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察一种治疗中风后遗症肢体偏瘫中药组方的临床疗效。入选472例中风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针灸及肢体康复锻炼),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中药组方治疗。治疗组在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本研究的中药组方治疗中风后遗症肢体偏瘫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研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针灸推拿法对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随机选取临洮县中医院82例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并伴随偏瘫的患者,按照治疗性质平均分组,其中41例采取常规联合康复治疗,纳入对照组,剩余41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和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针灸推拿,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和治疗效果。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较对照组好,其治疗有效率为97.6%,高于对照组80.5%,p0.05。研究差异明显统计成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针灸推拿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探讨应用自制肢体康复装置包括上肢康复装置、下肢康复装置(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上肢康复装置,发明专利号:ZL201520279231.0;下肢康复装置,发明专利号:ZL201510040238.1)治疗7 d、14 d,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治疗14d后ADL量表评分变化、总有效率等。选择武威医学科学院神经内科2018年6月—2020年6月诊断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4例,均有程度不同肢体功能障碍,肌力0~5级,其中脑梗死68例,脑出血16例。采用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患者采用自制肢体康复装置康复治疗+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总有效率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总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变化,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自制肢体康复装置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赵琼 《科技咨询导报》2012,(34):227-227
偏瘫患者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异常和情感异常,对疾病的康复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促进偏瘫患者的早日康复,该文就偏瘫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对症护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86例,随机分为康复组43例和对照组43.康复组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只要病情平稳即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临床药物治疗.分别由专职的康复医生在治疗前24h及治疗后3周进行ADL指数评定.结果经3周治疗后,康复组ADL指数(62.57±19.42),较治疗前(34.94±21.31)有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46.25±15.9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进行超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瘫痪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年来偏瘫患者的增多,传统的康复医疗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在康复领域中,上肢康复尤为热点。人体上肢从事各种复杂、精细活动,它的运动功能直接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能力。提出一种两自由度的新型机构,对患者肘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前、后旋运动进行康复训练,以达到上肢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周美慧 《科技信息》2013,(16):487-488
脑卒中偏瘫后因防治不当极易使患者发生肩关节半脱位,发生后多留下长期的患侧上肢不能随意运动,严重影响日后的日常生活活动。通过临床对26例脑卒中偏瘫所致的肩关节半脱位综合康复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肢的功能,提高了他们的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的逐渐推广,其术后康复治疗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术后康复治疗在维持关节稳定性、恢复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就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康复治疗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今后康复治疗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脑卒中的高发国,很多病人都留有后遗症,其中偏瘫步态最为典型。在文献中对偏瘫步态的康复方法很多,其中功能性电刺激由于其技术不断进步,功能不断完善,尤其是在康复治疗中效果良好,越来越受到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的重视,同时对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本文通过对近几年电刺激在偏瘫步态康复中的应用的总结和分析,力求展现它的发展思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开发和使用它的从业人员提供理论依据和运用功能电刺激最有效的康复手段。  相似文献   

10.
贾道涛  宋伟华 《科技信息》2011,(1):391-391,353
本文阐述了中医康复学的概念和特色,研究历代中医文献对中风偏瘫痉挛的治疗,比较了现代康复医学和中医康复学在治疗过程和效果的的优点和不足.对中医康复学对偏瘫痉挛治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Brunnstrom疗法中配合Bobath法治疗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4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Brunnstrom法配合Bobath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Bobath法治疗。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Brunnstrom法配合Bobath法治疗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上肢肩肘关节运动功能的综合性运动学评价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决在神经康复机器人技术中实时定量进行运动功能评价的问题,提出了一个综合考虑了方向控制特征、运动范围,以及速度控制特征的运动学评价指标,用于评价偏瘫患者上肢肩肘关节的运动功能水平。以清华大学开发的复合运动神经康复机器人为平台,对8位偏瘫患者进行临床测试实验,优化了该指标中各特征的加权影响系数,并利用该综合性运动学评价指标对验证组的偏瘫患者进行了量化打分。结果表明,该综合性运动学评价指标与临床常用的Fug l-M eyer量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以用来定量表达肩肘关节运动功能,并且可以实现在线的实时检测。  相似文献   

13.
探讨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将兰州兰石医院收治的84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按照护理方案不同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常规护理组,其中早期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后24h开展护理,常规护理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并观察2组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护理后2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所改善,其中早期康复组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早期康复组生活质量主观感受、自身健康情况主观感受、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5个领域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Brunnstrom疗法中配合Bobath法治疗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4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Brunnstrom法配合Bobath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Bobath法治疗。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Brunnstrom法配合Bobath法治疗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正>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大部分病人病情来得较急,且常遗留有偏瘫,感觉异常等后遗症.及时帮助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增进全身健康,预防并发症,因此,早期进行系统的功能训练是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康复的主要措施.我科对1998年全年收治的40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进行了早期功能训练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功能训练方法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针对脑中风引起的偏瘫患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上的上肢康复机器人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上肢外骨骼装置,触觉装置,电机控制器和工作站组成。患者穿戴上肢外骨骼机构,安装在患者患侧,通过电机带动外骨骼运动从而使患者患侧运动。在外骨骼运动过程中,通过力反馈机构将患者受力或施力反馈到三维触觉操作器,进而反馈给对其辅助治疗的医生。  相似文献   

17.
辅助上肢运动康复机器人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上肢偏瘫患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辅助工具,研制了一种新型神经康复机器人。该机器人采用二连杆机构模拟人体上肢,其中机器人大臂、小臂分别由两台伺服电机驱动,可以实现平面内的复合运动。另外,该机器人系统针对患者病情的不同阶段,可以提供相应的训练模式。对临床30名患者为期1个月的辅助治疗结果显示:病人对这种新的治疗方法不反感,上肢的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未发现其他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对偏瘫患者的痉挛性肌强直症状进行定量评价,设计了一种基于自适应Chirplet(线性调频小波)分解的表面肌电信号处理方法。采集了15例偏瘫患者在上肢单关节神经康复机器人上做肘关节被动屈伸动作时肱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通过比较不同患者的最优Chirplet时频参数,量化评价患者肌强直症状。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得到的患者在出现肌强直症状时的肌纤维放电时间与患者相应的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上肢)分数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偏瘫患者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基于自适应Chirplet分解的偏瘫肌强直症状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偏瘫患者的痉挛性肌强直症状进行定量评价,设计了一种基于自适应Ch irp let(线性调频小波)分解的表面肌电信号处理方法。采集了15例偏瘫患者在上肢单关节神经康复机器人上做肘关节被动屈伸动作时肱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通过比较不同患者的最优Ch irp let时频参数,量化评价患者肌强直症状。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得到的患者在出现肌强直症状时的肌纤维放电时间与患者相应的简式Fug l-M eyer运动功能评价(上肢)分数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偏瘫患者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针对偏瘫患者在康复期缺乏合适训练器的问题,基于曲柄连杆机构上的点可实现椭圆轨迹的原理,设计了一款下肢康复机器人.此机器人可安装在普通椅子两边,带动偏瘫下肢做康复锻炼.首先进行了健康者坐在椅子上做类似于骑自行车的蹬腿运动实验,确定了蹬腿轨迹和腿部运动参数;运用Solidworks对此机器人进行三维建模,确定了合适的安装尺寸和安装位置;又运用ADAMS对其进行仿真,分析了使用它实现的轨迹形状、达到的轨迹幅度和下肢达到的锻炼角度情况.结果证明:这款机器人可以满足偏瘫患者进行下肢康复训练的要求,长期使用它进行锻炼可达到修复受损肌肉、增强肌肉活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