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该报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共56篇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报道,将报道数量、报道手法和报道倾向作为研究指标,分析《纽约时报》对中国人权问题报道框架的特点,进一步探讨国家利益与国际传播客观性的关系,旨在为国家利益视角中的我国对外传播提供一点策略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前美国政府对华裔科学家李文和的调查还在继续,无论将来是否定罪,他的生活都已经被几篇不负责任的新闻报导永远改变了,而其中最令新闻从业者蒙羞的正是被视为权威的《纽约时报》。新创刊不久、专门报道美国媒体事务的《内容》(Brill'sContent)杂志11月号刊出 Robert Schmidt(罗伯特·施米特)的长篇报道,以《纽约时报报道中国间谍案:准备,开火,瞄准!》为题,详述《纽约时报》报道李文和案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3.
以13篇《纽约时报》(2010-2011)有关人民币汇率报道的新闻语篇作为语料,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分析了新闻语篇的对话性,认为大部分新闻语篇都有不同的、异质的声音,都有一定的对话性,然而代表西方立场的声音数量显然超过中方的声音,体现了西方主流媒体对新闻话语权的操控。  相似文献   

4.
从EBSCO数据库收集的2007年《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的中国报道,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对美国主流媒体的中国报道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使我们看到其报道特点及其发生的变化。深入分析其原因,对于探究媒体语言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气候变化深刻影响地球生态环境,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当地时间2018年12月15日深夜,《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如期达成,开启全球气候行动合作新局面。中国对《巴黎协定》及其实施细则的达成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至今,国际气候治理不断发展演变,走过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在中国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征程中,外交战线几代人为之不懈努力。本刊特采访了外交部负责气候变化谈判的历任代表,让我们跟随这些亲历者近距离地去观察和了解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闻一种特定的语篇类型,突发性新闻报道是一国媒体在新闻专业、媒体定位等诸多因素的集中体现.2010年中国玉树发生了地震,对比中关两国主流媒体<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中国玉树地震的两篇相关报道,发现<纽约时报>在对玉树地震破坏程度以及中国政府对灾区救援方面的描述,很多都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中国别无选择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全球气候变化已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深度触及了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这就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严酷现实。在2007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超过恐怖主义、阿以冲突、伊拉克问题而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签署,1994年生效)到《京都议定书》(1997年签署,2005年生效),再到后京都谈判艰难上路(2005年启动),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寻求解决良策。  相似文献   

8.
<正>2022年11月6日至2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办。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签订以来,全球气候治理已走过了30年的光景。在2015年之前,国际气候谈判的中心任务是达成全球统一的减排目标,2015年《巴黎协定》的通过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此后几年,  相似文献   

9.
新闻报道由于受特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隐含着媒体的特定立场和态度,对公众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本文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从语料库的高频词、索引行、搭配词表、词簇等四个方面功能入手,结合系统功能语法的词汇分类系统和情态系统这两个维度对中美两国的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对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新闻话语的差异以及背后的意识形态,并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研究发现中美媒体的报道在报道角度、转述语以及报道的词汇选取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纽约时报》更加注重疫情的灾难性和给中国带来的压力,为西方受众营造了一个负面的国家形象,《中国日报》侧重于报道对肺炎疫情的治理和信心.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日报》有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之报道语料的及物性分析表明,《中国日报》主要通过物质、关系、心理、言语过程等表现手段,从人类可持续发展和中国立场出发,建构和表达中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先锋者”“气候治理合作的推动者”和“国际气候秩序的引领者”的大国形象。这些报道,传播了中国气候治理理念,也对贬损中国的言论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回应,有助于引导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在气候变化上做出的贡献,使中国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知和善意理解,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赢得国际美誉。  相似文献   

11.
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政治等原因,西藏一直是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的涉藏报道体现并影响着人们在涉藏问题上的认同。文章基于对《人民日报》、《联合早报》和《纽约时报》三家媒体近五年来涉藏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勾勒出不同语境下的媒体对涉藏问题认同的现状,并从如何巩固和拓展中华民族及西方国家对涉藏问题认同的角度,提出当下涉藏报道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2.
外媒新闻语篇中隐藏着各种权利和意识形态意义。本文从文本、话语实践过程、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对《纽约时报》关于"中俄否决安理会对叙利亚制裁议案"的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对外媒新闻的批评意识,增强读者的语言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派生唯素的内容分析编码法(derived etic content analysis coding approach),对国内外4家知名网站关于钓鱼岛问题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媒体对钓鱼岛问题的报道有明显的倾向性。西方媒体比较关注"霸权政治"、"平衡发展"、"民族主义"、"中日邦交"和"领土争端",而中国媒体则强调"钓鱼岛主权"、"钓鱼岛问题的合理性"、"和平发展"和"国家主权",而对"民族主义"、"平衡发展"和"领土争端"等问题的讨论相对较少,对"霸权政治"则几乎没有任何反驳。  相似文献   

14.
社会对妇女的歧视态度几乎在任何语言中都有所反映,英语词语中也有所体现。以《纽约时报》为研究语料,运用标记理论对英语语言中女性标记性词语进行社会性透视分析,并透过一些词语的变化看到社会对妇女的态度变化,目的是使广大英语学者对英语词语有更深刻的社会性认识。  相似文献   

15.
互文性是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反映了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特定社会机构的话语秩序。文章以《纽约时报》2010年1至8月关于美对台军售这一热门话题的新闻报道作为语料,以英语新闻报道中的转述引语作为分析重点,从转述引语的消息来源、转述模式和转述动词三方面进行互文性分析,意在揭示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英语新闻报道,提高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人际元功能的讨论为理论框架,对所选社论语篇中指称美国现任总统的两种主要称谓形式如何构建人际意义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就指称总统的称谓形式而言,《纽约时报》社论具有选择"Mr."而非"President"的倾向性。这一方面是出于其履行媒体职能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交际参与者之间就阅读位置进行对话协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以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两份具有代表性的报纸--《人民日报》和《悉尼晨锋报》(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作为研究对象,对上述两家报纸在2003年6-9月期间刊登的环境报道进行比较分析,既概括了它们彼此不同的特征,亦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环境问题已成为新世纪两国媒体报道的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