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们都知道,不同于南极地区有大陆,地球的北极地区主要是散布着浮冰的海洋——北冰洋。最近,科学家证实了在远古时期曾经存在北极大陆。他们分析了北极地区的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新地岛、北地群岛和新西伯利亚群岛的岩石样本,发现北极大陆不仅存在过,而且与别的大陆"合并"过两次。岩石圈首次合并是在数十亿年前。北极大陆当时是罗迪尼亚超大陆的一部分,后来在约7.5亿年前彻底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福建及毗邻大陆地壳,中、新生代时期活动大陆边缘,几个阶段的演化特点。印支 阶段,断块强烈,地壳分异明显,各种类型的盆地发育;燕山阶段,地壳的急剧隆和裂陷,大规 模的断裂、火山、岩浆活动,构成东南沿海的复杂构造带,喜山阶段,陆缘的弧后扩张和岛弧的 造山作用。整个过程受着古太平洋板块对亚州板块多阶段的俯冲控制。  相似文献   

3.
正祖籍在德国,成名于美国,最终魂归中国。阿马多伊斯·威廉·葛利普(Amadeus William Grabau)跨越浩淼的太平洋,从美洲大陆来到了亚欧大陆的最东端,成为当时少见的选择中国作为职业重心的西方科学家。他一生著述约300种,涉及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大地构造学、古生态学、古地理学、沉积矿产学等诸多领域,被视为地质学百科全书式的专家,甚而获誉现代沉积学与地层学之父,以及中国地质学与古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峡地区远古时期渔业的考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江三峡地区鱼类资源丰富,共有各类鱼种多达100余种以上。在三峡地区远古时期的一些人类居住遗址中普遍都发现有大量的鱼类骨骼,不少的遗址中甚至堆积有成层的鱼骨层,鱼骨骼最长的可达1.7米以上。在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还发现有专门用大鱼为墓主人随葬的现象。经比较发现,三峡长江沿岸地区古居民的肉食生活主要是鱼类,其次是哺乳动物类,而清江流域沿岸古居民的肉食生活多是哺乳动物(兽类)动物,鱼类动物次之。这些丰富的鱼类资源为远古时期居民们的肉食生活提供了方便,从而弥补了三峡地区农业生产经济落后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牛粪成灾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西南和印度洋之间。根据“大陆漂移”的学说,它本来是与其它古大陆相连的,只是在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才与其它大陆分开。当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历程正处于哺乳动物的早期阶段,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那里仅生存着一些象鸭  相似文献   

6.
《奇闻怪事》2013,(6):40-41
古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印度次大陆就已经有了远古先民,其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早为世人熟知。印度的两部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世人誉为诗体的古印度百科全书和世界文化宝库中两颗璀璨明珠。《摩诃婆罗多》这部史诗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古印度婆罗多族的两个分支——俱卢族与般度族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规模浩大,许多国王和神灵分  相似文献   

7.
华南大陆基底由两大块体联合组成:即古扬子块和武夷块。古扬子块基底岩石主要为太古宙灰色片麻岩,古、中元古代科马提绿岩,新元古代蛇绿岩绿岩组成。而武夷块由角闪岩、变粒岩、浅粒岩等组成。地壳生长由西北向东南,由老到新具有由原始未分异地幔向超镁铁质→偏硅铝质→碱质前进演化。在华南大陆形成过程中,主要构造事件为两次碰撞、三次裂解的主体构造格局。大陆生长和构造动力机制均受地幔柱迁移所控制。燕山期以后,华南形成的构造格局为:扬子—特提斯构造域及太平洋构造域。  相似文献   

8.
壮泰族群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泰族群的传统文化有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的形成,因缘于壮泰同源。两个民族的先民原来共同生活在今广西等地,一直到东汉时期。他们分离的时间,主要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开以后,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民族。这种情况,与远古时期生活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的三大民族集团的发展正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以"炎黄"为代表的"三皇五帝"古史体系是先秦和秦汉时期古人编制的中国远古历史,然而其真实性、与中国远古史的吻合程度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从1920年代的"疑古"到当代的"走出疑古"以及正在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其核心和实质都涉及对"三皇五帝"的理解与认识问题,其间充满了考究、辩驳与论争。时至今日,它们仍然是中国史学界、考古界和中国文化界以及国人乃至华人世界所普遍关心和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加深入地开展对"三皇五帝"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力助中国远古历史的重建和认识,本  相似文献   

