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审丑并不隶属于审美,而是和审美共同构成感性学范畴。由此来观照西方文学史就会发现,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始终徘徊于审美和审丑之间,而不是像“和谐派”美学家们所认为的那样,把西方文学史分成“古代朴素的和谐美、近代对立的崇高(或反和谐的丑)、现代辩证的和谐美”。同时,这种从感性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史的方法,也避免了人们在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后,又陷入了把文学史等同于关于主体自由的哲学史误区。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和审美中是否有个"审丑"问题?其效应如何?这是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现代化进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研究文学审美的问题,人们可以尽情发挥;研究"审丑",似乎就受到种种禁忌.从主体隐秘情感的宣泄,自我审美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对此进行探索,对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大众娱乐审美趣味的转变——大众娱乐出现审丑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以来,大众在娱乐时的审美趣味已发生改变,出现了强烈的审丑倾向。当今成为大众最直接、最普遍的娱乐方式的电视、电影和互联网,它们作为大众娱乐的载体呈现了不同的审丑形式。这种审丑趋势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的,我们要建立正确的审丑观,对大众娱乐时走进嗜丑误区的现状进行必要的审美导向,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审美理想的诉求和外来观念的冲击,促成了文学史标准的重大变革,文学史书写呈现从政治标准向审美标准转向的历史进程,经过"重写文学史"、"重排大师座次"两次事件的催生,整个文学史研究空前繁荣。重新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发现,文学史审美标准的确立,其背后隐含着政治因素和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文学史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必须打破文学史研究的中心论、二元论,建构一种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多维度、平衡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5.
本文聚焦文学史从政治标准向审美标准转型的历史进程,梳理考察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写文学史"和"重排大师座次"两次事件,揭示了审美标准背后隐含的政治因素。对审美与政治的关系重新进行理论反思可以发现,文学史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必须打破文学史研究的中心论、二元论,建构一种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多维度、平衡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6.
古代中国人以朴素的有机系统观看待宇宙,认为人与自然不可分离,是相通无碍的.这就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观.儒、道、禅宗三家都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它对中国传统诗学影响深远从这一宇宙观出发,认为艺术创造于物我互通、心物交感之中,而西方人则从主客二分出发,认为艺术是主体对客体摹仿的产物;中国诗学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去寻求艺术的美,而西方人则从审美对象的物理属性中去寻求和谐之美;中国传统诗学强调心与物相合,我消融于物,化入其境,西方人却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来分析事物,艺术创造中强调主观情绪和知性的介入.  相似文献   

7.
余华早期的作品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讴歌人性之美。20世纪80年代,余华毅然改变这种创作风格,着力渲染血腥、死亡、暴力、杀戮,用审丑的方式揭示人性恶,展示人与现实的紧张关系。90年代以后,余华的创作理念又回到审美之中。这种由审美到审丑、再由审丑回归审美的创作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形态,揭示了人性恶的渊源,体现了余华创作心态的日趋平和、创作理念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8.
