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采用EDTA络合溶胶-凝胶法制备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xKxCoO2,对Li1-xKxCoO2的成胶条件和形成过程进行探讨,并分别用XRD、SEM等手段对晶体结构、形貌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Li1-xKxCoO2,粉体结晶良好,层状结构发育完善.在焙烧温度不高于700℃时就能够形成单一相的Li0.98K0.02CoO2,充放电实验表明,700℃,12h得到的材料具有最好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离子导电率、电化学惰性的锂铌氧化物对富锂层状材料Li[Li0.2Co0.13Ni0.13Mn0.54]O2进行包覆改性研究.Li[Li0.2Co0.13Ni0.13Mn0.54]O2通过共沉淀-高温固相法合成,不同包覆量的复合材料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水解沉积的方法得到.研究了包覆材料的结构随温度变化对其主体材料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测试表明,包覆材料结构从LiNbO3(500℃)、LiNbO3-Li3NbO4(600~700℃)的混合相,到Li3NbO4(800℃)发生递变.包覆材料的电化学循环性能得到提升,混合相存在时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研究应用于锂二次电池阴极的新型高能量密度存贮材料 Li(AlxCo1-x)O2的充放电特性, 并与相同 条件下制备的传统材料LiCoO2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 700 ℃烧结的Li(Al 0.3Co0.7)O2有较好的 充放电平台, 电化学容量大于同样条件下制备的LiCoO2.  相似文献   

4.
采用低热固相法在700 ℃合成了 (1-x)Li2MnO3·xLiNi1/2Mn1/2O2 (x=0.3, 0.5, 0.7)正极材料,并对其相组成、结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对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x=0.7时合成样品中出现尖晶石LiMn2O4相. X=0.3、0.5材料在循环中比容量逐渐升高,后续循环稳定性较好. Fe掺杂加速了x=0.5材料容量的上升,第二次循环时放电比容量高达189.5 mAh/g.  相似文献   

5.
掺杂金属离子对磷酸铁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磷酸铁锂的电化学性能,采用掺杂金属离子的方法,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一系列Li1-xMxFePO4(M=Mg2+、Al3+、Cr3+)掺杂复合试样,利用XRD、恒电流充放电等方法研究了金属阳离子的种类和用量对材料的晶体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煅烧温度、掺杂元素的种类和用量对复合试样电化学性能均有较大影响,在煅烧温度为700 ℃下所得Li0.98Al0.02FePO4复合试样的电化学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6.
采用燃烧法在700℃下成功合成了用做白光发光二极管(WLED)的Li2BaSiO4∶Eu^2+蓝绿色荧光粉,研究了不同摩尔分数的H3BO3对Li2BaSiO4∶Eu^2+荧光粉材料晶体结构、颗粒粒径大小、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硼酸量的增加,激发和发射光谱有着显著的提高,H3BO3的最佳摩尔分数为0.06.过量硼酸的加入,基质会有新的物相产生.可见适量的H3BO3对白光发光二极管用Li2BaSiO4∶Eu^2+蓝绿色荧光粉材料的光学性质有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燃烧法在700 ℃下成功合成了用做白光发光二极管(WLED)的 Li2BaSiO4∶Eu2+蓝绿色荧光粉,研究了不同摩尔分数的H3BO3对Li2BaSiO4∶Eu2+荧光粉材料晶体结构、颗粒粒径大小、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硼酸量的增加,激发和发射光谱有着显著的提高, H3BO3的最佳摩尔分数为0.06.过量硼酸的加入,基质会有新的物相产生.可见适量的H3BO3对白光发光二极管用Li2BaSiO4∶Eu2+蓝绿色荧光粉材料的光学性质有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纳米晶LaFeO3及掺杂Li的纳米晶La1-xLixFeO3光催化剂。用DTA,XRD和TEM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LaFeO3和Li-LaFeO3纳米晶都具有钙钛矿型的复合氧化物结构:同时焙烧温度对颗粒形貌和组成结构有影响,在700℃条件下焙烧2h形成的Li-LaFeO3颗粒比600℃条件下焙烧2h形成的Li-LaFeO3颗粒粒径要大,但粒径均属纳米级。  相似文献   

9.
Li2TiO3陶瓷具有Li原子密度较高、化学稳定性好、氚滞留量低、与结构材料的相容性好、低温下氚的释放性能优异等优点,已经成为聚变反应堆包层用氚增殖剂候选材料之一。以琼脂为凝胶剂、Li2CO3和TiO2粉体为原料,探讨了直接湿法制备Li2TiO3陶瓷微球的成球机理,研究了琼脂和水的含量对陶瓷微球球形度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琼脂质量分数为Li2TiO3粉体质量的3%、水浴温度为85℃时所制备的陶瓷微球具有较高的球形度。1 300℃烧结的Li2TiO3陶瓷微球具有较高的烧结密度,可达理论密度的84.9%。陶瓷微球富含微孔结构,孔径尺寸主要分布在0.03~0.20μm。  相似文献   