10.
陆在动,极在移,大地构造格架、方位也随时间而变化;在对不同时期的构造线依有关大洋启开时期地轴重新定位后,太平洋两翼不对称机制可解释古板块内某些地槽的横向偏对称迁移规律和区域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台湾大陆初级淡水鱼类区系的比较分析,将台湾与大陆间的淡水鱼类区系和组成归纳为3种生物地理分布格局:(1)台湾与大陆东南沿海诸水系的淡水鱼类有很高相似性;(2)台湾与东喜马拉雅具有一些相同的淡水鱼类分布;(3)包括台湾岛在内的太平洋西部岛链的淡水鱼类区系之间的相似度很低,这些岛屿与各自相邻大陆的淡水鱼类更相似.从历史生物地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与台湾和大陆古地理、地质的变迁有关.简约分析(PAE)结果认为,以上格局可以用隔离分化的假说加以解释.进一步的研究将使用分子生物地理学方法和手段对海峡两岸淡水鱼类进行研究,探讨海峡两岸生物地理格局的形成过程与古地理,特别是第四纪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科技潮》1998,(2)
有一片山林,坐落在中国大陆的腹地。那里崇山绵延,峻岭逶迤,垭险谷深,云蒸霞蔚,更有珍禽隐现,异兽出没,真个是深邃幽远,秘蕴玄机。请看它的四邻:江汉平原在它东面,四川省在它西面,长江在其南,黄河在其北。大巴山余脉蜿蜒全境,群山绵绵,万壑淙淙。3253平方公里山川,滋荣了莽莽林海,养育着7.8万林区儿女。这块地方就叫神农架。神农架是海洋之子远古时期,大约在10亿年前的远古代,神农架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几亿年的海底泥沙沉积以及地下岩浆的上升喷发,后来凝固成神农架最古老的石头。大约7亿年前,这里上升为陆地和高山。这时气候寒冷,冰天雪地,冰川运来大大小小的石块。后来气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动力学--多力源多时期分段作用模式.早-中侏罗世,扬子与华北地块碰撞后的持续会聚力、古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力(安第斯型)联合作用于郯庐断裂带,产生了左旋压扭活动.晚侏罗世,西太平洋型的古太平洋板块挤压力作用机制率先作用于中国大陆边缘的北部地区,并一直持续到古近纪.其在郯庐断裂带中、北段诱发出上地幔上涌力,使其产生了右旋拉张活动;郯庐断裂带南段直至晚白垩世才受到这种机制作用.晚新生代以来,西太平洋俯冲带后退,上地幔上涌力作用已退到边缘海地区,郯庐断裂带全段受到边缘海地区上地幔上涌力诱发的次级挤压作用力,形成了右旋挤压活动.  相似文献   

14.
日本列岛,周围环以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等边缘海和太平洋,与海洋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了解日本近海海底地形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现将日本近海的海底地形论述如下。一、日本近海的大陆架日本近海的大陆架一般都是很窄狭的,世界大陆架的平均宽度约27公里,日本与世界平均值相比有一半以下小于27公里。在九州以西的大陆架是亚洲大陆向海中的自然延伸部分。在东北日本面向日本海侧的河口部分,有宽约40公里的大陆架。于太平洋侧大陆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我们访问了摩洛哥,参观了著名的直布罗陀海峡和海峡边上的丹吉尔城。直布罗陀海峡位于欧,非两个大陆中间,长52公里,最宽处30公里,最窄处只有14公里,平均水深350公尺。传说远古时,欧、非两块大陆是连在一起的,这个海峡是大力神海格立斯盛怒之下一手劈成的。在丹吉尔城至今还有海格立斯岩洞,吸引着无数  相似文献   

16.
大陆桥是指以横贯大陆的铁路为桥梁,以铁路西端为桥头堡的综合性交通运输通道。目前世界上有3条大陆桥,即北美大陆侨、西伯利亚大陆桥与新亚欧大陆桥。新亚欧大陆桥是90年代初我国北疆铁路与原苏联土西铁路接轨后形成的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陆桥,它东起太平洋西海岸的中国日照港和连云港为代  相似文献   

17.
哀牢山和右江西部是华南板块古大陆边缘海西—印支期火山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文章通过对该区火山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综合分析,认为火山岩产于洋盆裂谷系、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系、不成熟岛弧和弧后盆地裂谷系四种不同的板块构造环境中。有意义的是古特提斯洋板块相对华南板块于海西期扩张和印支期俯冲,哀牢山和右江西部的火山岩和板块构造环境出现相对应的同步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沿线发育的板块构造岩石学证据:蛇绿岩,混杂体和蓝片岩,及两侧区域内鉴别出来的两类晚中生代古大陆边缘类型的演化特征;北部为冈底斯中间板块或欧亚板块南缘的发育沟—弧—盆体系构造沉积环境的太平洋型活动陆缘,南侧是印度板块北缘的具有大陆棚—大陆坡—大陆基完整结构的大西洋型稳定陆缘,提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板块构造演化的两阶段模式:晚白垩世到始新世为洋—陆俯冲阶段,始新世晚期到中新世是两大板块的陆—陆碰撞阶段。  相似文献   

19.
泛华夏大陆群东南缘多岛弧盆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多岛弧盆体系理论研究思路出发,认为中国华南地区在晚元古代至加里东期,应是由泛华夏大陆群东南缘的多岛弧盆体系组成部分。泛华夏大陆群东南缘多岛弧盆系统从东南向西北由渐闽一云开岛弧、闽粤弧后盆地、武夷山岛弧、湘桂弧后盆地、江南岛弧、雪峰山前陆隆起第几部分组成。它是在古太平洋板块与泛华夏大陆群碰撞与缝合过程中,通过弧-弧、弧-陆、陆-陆碰撞,向前陆盆地演变的持续过程中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蛇绿岩研究新进展及其定义和分类的再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蛇绿岩保存于大陆造山带中,在地质历史上产于洋--陆过渡区多种构造背景(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弧前、弧后、弧内、弧问、板块三联点、转换断层、大陆裂谷或它们的复合背景等)的洋盆扩张脊.蛇绿岩以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岩为主,是一套彼此具有成因演化亲缘关系的、古洋壳 大洋地幔岩石的有机组合.我们把蛇绿岩概括为产于洋盆扩张脊的洋壳 大洋地幔岩石组合.蛇绿岩按构造背景有红海萌芽型洋壳和大洋中脊型洋壳两个端元,可三分为近陆的活动大陆边缘型--科迪勒拉型、东地中海型(新特提型)过渡型、西地中海型--大洋中脊古特提斯型.科迪勒拉型和东地中海型均属俯冲带(SSZ)上叠型,更近陆靠俯冲带;环太平洋型和被动大陆边缘型属特提斯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