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文物工作者在发掘古遗址或古墓葬的工作中,发现有大量的纺轮,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内纺轮的发现最为集中。如:河姆渡遗址在第一次发掘中就出土了对件纺轮;大汉口出土了引件纺轮;庙底沟仰韶文化出土了85件纺轮;东张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336件纺轮;蒲城店也发掘出了上百件纺轮等等。目前,我国最早的纺轮是在中原地区裴里岗文化表沟遗址和河北磁山遗址内发现的。以上出土的纺轮质地多种多样,不仅有陶质的,也有石质的和木制的,甚至还有骨质的;从形制上看有扁圆形的,算珠形的,截头形的等等;在重量上也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平原发掘出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城址。温江鱼凫古城是其中一座。经对鱼凫古城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石家河古城资料比较分析后,发现鱼凫古城的建筑特点与石家河古城的建筑特点相似,不仅如此,在鱼凫古城遗址中出土了不少陶器,形态、制作风格、镂孔纹饰等都与石家河古城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相似。不过从时代上来讲,江汉平原石家河古城的时代稍早。此外,在长江三峡地区发现的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多有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特征的典型陶器。据这些考古发现的材料,我们认为:当时成都平原原始居民们在筑城时曾受到三峡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筑城的影响,或许是石家河文化时期,生活在江汉平原的部分居民迁徙到成都平原,向他们传授筑城方法。  相似文献   

3.
2012年巫山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距今2 4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喜马拉雅水麝鼩(Chimmarogale himalayicus)、小臭鼩(Suncus etruscus)、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等骨骼标本。这些骨骼标本的鉴定和研究反映出春秋时期三峡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气候,水土保持良好,有繁茂的森林环境;当时遗址古居民食物资源丰富,但人类居室及室内卫生条件等比较落后;古遗址人类居住点的室内环境比较阴暗、潮湿,并且有多种昆虫、食虫目动物等与人类伴栖。蓝家寨遗址食虫目(Insectivora)、翼手目(Chirortera)动物骨骼研究,为分析三峡地区春秋时期古环境、古居民生活与居住条件、三峡地区环境演变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上述动物骨骼标本也是首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以后古文化遗址中被发现。该项工作为今后开展动物考古中的小哺乳动物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本观测数据,并且在鉴定标准及工作方法等方面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羊是最早为人所驯服的动物之一。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河姆渡、裴李岗文化遗址有陶羊出土,晚期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遗址有羊骨出土,说明羊很早就成为家畜。至其羊、马、牛、豕、鸡、犬被统称为六畜、六牲,则于先秦典籍中屡屡见之。《左传僖公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又《昭公二十五年》:“为六畜、(五牲、三  相似文献   

5.
西藏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出土,主要见于昌都卡若遗址,拉萨曲贡遗址,山南贡嘎遗址,琼结邦嘎遗址,林芝红星、居木遗址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前两个遗址。陶器造型与那一时期的生活习俗紧密相关,卡若化与锄耕农业及猎狩生活联系密切。陶器的装饰艺术主要表现在刻纹、堆纹、压纹、磨光花上。制陶工艺包括对原料选择加工、成型与装饰、烧制方面。西藏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业受生产力的制约,落后于同一时期内地出土的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化。它体现了西藏氏族部落社会的化风格,有强烈的高原特色。  相似文献   

