文化的交流互补,中华民族的形成既是各民族相互依存、长期融合的结果,也进一步丰富、发展着和谐思想;宇宙万物是大化流行的整体,自然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而且有至善至美的品格,这种有情的宇宙现促进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意象之组合方式,已有多人作过有益之探讨,其中以赵山林《诗词曲艺术论》所举最为多样,而受到重视。以此为基础,特锁定其中“逆推”与“并置”两式,以层次逻辑所形成之章法结构切入,作一观察,以见其深层的因素和逻辑。  相似文献   

11.
对《荀子》六处旧注重新作了辨析,或从新的角度去补苴前人的说解,或对于说解不合荀文原旨的而发表己见:“傲”即“狂妄”、“逞己能事”;“类傲”、“求柔”即“(遇富贵之人)相应就傲慢(之)”、“(遇贫贱之人)相应就柔屈(之)”;“愉殷赤心之所”即“清楚在国家名声微弱之时将自己的赤诚奉献于何处”;“纂论公察”即“继承先祖的遗训作出公正的辨别”;“佚之以绳”即“依据礼义法度来安排语言”;“浃万物之变”即“达万物之变”。  相似文献   

12.
“宇宙”的英语“universe”一词源自拉丁语“universus”,意思是“包罗万象的一切”。“宇宙”这个汉语词最早见于《庄子·齐物论》(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宇宙一词由“宇”和“宙”两个汉字构成,“上下四方日宇,古往今来日宙”,同时包括了空间和时间。了解宇宙,我们可以从地球出发进行空间旅行,前往广袤的空间,考察太阳系、银河系和其他星系,连同其中的各种天体。我们也可以从现在出发进行时间旅行,向过去追溯宇宙的历史直至其诞生,向将来想象和预测宇宙的未来。本文就来带领读者进行了解宇宙的时间之旅,介绍宇宙的创生、演化和未来。  相似文献   

13.
书法的化境     
所谓化境,佛经上指可教化的境域“十方国土,是佛化境”。而书艺上则指造诣到精妙的境界,可与造化媲美。它属书法的意境范畴。评书常日佳境、妙境、灵境等,不若吾言“化境”二字更为贴切。化境乃书家风格成熟,美学思想贯穿其中,技进乎道的完美体现。在书艺中能体现出贯穿艺术─—人生─—宇宙的和谐统一的“一画”。石涛的”一画论”对我们有所启发:“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报”。“夫一画,含万物于中”。“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字画者,一画后天之经权也。”[1]化境是书家超越自我、人书俱老的完美体会。评判一个书家是不…  相似文献   

14.
哲学宇宙论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宇宙论(PhilosophicCosmology)是从哲学上思考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和发展的理论。它不同于科学宇宙论,实际上它是以当代科学宇宙论所揭示的事实与规律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分析和思辨构想,进而创造与重建出一套哲学范畴体系来理解宇宙的。有意思的是,我们所进行的哲学宇宙论研究,最后所得出的结果,所形成的论纲,与中国道家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观念不期而遇,不谋而合。使道家宇宙论也成为本哲学论纲的一个支撑论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所阐述的哲学宇宙论…  相似文献   

15.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在《易经》中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出现于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无极)之后,而后形成万物(宇宙)的本源。“空间太极计划”正是去探寻引力波,在解开宇宙的起源、形成和演化之谜的路上向前一步。  相似文献   

16.
意象的组合方式,已有多人作过有益之探讨,其中以赵山林《诗词曲艺术论》所举最为多样而受到重视。即以此为基础,特锁定其中“承续”与“层递”两式,以层次逻辑所形成的章法结构切入,作一观察,以见其深层的因素和逻辑。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道德本体是以“天”(天帝 )为外倾之源和以“心”(良心 )为内倾之源的二元道德本体 ;道德表达方式则受制道德本体且具不道德指意的道德范畴 ;道德实施途径则完全是由二元道德本体推演出来的“礼制”之外在约束与“诚”之内在律令。因而中国传统道德结构便是以二元道德本体、道德表达方式、道德实施途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有机系统。这种特殊的道德结构对理论上保护、丰富道德资源和实践上培浚国民素质都起到过重要作用 ,对当代道德建设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在知识经济时代承载着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等多项社会功能,其优质高效运行关系到劳动力生产结构的优化、社会公平的保障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在其文化创生过程中,应与产业结构优化形成良性互动,按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调整和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通过绩效管理和良性竞争,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建构品牌特色,以高校内生文化作为价值选择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文化重建、组织变革实现学校内部各要素“整体优化”,从而保证学校不断走向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19.
小易 《科技智囊》2010,(1):79-79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首先,让我们先从这句的字面意思入手开始解读。先看“二篇之策”,关于策,前文曾谈及,著草一根称为一策。“二篇”指的是《易经》的上下两篇,《易经》讲了六十四卦,分而为二,上下两篇各三十二卦。乾卦属于纯阳之卦,每一爻按照我们前面谈过的卜筮的方法都剩下36策,  相似文献   

20.
申徒嘉的寓言以现实的叙述发抒一种哲理性和人生哀思:一是官本位对于士子独立人格的摧残,二是对于命运的偶然性的体认。此外,还展开了儒道两家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所谓“尊足者”之“足”,指形体,指被刖。高于足者,指精神,指一种对于人生灾难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