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该文介绍了针对直孔活塞式37mmRLPG再生喷射燃料过程进行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研究所取得的结果及其分析。数值模拟中重点考虑了4种雾化和燃烧模型对模拟上述燃烧过程的适用性,它们是瞬态燃烧模型,单液滴模型,喷射雾化模型及雾化直径的燃烧室压力函数模型。  相似文献   

2.
发展了一种新型预混湍流燃烧的数值模型.该模型基于准维模型的基本思想,摒弃了湍流燃烧速度模型,以数值生成的湍流场对火焰前锋面的客观影响推动燃烧计算过程,消除了人为经验的作用.利用模拟得到的湍流速度场,实现了对火焰几何形状的二维模拟.利用该模型,计算和讨论了当量燃空比分别为0.9和0.7时,定容燃烧弹中预混湍流燃烧的特点,以及湍流强度和湍流标尺对燃烧的影响.模型的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有很好的吻合性,这说明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标准的k-ε湍流模型、EDC(涡耗散)燃烧模型和DO(离散坐标)辐射换热模型对多重射流燃烧反应器内的流动及燃烧状况进行了三维全尺寸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下燃烧反应器内温度、速度以及各反应组分的分布状况,考察了燃烧反应器径向温度分布等参数对最终颗粒尺寸、形貌特征的影响规律,并与同工艺条件下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为燃烧反应器结构设计和工艺条件优化提供了依据,同时模拟结果也为纳米颗粒成核生长过程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FLUENT对柴油机在标定工况下的燃烧过程与NOx排放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实验确定多维计算的边界条件,然后利用FLUENT中的燃烧模型定制边界条件、定义物理模型,完成缸内燃烧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标定工况下,误差不超过6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柴油机燃烧多维计算模型模拟缸内燃烧过程与NOx排放是一种有效的研究策略,为柴油机燃烧性能的研究提供一种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基于欧拉气相方程组、欧拉颗粒连续方程和动量方程以及拉氏颗粒能量和质量变化方程,建立并发展了高炉风口回旋区湍流气固两相流动和煤粉燃烧的三维数学模型.用所建模型分别对冷态模型内气固两相流动和某企业750 m3高炉风口回旋区内的气固两相三维流动与煤粉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三维激光相位多普勒分析仪(PDA)对冷态模型内气固两相流场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与冷态两相流动的模拟结果基本一致.热态模拟结果给出了气相温度和组分浓度分布,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较吻合,揭示了风口回旋区内气固两相流动和煤粉燃烧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内燃机缸内过程的一种多维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法,求解具有缸头中心无气阀气口进排气模拟功能的内燃机缸内三维流动,喷雾和燃烧过程控制方程,为对比不同湍流模型对模拟结果的影响,除采用K-ε模型外,还首次引入传统代数应力模型对缸内流动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本文的多维模型,对内燃机燃烧过程的模拟结果是合理的,对进气过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对平顶活塞及带坑活塞缩过程的模拟结果,显示了两种湍流模型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通过引入湍流燃烧延迟系数,将单步不可逆反应模型和漩涡破碎燃烧模型结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新的混合燃烧模型.利用混合燃烧模型对一台采用火花点火、缸内直喷、周向分层燃烧系统的醇类燃料发动机的燃烧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计算所得的缸内压力和燃烧放热速率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模拟结果表明,在缸内直喷醇类燃料发动机中,混合气能稳定地实现由浓到稀的周向分层,醇类燃料高的汽化潜热导致混合气温度较低,燃烧过程中预混燃烧与扩散燃烧并存,燃烧速率非常快.  相似文献   