6.
2012年巫山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距今24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喜马拉雅水麝鼩(Chimmarogale himalayicus)、小臭鼩(Suncus etruscus)、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等骨骼标本。这些骨骼标本的鉴定和研究反映出春秋时期三峡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气候,水土保持良好,有繁茂的森林环境;当时遗址古居民食物资源丰富,但人类居室及室内卫生条件等比较落后;古遗址人类居住点的室内环境比较阴暗、潮湿,并且有多种昆虫、食虫目动物等与人类伴栖。蓝家寨遗址食虫目(Insectivora)、翼手目(Chirortera)动物骨骼研究,为分析三峡地区春秋时期古环境、古居民生活与居住条件、三峡地区环境演变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上述动物骨骼标本也是首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以后古文化遗址中被发现。该项工作为今后开展动物考古中的小哺乳动物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本观测数据,并且在鉴定标准及工作方法等方面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读玉凌家滩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五联行政村凌家滩自然村.该遗址1985年发现,1987年至今,在国家文物局和省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四次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的调查发掘.经钻探该遗址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22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氏族墓地一处,祭坛一座,红陶块铺筑的3000平方米神庙或宫殿遗迹一处,红陶块砌筑的水井一口,巨石遗迹三处,出土各种精美玉器与其它珍贵的文物1500余件,取得重大考古成果,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2001年7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中国文物研究所碳-14年代测定,凌家滩遗址距今约5300~5500年,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处罕见的区域性中心聚落遗址,各类遗存齐全,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相似文献   

8.
读玉凌家滩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五联行政村凌家滩自然村。该遗址1985年发现,1987年至今,在国家文物局和省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四次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的调查发掘。经钻探该遗址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22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氏族墓地一处,祭坛一座,红陶块铺筑的3000平方米神庙或宫殿遗迹一处,红陶块砌筑的水井一口,巨石遗迹三处,出土各种精美玉器与其它珍贵的文物1500余件,取得重大考古成  相似文献   

9.
人口对甘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甘肃人口概况甘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发祥地之一。从庆阳等地出土的文物来看,至少在十万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至于在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就更为丰富了。但在历史长河的绝大多数时期,人口的增长都十分缓慢。到1949年,甘肃人口仅有968万。然而在此以后,人口开始以前所未  相似文献   

10.
(一)小 引 一九五五年冬,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教授林惠祥,到长汀县河田镇(当时称河田区)考察了二十一天,据考古的发现,撰写了“福建省长汀县河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福建省长汀县河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二篇论文,为考古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从考古发现的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址等发掘的墓葬资料,可反映出三峡古人类的埋葬习俗(直肢葬、屈肢葬、能肢葬等),出土的随葬品可判断同时期人类生活、生产情况、以及宗教意识、母系氏族社会的社会形态等,对这些资料的整理研究,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真实地复原当时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12.
山南邦嘎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新发现与初步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林辉 《西藏大学学报》2001,16(4):50-51,56
邦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现存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遗址呈条状形分布,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30米,海拔3900米。该遗址于20世纪80年代由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区文物普查时发现。2000年9月至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博物馆及山南文物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田野考古考察与发掘,获得了重大考古发现。邦嘎遗址是继拉萨曲贡遗址、山南贡嘎昌果沟遗址在西藏腹心地区雅砻河谷地带发现的另一重要的史前遗址,其在西藏考古学的学术地位和文物保护、研究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为进一步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对遗址的性质、绝对年代、分布范围、地层堆积、出土物类型学等方面获得进一步的科学认识,联合考古队于2001年5月至6月进行了第三次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在此,本文将对此次发掘情况做个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3.
筷子纵横谈     
餐刀(叉)(以下统称餐刀)与筷子是人类餐具的两大流派。餐刀主要流行于欧美等西方国家和民族,筷子则是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和民族的主要餐具。鲜为人知的是,餐刀却起源于中国古代。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都曾发现  相似文献   

14.
我国历史悠久,科学文化源远流长。新石期时代中期(距今约6000—7000年前),随着制陶技术的产生,人们制成了一些生活用具,诸如陶瓶、陶钵、和陶罐等。这些出土的陶器,丰富了人们对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认识,证实了先民已具备一定的科学实践知识。仰韶文化遗址之——西安半坡村出土的一种小口尖底瓶(《西安半坡报告》4654号,见图1),可以说是有陶文化的一棵明珠。近年来,一些科学史文献对小口尖底瓶已有专门论述,在阅读这些文章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在洪荒而漫长的蒙昧时代,原始石器的制造是原始美术的起源与萌芽时期。在秭归柳林溪遗址出土了一件石雕《祈祷人物坐像》,距今约6千年左右,它代表着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雕塑水平,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原始艺术品。是目前中国南方地区发现年代最早,且保存完整的人物雕塑品。  相似文献   