秦金香 《当代地方科技》2007,(9):180-180,164
由于国家课程设置结构内部存在的疏漏和经典本身的丰富复杂性,现代文学及其经典教学存在不少困惑,如"文学史"与"作品选读"所占份额问题,经典化与教学问题的关系问题,价值观念的变化与教学的问题等等。本文认为,要解决这些困惑,一要靠课程内部结构的调整,二要把经典教学与传承当作阅读者自我发现、艺术经验积累的学习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来看待,以审美的力量实现超越。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审美教育发展到今天陷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的局面,而学术界将审美教育拘泥于审"美"教育之内,不愿意去扩大其范围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因此,借鉴中外美学家对于审丑教育方面的观点,实时地、适当地扩大审美教育的范围,是消除当代中国审美教育之弊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对欧美文学的研究相继经历了意识形态批评、审美批评,以及关注文本的形式批评等大体三个阶段。相比较而言意识形态批评已经过时,形式批评才刚刚起步,而审美批评最终使欧美文学研究回归到了文学的本体性研究和主体性研究,从而最大限度地遏制了政治对文学研究的干扰,但是,由于美学崛起于近代启蒙运动时期,因此,美学更多关注于对人的启蒙和对理性的张扬,这样,对文学的美学批评研究也就逐渐演变成了对思想史的研究,进而变成了对于人道主义演进史的研究,因而审美批评研究再一次以回归文学的名义远离了文学本身。同时,建立在感官基础上的审美愉悦在商业大潮下很容易蜕变为满足欲望需要的生理快感。审丑虽然也兴起于近代,但是与美学以理性主义哲学作为基础不同,它的哲学基础则是非理性主义,因此审丑批评研究从而把被理性主义所忽略的非理性和超理性现象引入到艺术研究范围。审丑批评打破了所谓艺术就是美、美就是理性偏狭思维模式,为更好地和更深入地揭开文学之所以为艺术的内在秘密,成为可能。从而也就大大拓宽了对欧美文学本身的研究界限。审丑批评是对审美批评研究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1.
太湖石的丑主要指"瘦、漏、透、皱"的形式丑,作为赏石主体的文人士大夫在中国特有的诗性思维的感召下,对美丑往往有一种兼容的气度,乐于从丑的外形中挖掘美的本质,并赋予其特有的象征意味。深入挖掘丑石背后的象征意味,这意味的形成一方面是借石头本身清、顽、古、怪的特性来象征古人的清高与傲骨,抒发古人的时空观念与命运思考;另一方面也由赏石主体自身种种心理经验促成。物我观照、主客相融共同造就了中国以丑为美、外丑内美的丑石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和审美中是否有个“审丑”问题?其效应如何?这是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现代化进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研究文学审美的问题,人们可以尽情发挥;研究“审丑”,似乎就受到种种禁忌。从主体隐秘情感的宣泄,自我审美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对此进行探索,对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当今文学创作中审美与审丑的失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一批作家审视与扫描的是丑的东西 ,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私生活的曝光 ,人的兽性、欲望的展示以及存在的荒诞上。这种品味丑、欣赏丑的做法 ,易于把人类引向绝望与虚无。面对文学创作中审美与审丑的失衡 ,作家应当在大众生活中去开掘人的时代意识 ,以及美好的理想信念 ,为人类提供一种新的精神高度 ,以唤起读者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14.
事物有美也有丑,美与丑的存在决定了人们审丑和审美意识的产生:就汉画“无盐丑女钟离春”来看,中国人受儒家、道家审丑思想的影响,对形式的美与丑并不看重,看重的是寓形之中的“德、神、义”,这种审丑思维意识对于我们今天衡量事物的美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接受理论把读者的文学感受和审美再创造纳入到整个文学创作活动中,文学感受就是一种审美的文学感觉,它依靠想象超越了日常感觉的混沌、无聊和焦虑,也超越了认识和道德感觉的利害性。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读者的审美感受通过和诗歌语言文本的对话、填空和完形,获得对文学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诗所显示的相关物就会无限度地敞开自身的本性。  相似文献   

16.
提高工科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机械制图》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传授美和审美的知识,从而启迪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美的概念、女性身体的审美演绎与各阶段女性身体美的时代特征的阐述,分析各个不同时期对女性身体审美的实质:男性,通过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文化,构建了美的标准,女性顺从这种标准以满足男人的审美欲望,才能得到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文化认可.男权文化通过社会审美标准重重叠叠地控制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从而再现历史上两性权力和地位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8.
审美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精神境界。审美精神与人文素质有相通性。美学在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比较中,充分显示了对人成长的作用。在特别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无疑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与西方复仇剧以重点表现人相比 ,中国古典悲剧更注重表现情。大团圆结局反映的是中国人对于开明天子和清官的企盼 ,同时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哀而不伤 ,怨而不怒的传统审美心理的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悲剧的这一审美特性有明显的缺陷 ,然也有其传统文化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