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夜》是壮族老作家陆地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瀑布》的第一部。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以一九一五年春水夏初反袁风潮为序曲,以一九三一年中央工农民主政权诞生作尾声”。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波澜起伏、迂迥曲折的故事情节,塑造了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无产阶级革命家——韦步平的光辉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人们的道德面貌和那一特定时代的政治思潮。  相似文献   

2.
自1963年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卷)问世和1977年起陆续出版与修订再版以来,几十年过去了,世事巨变,沧海桑田,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李自成》的面世,不仅改写了“五四”以后鲜有长篇历史小说的历史,而且其艺术光辉依然闪烁。在长篇历史小说创作中,姚雪垠成功地运用  相似文献   

3.
2009年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凭借其长篇历史小说《狼厅》击败众多强劲对手,最终获得布克奖。作为一部描写人们耳熟能详的亨利八世都铎王朝时期风云变幻的长篇小说,《狼厅》何以蟾宫折桂.解决这个问题无疑是更好地理解这部文学作品的钥匙。  相似文献   

4.
《潍坊学院学报》2016,(5):119-120
<正>(一)于培杰先生退休以后,创作了四部长篇历史小说:《末代皇帝溥仪》、《智者曾国藩》、《天王洪秀全》和《兵圣孙武》。然而,在此前的20多年里,他一直是埋头于理论研究的,是一位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文艺理论家。先后出版过《论艺术形式美》、《美学论稿》、《艺术节奏论》、《走向实用的美学》等10余部专著,又主编出版过《青少年美育丛书》和《青少年智育丛书》。  相似文献   

5.
于培杰教授的第四部长篇历史小说《兵圣孙武》(以下简称《孙武》)出版后,在我院及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不仅是一项可喜的成果,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为此,我们约请了几位从事文史研究的专家教授举行了这次笔谈活动,以期通过讨论共同提高认识,将艺术创作规律课题引向深入。[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一、当代中国美学转型的前奏 从1974年7月到1980年2月,在这七年时间里,姚雪垠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创作问题和茅盾通信88封,而《茅盾姚雪垠谈艺书简》收入了他们围绕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创作问题和其他重要文艺理论问题的通信73封。茅盾和姚雪垠这些信中的美学思想曾经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文艺界的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就有“文史一家”之说,悠久的史官文化与多样的民间奇闻逸事,都为历史题材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写作资源。即以当代历史小说而言,自1976年姚雪垠《李自成》的前两卷问世伊始,到20世纪90年代凌力、刘斯奋、唐浩明、二月河、熊召政等一批中年作家运用较为传统的历史还原手法,创作出诸如《梦断关河》《白门柳》《曾国藩》《雍正皇帝》《张居正》等一大批优秀的长篇作品,再到以苏童、叶兆言、刘震云、格非、莫言等青年作家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创作的异军突起,中国当代长篇历史题材小说一直都保持着稳健的写作或发展态势,并在当代小说创作中占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典范的长篇历史小说自然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和特殊性,它深厚的文学内涵对后世的小说创作和文学理论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雄史观”,本来是一个哲学命题,以此作为《三国演义》的一大诟病带有太多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按理说,以意识形态来鉴定文学常常不能对症下药,甚而会有无的放矢之嫌,但是,作为一部对历史英雄人物生动演义的文学作品,其宏观谋篇布局或是细微遣词造句都带有对英雄的精心刻画和深情厚谊,其深层用意是我们深入探究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9.
《北京法源寺》的文本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作家李敖的长篇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是一部有着深刻隐喻意味的思想小说 ,它以“详人所略 ,略人所详”的独特叙述方式诗意地再现了中国近代最黑暗时期一批文化思想巨人寻找救国之路的心灵历程。在阅读活动中 ,读者唯有通过前语言、前经验的补充、添加方可形成阅读的视界融合 ,这正是该小说的文本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长篇历史小说《天王洪秀全(》以下简称《天王)》的作者于培杰是我大学的同学,且是学兄。我知道他专攻文艺理论,写过不少文学评论方面的文章,也出版过《辉煌的古代音乐》、《论艺术形式美》、《美学论稿》等专著,从没见他写小说。退休之后,他蛰居在家,极少出门,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居然连续推出了《末代皇帝·溥仪》、《智者曾国藩》和《天王》等三部长篇,速度之快,令人吃惊。当这部《天王》送给我时,尚散发着浓浓的墨香,我一口气读完了,并写下了下面这些文字,以示祝贺。太平天国是个人所共知的题材,在过去的小学课本里就有。所以读过小学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贾平凹的几部长篇小说来分析他的创作风格的演变,作一个简单的陈述。贾平凹从第一部长篇《商州》到长篇《怀念狼》,逐步体现出由写实到“以实写虚”的转变。这一变化是由作家自己的文化底蕴的积累和文字驾驭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完成的,本文着重分析了《浮躁》《高老庄》《怀念狼》三部作品,从中看出贾平凹创作风格转变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优秀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生动地描述了整个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再现了那一历史时代的政治社会生活风貌,而且塑造了一大群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但是作品也有不足的一面,仅就受到人民群众无限崇敬的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来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指出“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先生虽然没有具体指出哪些描写是“近妖”,  相似文献   