10.
以双酚A(BPA)、碳酸二苯酯(DPC)和亚磷酸三苯酯为原料,分别以氢氧化锂(Li OH)和乙酸锂(Li-Ac)为催化剂,通过熔融酯交换法合成得到含磷聚碳酸酯。分别通过红外光谱仪、凝胶渗透色谱仪、示差扫描量热仪和热重分析仪对所得产物结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玻璃化温度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和测定。结果表明,反应5.5 h,Li OH催化体系所得产物数均分子量为8 700 g/mol,分子量分布系数为4.27,玻璃化温度为115.09℃,700℃时残炭率为25.51%;Li Ac催化体系所得产物数均分子量为8 000 g/mol,分子量分布系数为9.36,玻璃化温度为109.91℃,700℃时残炭率为24.11%。  相似文献   

11.
Li2CO3在KCl-LiCl熔体中的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连续脉冲-示波器法和电位扫描法研究了Li2CO3在KCl LiCl熔体中的电化学行为·发现在负于氯离子析出电位前有一氧化电流峰,这一结果被连续脉冲-示波器法所证实,是添加Li2CO3引起的O2-离子放电生成CO2的电流峰·在KCl LiCl体系中,反电动势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添加Li2CO3后,在同样的电流密度下反电动势则明显降低·以Li2CO3代替LiCl作为电解生产金属锂的原料,不但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降低了锂的生产成本,是电解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充放电过程中具有"零应变"等优异特性的Li4Ti5O12的晶体结构、嵌锂特性,对其制备、改性及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3.
崔小琴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2):8757-8760
采用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两次沉淀除镁,可以实现高镁锂比的盐湖卤水的提锂和碳酸锂制备。实验结果表明:该法能够使镁锂比为40∶1的盐湖卤水得到较好分离。母液蒸发浓缩提锂后,在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40 min,沉锂剂滴加速度25 mL/min条件下能够制得高纯度碳酸锂。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多种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的炭材料的性能,结构特征与在电池反应过程中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这些炭材料的进一步改进,开发出实用化的炭材料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PAM合成磷酸亚铁锂/碳及其充放电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聚丙烯酰胺(PAM)为碳源,用固相法于不同温度下合成磷酸亚铁锂/碳,并组装成模拟电池测试电化学性能。在O.1mA/cm^2的电流密度下,625℃合成的样品第10个循环的放电容量达到110mAh/g,80个循环后仍能保持初始放电容量。发现在实验的温度区间内,磷酸亚铁锂晶粒度值的对数与反应温度值的负倒数成正比;另外,随反应温度的升高,FT—IR谱中1090、1055cm^-1位置附近的两个峰呈分裂趋势。样品的颗粒大小不均一,这与球磨法的特点有关,初步认为样品中的颗粒是多晶结构。  相似文献   

16.
用电化学方法及X-射线衍射分析对有较大实用可能性的二次锂电池正极活性材料γ-钒青铜(Li1+xV3O8)进行扩散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电池的正极反应是由锂离子在γ-钒青铜中的扩散所控制。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水系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原理、特点、发展现状,以及负极材料磷酸钛锂的特点,综述了磷酸钛锂性能提升改性方法,包括特殊结构改性、晶格掺杂、引入高效导电剂等磷酸钛锂的研究进展阐释了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离子液体1,3-二甲基咪唑磷酸二甲酯([DMIM]DMP)作为添加剂,加入到传统二元工质对体系H2O+LiBr和H2O+LiCl中形成三元体系,其中LiBr/LiCl与[DMIM]DMP的质量比为3∶1。采用沸点法,测定了H2O+LiBr+[DMIM]DMP和H2O+LiCl+[DMIM]DMP两个三元体系在不同温度不同质量分数下的饱和蒸气压数据。H2O+LiBr+[DMIM]DMP体系测定的温度范围为298.63~409.67K,质量分数范围为20%~60%;H2O+LiCl+[DMIM]DMP体系的温度范围为300.35~404.17K,质量分数范围为10%~47%。采用Antoine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实验值与计算值的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0.99%和1.12%。  相似文献   

19.
A new guanidinium-based ionic liquid (IL) was investigated as a novel electrolyte for a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y. The viscosity, conductivity, lithium redox behavior, and charge-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ies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 IL electrolyte with 0.3 mol kg−1 lithium bis(trifluoromethanesulfonyl)imide (LiTFSI) salt. Li/LiFePO4 cells incorporating the IL electrolyte without additives showed good cycle properties at a charge-discharge current rate of 0.1 C, and exhibited good rate capabilities in the presence of a mass fraction of 10% vinylene carbonate or gamma-butyrolactone.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固相反应法在650℃合成了LiFe0.7Mn0.3PO4/C。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电化学测试对材料的结构、表面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LiFe0.7Mn0.3PO4具有单一的橄榄石结构。碳的加入有效地改变了LiFe0.7Mn0.3PO4的表面形貌。LiFe0.7Mn0.3PO4/C的平均粒度在100-200nm,碳均匀地分布在LiFe0.7Mn0.3PO4的表面。与LiFe0.7Mn0.3PO4相比,LiFe0.7Mn0.3PO4/C具有更高的可逆容量和更好的循环性能以及优秀的倍率性能:0.1C时LiFe0.7Mn0.3PO4/C的可逆容量达到141mAh.g-1,60次循环后平均每周的容量损失只有0.19%,而LiFe0.7Mn0.3PO4平均每周的容量损失只有0.53%,表明碳的加入有效地改善了LiFe0.7Mn0.3PO4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