16.
红鳍东方纯(Fugu rubripes)属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鲀亚目(Tetraodontoidei),鲀科(Tetraodontidac),东方鲀属(Fugu Abe)的一种温水性海洋鱼类。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海、渤海、东海以及日本本州中部以南沿海,喜栖于沿岸的砂质海域,能在4~29℃的海水中生存,最适水温为16~25℃;耐低氧,水中溶氧量降到0.1mg/L时,仍能生存:广盐性,盐度降到8‰时仍能存活。其血液、肝脏、性腺和消化道等内脏含有剧毒,但肌肉无毒或含微毒,只要加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整理和鉴定,有革螨12科20属32种,其中省区新记录14种。包括厉螨科Laelapidae西宁下盾螨Hypoaspis xiningensis Ma et Lin, 2009(西藏自治区新记录);湖南下盾螨Hypoaspis hunanensis Ma et Zheng, 2000(云南省新记录)。镰螨科Blattisocidae帕尔巴特手绥螨Cheiroseius parbatensis Evans et Hyatt, 1960(西藏自治区新记录)。裂胸螨科Aceosejidae半裂北绥螨Arctoseius semiscissus(Berlese, 1892)(山西省新记录)。寄螨科Parasitidae邓氏寄螨Parasitus tengkuofani Ma, 1995(西藏自治区新记录)。囊螨科Ascidae安氏囊螨Asca anwenjui Ma,2003(西藏自治区新记录)。胭螨科Rhodacaridae单刺枝厉螨Dendrolaelaps unispinatus Ishikawa,1977(北京市新记录);匈牙利拟枝厉螨Dendrolaelaspis hungaricus Hirschmann et Wisniewski,1982(山西省新记录)。美绥螨科Ameroseiidae越南美绥螨Ameroseius vietnamensis Micherdzinski,1965(西藏自治区新记录);印度新曲厉螨Neocypholaelaps indica Evans,1963(西藏自治区新记录)。犹伊螨科Eviphididae果洛蜣盾螨Scarabaspis guoluoensis Liu,Gu et Ma,1992(西藏自治区新记录)。植绥螨科Phytoseiidae伪新小绥螨Neoseiulus fallacies (Garman,1948)(西藏自治区新记录);装饰新小绥螨Neoseiulus ornatus (Liang et Ke,1984)(西藏自治区新记录);芬兰真绥螨Euseius finlandicus (Oudemans,1915)(西藏自治区新记录)。  相似文献   

18.
作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跨湖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及其与它同一类型的下孙遗址,在器物形态及其组合、制陶技术、彩陶风格等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内涵迥异于附近地区发现的同时期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可明确为浙江境内一个新型的、独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即跨湖桥文化。跨湖桥文化的命名,有助于加深对浙江省境内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类型及其相互间关系问题的认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加强对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开展的田野考古工作。  相似文献   

19.
1996年7月~1996年12月在南麂列岛进行了红鳍东方纯网箱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切齿与否是养殖成活率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经2年试验,摸索了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养殖从苗种运输、暂养驯化、养成技术、病害防治一整套工艺规范,在自残机理与切齿时间方面有新的见解,并在该鱼养殖中首次在肝脏表面发现明沟线虫Contracaecum Raille et Henry(1912)。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峡地区远古时期渔业的考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江三峡地区鱼类资源丰富,共有各类鱼种多达100余种以上。在三峡地区远古时期的一些人类居住遗址中普遍都发现有大量的鱼类骨骼,不少的遗址中甚至堆积有成层的鱼骨层,鱼骨骼最长的可达1.7米以上。在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还发现有专门用大鱼为墓主人随葬的现象。经比较发现,三峡长江沿岸地区古居民的肉食生活主要是鱼类,其次是哺乳动物类,而清江流域沿岸古居民的肉食生活多是哺乳动物(兽类)动物,鱼类动物次之。这些丰富的鱼类资源为远古时期居民们的肉食生活提供了方便,从而弥补了三峡地区农业生产经济落后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