13.
在姚雪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编发了这组稿件,隆重纪念这位享誉国内外的文坛巨匠。稿件的作者多为与姚雪垠交往甚密者。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副主席翟泰丰,以与姚雪垠的谈话、信件,诠释了作家"用生命创作"的意义;俞汝捷曾担任姚雪垠助手多年,他以自己亲历亲闻追怀了姚雪垠高洁的人品;姚老的儿子姚海天对父亲母亲的回忆,让我们对姚雪垠的工作、生活、情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刘增杰教授与姚雪垠交往近半个世纪,以其对姚雪垠全面的研究,认为"姚雪垠一直生活于思考中,生活在创作状态中";北京大学严家炎教授高度评价了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在悲剧艺术的运用和长篇小说结构美学的探索方面的巨大贡献;《文艺报》编审熊元义通过姚雪垠与茅盾围绕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创作问题和其他重要文艺理论问题的通信,指出其美学思想"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文艺界的思想解放"。立德立言,愿姚老精神长存,永垂不朽!  相似文献   

14.
《少年天子》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以历史理性重新审视清初十几年间历史的风云变幻。作品通过皇室与民间两条叙事线索表现出由清初社会动荡而造成的个人与历史的悲剧。同时作者又从女性主义出发,通过女性视角描写了几住女主人公的命运遭际,对她们寄予了深切的关怀、理解与同情。  相似文献   

15.
一、当代中国美学转型的前奏 从1974年7月到1980年2月,在这七年时间里,姚雪垠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创作问题和茅盾通信88封,而<茅盾姚雪垠谈艺书简>收入了他们围绕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创作问题和其他重要文艺理论问题的通信73封.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中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数百年来,广为流传统,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之一。这既由于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比较深刻的思想意义,更由于它有着巨大的艺术魁力。《曹操煮酒论英雄》(以下简称《论英雄》)一节,出在第二十一回前半回中(这里除去了第一自然段),文字不多,却相对完整,并且脍炙人口,我们不妨从“微观”的角度就以下几方面略作分析,借一斑而知全豹,从而欣赏罗贯中的精湛的古典小说艺术技巧,这对于今天的小说创作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长篇历史小说中,写得最为厚重、扎实,艺术成就也最为杰出的,当推姚雪垠的多卷本历史小说<李自成>.这部大河小说在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结合上,悲剧艺术的运用上,长篇小说结构美学的探索上,都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他取材于历史,用旧事写新意,探索人性中的利己主义,鲁迅在芥川龙之介的影响下开始了历史小说的创作,《奔月》非常具有代表性。以《鼻子》和《奔月》为中心,从人物形象塑造、体现的社会性与哲理性、艺术手法的异同三个方面比较鲁迅和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之间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19.
继姚雪垠《李自成》这部中国当代长篇历史小说奠基作之后,进入新时期以来,历史小说成为创作的持续热点,成为当代文学大观园里最有实绩的品类之一,而唐浩明的《曾国藩》无疑是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之一.历史学家、小说家唐浩明以“人”的观点再现曾国藩,用文化衣钵剖析曾国藩十分丰蕴、有着巨大可垦性的一生.以儒家思想为端点,将曾国藩置于“为酬君恩”、“为兴家族”、“徐图自强”的三维坐标中,通过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撞击,对曾国藩进行了一次全新的认识和评价.此外,本文还就唐浩明小说来撷众多的分切小镜头,在复杂矛盾冲突中突出文化与人的制约关系,以及细节刻画、个性渲染等艺术表现手法作了评析.  相似文献   

20.
长篇历史小说《剑胆诗魂——辛弃疾》将传统的历史叙事纳入到文化的视域中加以人性化的和审美的把握。作者别具匠心地通过主人公辛弃疾“战士性格”与“诗人气质”的融合互渗来建构其丰满光辉的性格特质,成功塑造了一个人格内涵丰富的著名爱国将领和爱国词人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