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布衣终其一生的孟浩然,在居家襄阳和徜徉山水之时,运用移情、拟人等手法,创作了大量的吟咏闲适生活的诗篇。孟浩然的咏闲诗,是他悠闲的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他在儒释道三教融合思想影响下,对恬淡、闲静、闲和的文化意境和美好心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盛唐诗人孟浩然终身不仕的原因前人多有探讨,本文试从孟浩然自身的身体状况、性格以及疏于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他终身不仕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孟浩然与陶渊明在志趣、追求上有很多的契合和相通之处,他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化传统,又有所创新。孟浩然虽然不能像陶渊明那样自觉自愿地归隐,亲自躬耕田野,与农民的情感融为一体,但他带着盛唐人体味人生、欣赏自然的人生态度去现照景物,既重形也重意,做到了情景交融,并暗合画法,露出画意,直接开启了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梳理有关孟浩然的史料、诗作,力图勾勒出孟浩然的形象轮廓,点明其品格的个性特征,并进而分析其个性品格形成的原因及对诗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孟浩然诗作剖析他生逢“开元盛世”而“隐居”的主要原因、目的和其内心矛盾,以说明他并不是什么“高人”、“雅士”。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山水诗浅议李卫中在群星闪耀的唐代山水诗天宇中,柳宗元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山水诗,将楚骚情调和大谢诗韵的章法和理趣相结合,使山水变得有了性灵Z打破了自吴越山水诗。张说、张九龄、王维、孟浩然以来山水诗一味恬静的格局,而是含蕴着许多梗概不平之气,代...  相似文献   

7.
王辉斌教授的《唐代诗人探赜》(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是其计划中的“唐代诗人研究四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三部曲”分别为:《孟浩然研究》、《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其间,他还出版了与“三部曲”关系密切的《唐代诗人婚姻研究》。这四部著作与《唐代诗人探赜》一道,共同构成了王辉斌先生唐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框架。《唐代诗人探赜》一书的体系性很强。从内容上来看,本书与前“三部曲”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前“三部曲”主要是对盛唐三位大诗人孟浩然、李白、杜甫的研究考索,而《唐代诗人探赜》则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对整个唐…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学史上,怀才不遇的文人比比皆是,但象孟浩然这样秀出班行的诗人,在世称得人最盛的开元盛世,却终生未仕,其自身原因何在?古今论者甚少,本文想就此问题略陈管见,言之不中肯綮处,望方家指正。 一、闲散淡漠的人生态度 孟浩然真可谓名符其实地生逢明主盛世。那是一个极为开放、昂扬、奋发的时代,在这时代精神的鼓舞感召下,唐代士子尤其振作,他们或热衷于科考,或交谒显贵,或奔赴边塞,或待隐山林,但目的多集中于仕进。他们多弱冠前后即走出家门,选择适合自己的途径,在仕进的道路上“摔打滚爬”。在这热闹竞进的气氛中,孟浩然却显得沉静得多。他“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或登山泛  相似文献   

9.
张九龄是开元贤相,又是盛唐前期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坛地位,不仅是他自己的诗歌创作本身,还由于他的文学交往。他执政期间曾荐引王维为右拾遗,并提拔卢象为左补阙。孟浩然曾被他辟为幕府,在荆州和他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是张九龄在开元十九年守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仕仍副知院士时的下属。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起复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务)兼修国史,次年正月守中书令,与侍中裴耀卿同在相位,他们之间互相交往十分密切。因此,王维、孟浩然、王昌龄、裴耀卿等人,都是张九龄的诗友,他们都和张九龄有诗歌创作上的往来,在他们的交往诗中,都充分说明了张九龄的盛唐诗坛  相似文献   

10.
孟浩然是盛唐诗坛上布衣终身的一位诗人。其人生经历相对平淡,但是孟浩然其人其诗却赢得了同时代与后世许多诗人学者的赞赏。王士源《孟浩然集序》称:"间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谈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此后,"清""淡"之类的字眼就经常出现在对孟浩然诗歌的评价之中。杜甫在《解闷》其六中称赞道:"复忆襄阳孟浩  相似文献   

11.
刘沛芳 《大自然》2011,(4):61-6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在七八岁时就读过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这首《春晓》,但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诗,读诗的感觉如同唱山歌一样,也不知晓诗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梳理有关孟浩然的史料、诗作,力图勾勒出孟浩然的形象轮廓,点明其品格的个性特征,并进而分析其个性品格形成的原因及对诗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梦碎孟浩然     
读了圣贤书,就做了"卖于帝王家"的梦。可是,当梦就要成真的时候,他又清高了、圣贤了,一句"不才明主弃"卖弄出去,梦碎了。孟浩然在这种矛盾中与他的"御用梦"擦肩而过。"御用",这个文人们追逐的永恒的梦,成了他们最致命的痛。  相似文献   

14.
张曲江是开元贤相,为政远见卓识,为人忠耿率直,敢于彰善瘅恶,风度上下远近闻名。其文章早为张说、王方庆、沈佺期、玄宗赏识,玄宗曾说:“九龄文章独步本朝,朕日夜师之,不得其一、二,真文场元帅也。”他在唐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为历代文学评论家所肯定。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和张曲江没有交往,但他写了一首诗歌,对他推崇钦佩,深表悼念。皎然也十分敬佩他,赞颂他的诗风及其诗坛地位。王维出士和张九龄援引有关,在诗中表示对他终身思旧恩。孟浩然是他的忘形之交,在他  相似文献   

15.
孟浩然毕生的审美追求是“求真”“求自然”。这种追求为盛唐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范式,它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将日常生活入诗,二是将兴寄入诗,三是独特的抒情手法和入俗致雅的语言风格。孟浩然的创作,扩大了唐诗的题材,有效的抵制了初唐时期的浮靡诗风,谢灵运结合在一起,完成了由陶,谢到王维过渡,将山水创作推向繁荣,孟浩然的创作确立了平淡诗风在盛唐诗坛的地位,开启盛唐诸大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正《黄鹤楼送别》一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之后,触景生情,吟成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故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相似文献   

17.
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隐逸诗人孟浩然,在继承和发扬前人诗歌创作风格基础上,在其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中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抑或风格意境方面都较前代有了斯的超越,开辟了唐代山水诗的清新之风,本文将从创作手法等方面阐述孟浩然山水隐逸诗创作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条鱼,我们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被黄山人称为“母亲河”的新安江中,对它特别依恋。在我祖辈生活的年代里,风光旖旎的新安江吸引了李白、徐霞客等无数文人墨客。曾记得,孟浩然对新安江的赞美诗句——“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曾记得,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探讨孟浩然诗歌“清”的特色和形成原因,通过对其诗歌“清”之蕴涵和意象、意境的分析,以马克思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理论观照,认为孟浩然诗歌“清”是其对隐逸生活长期向往之清高思想情感的表现,而此思想情感主要受其出身经历、家乡地理历史背景和儒、道、释之超脱世俗的思想以及仰慕陶渊明和魏晋风流等的影响形成.  相似文献   

20.
对王维、孟浩然、刘昚虚、韩翃、白居易、翁宏诗中6个用法比较特殊或难解的语词进行了新的探讨.并从诗的意境出发,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