8.
相连容器中粉尘爆炸的火焰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相连容器中玉米淀粉粉尘爆炸的火焰传播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装置为通过长管相连接的两个容器,爆炸在一个容器中引发后通过管道传播到另一个容器中.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模拟粉尘爆炸的两相流问题,气相湍流模型采用k-ε模型,粒子燃烧模型考虑了水分蒸发、挥发分分解、气相反应和粒子的表面反应,气相湍流燃烧模型采用涡旋破碎-阿累尼乌斯模型,数值求解采用算子分裂方法和FCT格式.仿真结果揭示了火焰在长管中的加速行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得较好,表明所采用的模型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粉尘爆炸火焰传播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绕水翼超空化流动数值模拟的湍流模型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了解湍流模型对超空化流动计算的影响,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湍流模型即标准κ-ε模型、RNGκ-ε模型和SSG雷诺应力模型,对绕水翼的超空化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标准κ-ε模型仅能模拟出定常状态的超空化形态;RNGκ-ε模型和SSG雷诺应力模型能较为准确地模拟出超空化区域内的两相混合非定常特性,并完整再现了空泡内部两相(气相和水气混合相)界面的反向波动过程,而采用RNGκ-ε模型计算得到的最大空泡长度与实验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0.
用特征时间燃烧模型模拟直喷式柴油机的燃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更好地模拟直喷式柴油机的喷雾及燃烧过程,对Kiva-3程序的喷雾和燃烧模型进行了改进,引入Kelvin-Helmholtz和Rayleigh-Taylor模型来模拟油滴破碎过程,采用改进的SheU自燃模型来模拟着火过程,为了综合考虑化学动力学和湍流对燃烧的影响,采用层流和湍流多重特征时间尺度燃烧模型来模拟燃烧过程.计算结果表明:在不同工况下计算所得的缸内压力、滞燃期和燃烧放热速率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着火点位于油束下游当量比略小于1的稀混合气区域;用改进的Kiva-3程序可以较好地研究直喷式柴油机的喷雾和燃烧过程,为进一步利用三维数值模拟计算来指导直喷式柴油机的参数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旋流煤粉燃烧第四类稳燃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国内外旋流燃烧器现有的稳燃措施根据其稳燃原理分为3类.分类分析现有稳燃措施不能适应低挥发分煤稳燃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扩口、扩流锥、浓淡燃烧、齿环稳燃器等稳燃措施都没有考虑煤粉气流进入炉膛后与高温烟气迅速混合问题.在这些稳燃措施的流场中,煤粉气流进入炉膛,除脉动外,首先沿回流区外缘流动,向外扩张,与二次风混合过早,而并不迅速与热烟气混合;煤粉气流与高温烟气的混合动力为二者之间的横向湍流脉动,混合强度弱.因此,对于低挥发分煤不能起到良好的稳燃作用.提出了第4类稳燃技术花瓣稳燃器,该技术充分考虑了煤粉气流与高温烟气间的掺混速度和前期掺混强度.花瓣稳燃器能够在其背流面形成轴向和径向多种回流区,使得煤粉颗粒与高温烟气间的混合动力除横向湍流脉动外还有宏观对流混合,加大了二者之间的热质交换强度.  相似文献   

12.
富氧燃烧会对煤粉和高炉煤气混烧锅炉炉内的燃烧特性产生重要影响.以130 t/h煤粉和高炉煤气混烧锅炉为研究对象,采用Fluent流体力学软件,对助燃气体(O2/N2)在3种不同氧气体积百分数(21%,23%,27%)工况下煤粉和高炉煤气混烧锅炉炉内的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得到3种工况下:炉内的温度场分布,烟气流场特性,火焰长度.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燃料着火速度更快,燃烧更稳定,出口烟温逐渐降低,炉内烟气流速逐渐减少,强化了炉内传热效果,提高了锅炉热效率.  相似文献   

