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中,辛格通过吉姆佩尔的人生经历揭示了自己的道德信仰,试图以此唤醒犹太人日益淡薄的传统道德观,以求得民族的复兴,这对解决我国当代青年的道德问题有一定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鲁迅研究中较少涉及的一个论题。但这并不能掩盖“我”的重要性:从叙事意义上而言,“我”承担了叙事功能的角色并使作品与读者之间产生间隔这一特殊效果;从人物塑造意义上而言,“我”又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构成精神同构的关系。这不仅增强了鲁迅小说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并赋予其作品文化内涵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主流哲学在天人关系中强调的是天与人的和谐。中国古典诗歌中,“无我之境”的山水田园诗与“有我之境”的抒情诗,以感性的美的形式,将这一思想形象地体现出来,从中窥探“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简单阐述西方哲学史中的一些理论思想,来引导出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一个伟大哲学家--笛卡儿。笛卡儿作为"近代哲学之父",他的很多思想理论对于后来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几乎所有的这些思想理论都来源于他确立的第一原则--即"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在笛卡儿哲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我想就"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阐发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作为兼具小说家和哲学家双重身份的作家,艾丽丝·默多克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成为表达哲学理念的独白场域,相反,她的小说具有一种鲜明的对话性,在人物自身、人物之间、作者与人物之间都存在着对话关系。这种对话性特质并不仅仅是叙事策略的结果,而是从根本上体现着默多克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在很多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有风度、有勇气的“硬汉子”的男性人物;然而在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他却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虚伪、自私、冷漠的另类男性。本文试图通过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来揭露海明威笔下那个美国男人的丑恶嘴脸。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的“小我”与“大我”论实质是诗歌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论.主流派观点认为,“小我”是诗歌作品能够成立的基本前提,以“小我”写“大我”要力求“小我”与“大我”的有机统一,在“小我”和“大我”之间可以有所偏重但不可偏废.它对现代诗歌创作与理论建设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1923年发生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亦叫“科学与玄学”之争),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营垒中不同派别之间的论争,也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极其重大的事件。在这场论战中,张君劢以西方生命哲学特别是柏格森哲学为武器,宣传自己的“人生观”思想,建立了援洋入儒的文化思想体系,为他以后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奠定  相似文献   

9.
陆九渊是南宋著名哲学家。他的人学思想从其“心学”体系出发 ,突出了人的主体精神和人格修养。他关于“吾心即是宇宙”、“收拾精神 ,自作主宰”和“六经皆我注脚”的三个人学命题 ,体现了陆九渊人学的体系特征 ,也体现了陆九渊人学思想的高度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程建 《科技信息》2008,(33):249-250
文章通过对素描涵义的解释,并引用古代哲学的“知”与“行’崃阐述素描中的“认识’和“实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弗雷格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也是公认的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的始祖。他创造性地研究了关于逻辑的一系列哲学问题,其中,关于“真”的理论在他的逻辑哲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弗雷格认为,逻辑研究真,逻辑是关于实真的最普遍规律的科学。他的逻辑观是紧紧围绕他的“真”之理论展开的,“真”之理论是弗雷格逻辑观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荀子》为依据,从荀子“天人相分”的思维模式出发,考察荀子天人关系视域中有关人的思想,阐发他关于天对人的存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对天应有的基本态度及“明于天人之分”思想,认为在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探究中,人是他探究的重心,而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他探究天人关系的落脚点;并由此揭示荀子天人关系思想的意义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教育哲学中的“双主体”思想,是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总结,最终对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出的深刻探究。王船山教育思想中的“双主体”思想,既涵盖了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的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的客体的基本思想,又涵盖了在教学过程中“双主体”相对主客互动与辩证统一的思想。王船山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双主体”思想对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秀成的“保民为乐”与洪仁玕的“革故鼎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后世两份珍贵的精神遗产,即李秀成的“保民为乐”思想和洪仁开的“革故鼎新”思想。“保民为乐”提倡尊重他人的人生价值和人格,是一种人道精神、人本精神;“革故鼎新”建立在对近代社会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是一种仿效“西法”,建设近代化国家的精神。李秀成和洪仁开是同时代的人物,但思想认识上有差距。李秀成的思想仍然停留在“改朝换代”的水平,远远落后于时代,它不可能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不可能将中国推向富强。洪仁开了解西方文化和历史,提出了《资政新篇》;从太平天国本身说,《资政新篇》没有得到实施,但是,从中国近代史发展的整体来观察,其所规划的各种改革,在洋务运动时期大多数得到实践。但《资政新篇》过分强调“法制”,丢掉了“伦理道德”。李秀戍的“保民为乐”思想弥补了洪仁开的“革故鼎新”思想。两者都值得弘扬。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以来,现代幻想小说在全世界蓬勃发展。在界定幻想小说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以托尔金的“第二世界”理论为基点,以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为文本,寻找幻想小说的特点,希望对中国现代幻想小说创造提供一点参考。幻想小说的特点分别为:充满想象力的第二世界,充满魔法元素,充满光明与黑暗的对峙,而淳朴与爱是对抗黑暗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现代》杂志先后由施蛰存、杜衡、汪馥泉任主编。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刊物,其与鲁迅有着紧密的联系。鲁迅不仅时刻关注着它的发展,还积极为其撰稿:积极开展对“第三种人”、“小品文”的文艺论争;借萧伯纳访华,揭露文化界的伪善;通过翻译外国文学的实践表达自己的翻译现;悼念“左联”五烈士,控诉国民党的恶行。《现代》显示着它的独特性,与现代文学、作家一同丰富着文学史进程。  相似文献   

17.
自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以来,近代哲学便开始以自我为逻辑始端谋求自身的反思和建构。但在近代哲学的发展中,自我并非始终处于显在而无可置疑的位置,休谟就以其对观念关系以及必然性知识的瓦解否定我思实体化和人格化的存在,进而对自我予以解构。正是在休谟的启发下,康德转向先验自我的机能化探究。  相似文献   

18.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和黑格尔的中间环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超越费尔巴哈哲学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在思想发展过程中有一定时期是处在"费尔巴哈阶段"的,对费尔巴哈哲学充满了敬服与崇拜,正确认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理解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批判与超越的真实内容,对于正确看待马克思思想转变发展的过程,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康德是现代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对人性中“恶”的问题进行理性反思的哲学家,这一反思集中表现为他对“根本恶”的道德形而上学论证。根本恶包含人心的脆弱、不纯和恶劣三个层次,在本质上是对准则中伦理次序的颠倒。根本恶学说深刻影响了后世哲学家对“恶”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戴震在提出他的思想学说时,将孟子的“一本说”扩大及于宇宙论与人性论的范围。他的心性、性情思想均建立在“一本论”的基础之上。在这一背景下,他对宋明理学中的“性”“理”给出了人伦日用化的理解。宋明儒的所谓“性情”关系问题,被转换为“情理”或“理欲”关系问题。戴震反对舍情求理,实际上认为理应从情出。戴震的理欲之辨,既包括了辨理欲之别,又拓展为辨“私”“欲”之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