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探讨并研究了中医药治疗尿路结石病的规律,提出了治疗此病以辨病论治为主,结合兼证综合论治的论点,即以中药专方治疗为主,再根据其寒热虚实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其基本治则即排石通淋.以自拟方药治疗168例,结果治愈96例,显效48例,有效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8%.结论为中医药治疗尿路结石病的疗效是确切的、肯定的,对此病的治疗尤其能够发挥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2.
眩晕病辨证施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眩晕证的中医辩证施治方法。方法 采用补益气血、平肝熄风、使其全方互相协调、相得益彰之中医辩证施治方法,治疗痰盛气虚型、肝肾不足型和气血两虚型重症内耳眩晕病37例。结果 治愈27例,好转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结论 中医辩证施治方法治疗重症内耳眩晕病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倩  孙薇  杨建波  徐金凤  魏建刚 《甘肃科技》2014,30(22):134-136
观察健脑通络膏方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对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斑块积分的作用机制。将符合中医中风病肝肾亏虚兼痰瘀阻络证,又符合西医脑梗死恢复期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健脑通络膏方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规范化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健脑通络膏方,两组疗程均为28d。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中医症候评分、NHISS评分来评定其疗效,两组治疗前后检测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两组均能降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NHISS评分,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降低治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积分比较均有下降,但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健脑通络膏方治疗肝肾亏虚兼痰瘀阻络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能改善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脂、减轻炎性反应及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作者自1985年以来,运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急性肾炎48例,治愈41例,治愈率为85.42%;显效4例,显效率为8.33%;无效3例,无效率为6.25%。文章介绍了小儿急性肾炎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最后,对小儿急性肾炎的病因、病理、治疗的依据、危重症的处理、预防、治疗特点及治疗时注意的事情作了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作者自1985年以来,运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急性肾炎18例,治愈41例,治愈率为85.42%,显效4例,显效率为8.33%,无效3例,无效率为6.25%,文章介绍了小儿急性肾炎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最后,对小儿急性肾炎的病因,病理,治理的依据,危重症的处理,预防,治疗特点及治疗时注意的事情作了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震颤麻痹的病理探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震颤麻痹的相关理论及临床实践为依据,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分析和探讨了震颤麻痹的病理基础,认为肝肾不足,脑髓、筋脉失养是其发病的基本病机,而瘀痰阻络是促使病情发展变化的重要病理环节。因而提出培补肝肾,祛瘀化痰是本病的基本治疗法。  相似文献   

7.
研究比较了中西医结合疗法与赛庚啶对瘙痒病、湿疹的疗效.中西医结合疗法采用中成药龙胆泻肝口服液、六味地黄丸合用赛庚啶治疗.在治疗1个疗程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对瘙痒病的有效率(痊愈、显效)为86.89%.赛庚啶治疗组有效率(痊愈、显效)为50%,两组间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对湿疹的有效率(痊愈、显效)为77.78%,赛庚啶治疗组的有效率(痊愈、显效)为42.42%,两组间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瘙痒病和湿疹的疗效优于单用赛庚啶治疗.  相似文献   

8.
肢节痹病以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烧、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基发病率达18%以上。笔者运用嘛呢止痛擦剂治疗127例,现将结果作一报道1 一般资料 127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56例,男女之比1.2:1;年龄最大66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51岁;病程最长16年,最短3个月,平均1.3年;诊断分型:着痹52例,痛痹61例,行痹9例,热痹5例。2 治疗方法用麻呢止痛搽剂(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制剂室制剂)涂搽局部,以湿润…  相似文献   