13.
火驱燃烧状态判定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火烧油层的燃烧过程中需要监测油、气、水的变化。为了充分利用监测数据,在室内燃烧管试验的基础上,监测产出气体随时间的变化,引入氧气含量导数和气体指数(产出废气实际值与理论值之比)的概念,利用产出气体组合曲线结合火烧油层机制对火烧油层过程进行阶段划分,考查各阶段的特征。结果表明:火烧油层过程可划分为通风、点火、稳定、衰减、熄灭5个阶段;产出气体组合曲线可以作为判断火烧油层燃烧阶段和燃烧状态的依据;在火烧油层稳定燃烧阶段,产出端气体指数一般为0.66~1,低于0.66则燃烧状况不好,甚至灭火;该分析方法简单可行,所得结果与现场资料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燃烧室几何形状和位置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制的喷雾燃烧多功能动态可视化试验装置,对柴油机燃烧室几何形状和位置对燃烧过程的影响进行光学法研究,获得口径为62 mm圆柱形、55 mm缩口形、55 mm缩口偏置凹坑形3种不同形状燃烧室的喷雾燃烧过程照片。研究结果表明:与圆柱形燃烧室相比,缩口形燃烧室和缩口偏置形燃烧室的燃油蒸发速度及混合速度增加,始燃点(曲轴转角)提前3°~5°,后期扩散燃烧速度加快,整个燃烧持续期(曲轴转角)缩短7°~9°。  相似文献   

15.
内燃机机械噪声和燃烧噪声的识别分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内燃机噪声识别问题,建立了数学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在程序中加入作用全局阈值的小波变换降噪程序,保证程序的抗干扰性后,实现了燃烧噪声和机械噪声的频谱分离和A计权声功率级计算。以某CG125型摩托车发动机为例,通过构造包含不同干扰噪声的理论算例仿真识别,验证了程序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识别结果表明:分离前后的燃烧噪声和机械噪声的频谱吻合良好,A计权声功率级误差均小于0.6dB。  相似文献   

16.
控制直喷式柴油机高速工况的放热率,能保证柴油机最佳的排放性能和经济性能.通过降低柴油机几何压缩比,推迟着火始点,可降低柴油机的燃烧最高温度和NOx排放;通过采用双壁面射流技术,能实现快速燃烧,不至于使油耗率和烟度恶化.基于上述思想,在柴油机3 000r.min-1转速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双壁面射流燃烧系统与原机油耗率相差不大,NOx排放得到了大大的降低,但双壁面射流燃烧系统的烟度在大负荷下有所增加.双壁面射流燃烧系统的缸压峰值与原机相比,有大幅度的降低,着火后的压力升高比也低于原机.双壁面射流燃烧系统的着火始点与原机相比,滞后2~3℃A.3 000r.min-1各负荷下,在累计放热率5%~50%阶段,双壁面射流燃烧系统几乎与原机有相同的燃烧速率,都属于快速燃烧;在累计放热率50%~90%阶段,双壁面射流燃烧系统的燃烧速率变慢.  相似文献   

17.
预混合燃烧方式的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高速纹影摄影及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对伞喷油嘴的喷雾特性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了与多孔喷油嘴喷束不同的规律,通过在E150型和135型试验机上的伞喷燃烧试验取的示功图及性能参数表明具有预混合燃烧的特点,改善了经济性和排放指标。  相似文献   

18.
燃烧室形状对柴油机燃烧及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05单缸柴油机上,针对燃烧室形状对柴油机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中央突起缩口燃烧室具有较高的涡流和挤流强度并有较长的高涡流持续期,可加快缸内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速度,通过延迟喷油定时,减少了预混合燃烧量,在柴油机油耗率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降低了烟度和NOx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9.
在进气道喷入二甲醚(DME),利用DME较易压燃的特点,引燃往缸内直喷的甲醇,本试验研究了甲醇的喷油时刻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的喷油提前角下,燃烧过程由DME的低温燃烧、高温燃烧和甲醇的扩散燃烧组成;在中间喷油提前角较小负荷下,燃烧模式以甲醇的预混燃烧为主;在较大负荷下,燃烧模式以甲醇的扩散燃烧为主;在较大喷油提前角下,甲醇以预混燃烧模式为主.在大喷油提前角下,放热率具有DME/甲醇双燃料HCCI燃烧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Reimer J 《Nature》2003,426(6966):508-5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