9.
根据近10年的文献报道,探讨了中医证候在继发性闭经中的分布与组合规律。运用计算机检索CNKI中医药治疗继发性闭经的相关文献,统计和分析其病性、病位证素的分布及组合规律。结果与结论:继发性闭经的发病病位证素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肾、肝、脾、心、胃;病性证素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血瘀、气滞(郁)、湿、痰湿、血虚、寒、阴虚、火、气虚、阳虚、血热等,病性多见于本虚标实;常见证型有10个,其中气滞血瘀、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气虚血瘀、阴虚血热频次居前5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90Sr-^90Y敷贴治疗对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对收治的112例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患者,采用^90Sr-^90Y敷贴治疗与手术切除后结合^90Sr-^90Y敷贴综合治疗,均采用多次小剂量法照射,每疗程30-50Gy,一般2~3个疗程.结果:采用单纯敷贴治疗75例患者。治愈48例(占64%),显效18例(占24%),综合治疗组37例患者,治愈33例(占89.2%),显效2例(占5.4%),两组治愈率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表明综合治疗治愈率高于单纯敷贴治疗.结论:^90Sr-^90Y敷贴治疗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手术后结合敷贴综合治疗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以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论治等理论为依据,将肾炎归纳为5个证型,即:上实下虚型,风热壅肺型,脾肾阳虚型,脾虚挟湿型,阴虚挟湿型。并分别确定治疗法则依次为:宣泄肺气、温阳补肾法;宣肺清热、解毒利咽法;补脾益肾,温阳利水法;益气健脾,温阳化湿法;滋阴清热,淡渗化湿法。从1983年以来临床治疗百多例。总有效率78.7%,无效率:21.3%。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中医对精少症的辨证论治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研究.提出了从肝肾论治精少症的论点,同时也要重视脾胃后天之本.辨证分型为三大证候,即精热证、精瘀证、精虚证,对此三大证候,论述了其病因病机和主要临床表现,确立了治疗法则和方药.对精热证治以清热泻火,湿热者则清利湿热,虚热者则清热养阴;对精瘀证治以化瘀通精活络,寒滞肝脉者治以温经散寒,化瘀通精;对精虚证则治以补益法,偏阴虚者则补阴填精,偏阳虚者则补阳填精,对阴阳虚损寒热不明显者,则大补精气,对气血两虚者则治以补益气血以充先天之精.对精少症形成了理法方药统一的比较规范的辨证论治体系,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回心草广泛用于治疗心脏病,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共用的传统草药。通过对治疗心脏病的民间药方主要用药分析,研究了其药方主要组成药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认为民族药治疗心脏病可以辨证施治、标本兼治,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蕴含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人生哲理,在其动静、虚实、阴阳、刚柔、起落和开合之间,体现了深厚的传统和谐生存心态,完全可以减缓当下人们由于紧张、忙碌、竞争而产生的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15.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将127例粘连性肠梗阻病人随机分成二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承气汤胃管注入及保留灌肠,同时配合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可显著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针灸疗法,包括针灸和艾灸.针刺又分为刺入人体内的针灸和不刺入人体内的梅花针(又称为皮肤针).笔者发明研制的梅花针艾灸器(梅花针磁疗艾灸器)是根据中医理论,将针刺、艾灸(磁疗)相结合的实用新型的针灸器具,有温经通络、补气助阳、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治疗作用.本研究的梅花针艾灸器产品已获国家专利.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辅助诊断在中西医结合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计算机辅助诊断(CAD)在中西医结合上的应用,论述近年来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胃癌、血瘀证舌质、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瘀证以及病毒性肝炎血瘀证等采用现代医学诊断的客观指标,利用CAD技术,实现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标准化,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咽炎是按中医治法以辩证分型为主,将慢性咽炎分为:肺阴虚损、肝郁气滞、肝肾阳虚三型,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中医辩证施治,同时配合中西医局部治疗,以达到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王振宇 《黑河科技》1999,(3):20-20,21
本文介绍了对30例尺桡骨双折的患者采用中医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内服,外用中药,中期功能锻炼,并进行了临床观察随访,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20.
介绍中医对亚健康的研究概况,包括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以及亚健康的分类治疗,并对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旨在促进中医对亚健康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