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化认知角度比较了英汉喻体取向的异同,并着重就环境化、习俗化、心理化、宗教化、艺术化五个方面探讨取向差异的原因,对从化背景角度更好地了解英汉语言的发展和应用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无疑是一个热点问题。但为何真正实施与推广却不尽人意?通过探讨化视角下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及特征,并从化比较的角度去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其中主要论述社会化制度、思雏方式和师生关系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理想人格是时代精神的凝聚,是民族精神的表现。现代理想人格的塑造应从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科学民主法制观念、心理品质、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要打破传统化的观念框架,以现代社会化体系和价值观设计、塑造符合现代中国化精神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4.
屈原的创作心态是一个复杂问题.根据英国心理学家莱恩的理论,人的精神可以分为身体化的自我和非身体化的自我,是分裂的自我表现.屈原人格追求也明显地呈现出分裂的自我,这种自我的分裂是屈原的人格实质,也是他创作的心理动力和情感基础.他的思想情感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我们要结合屈原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才能正确理解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5.
翻译界关于学翻译标准的讨论从未停止过。但是,没有哪一种学翻译标准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学翻译标准具有相对性。译在翻译中的主体性问题近些年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本拟从化的角度分析学翻译标准的相对性与译的主体性,认为学翻译标准的相对性是由化语境决定的,译的主体性也受到化语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人除了意识自我这个主人格之外,还有不同的次级人格与主人格并存着,它们各自有一定的自主性。荣格用自性化来说明心灵的发展。他对心灵发展的定义是,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个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合的人。人生命的前半段,主要是形成人格和发展自我的阶段:在生命的后半段,主要的任务是自性化。而自性化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和谐的人”。  相似文献   

7.
本从家庭社会学的角度,对拉萨市藏汉家庭行为进行了比较,从化传统、民族性格、经济利益等角度分析了藏汉家庭行为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陶渊明涉及友情的作品,从对待朋友的角度展示陶渊明的人格精神和情感世界:交友贵在志趣相投,与农友乡亲亲如兄弟,用真情思念着朋友。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是一个生命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生命化占主导地位,学生是这个生命化教育过程的教育主体。语文教学的生命化目标。指向学生学习生活的生命化。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建立语文教育的生命化人格,以这种人格力量和教育生命的张力不断驱动我们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典型人物。她在贾府中虽然过着千金小姐般的物质生活.但精神上却无比痛苦.因此造成她人格发展的不和谐性。正是自然人格的突出发展和社会人格的萎缩.造成她性格的叛逆性。成熟而又非社会化,是她人格的基本特征。她的性格与俄罗斯学中的“多余人”的某些方面相通,但在本质上卫不同于“多余人”形象,而是植根于中国化.反映了中国化尚处在封建化的范畴,还没有成独立于封建化之外的化体系和独立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化归思想是中学数学中常用的解题思想。从化归思想的定义可以看出,在化归思想过程中,包括三个基本的要素:化归对象、化归目标和化归方法。化归对象就是我们在原问题中需要转化的成分;化归目标就是我们在化归过程中希望能够达到的目标;而化归方法就是我们进行化归的措施、手段和技巧。  相似文献   

12.
在当下全球性的知识分子反思语境里来认识屈原,无疑是推动和深化屈原研究的一个新的视阈。本文从以道抗势、德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反抗绝望等角度,对屈原的知识分子品格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释,揭示了屈原精神人格的现代意义,旨在达到更准确地评价屈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赵思运在《何其芳人格解码》中以其诗人和学者的双重身份考察了同是诗人与学者的何其芳,从发生学的角度破译了何其芳精神人格演变的内在路径,在诗意人格与学术人格相完善的内在视野中探究了何其芳独特的人格演变。  相似文献   

14.
许亦善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1):43-44,46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诗人普遍出现精神失落甚至决绝选择的现象。这一现象,使人感觉到诗歌赖以生存的现实的土壤几近丧失,而一个属于诗歌的末日即将来临。本文瞄准从诗人整体的内在精神气质表现出来的人格与本能、人格与社会、人格与价值之间的冲突与选择,展开对当代诗人精神失落及终极选择现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但丁和屈原都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结,其勇敢的叛逆精神和高傲不屈的人格有着惊人的相似,又都为后人留下伟大的作品。所有这些从美学角度启迪人们思考:孕育着改革风暴的动荡时代,矛盾、复杂又开放的思想和深深的忧患意识,以爱国主义为其精神内涵且人格高洁不屈,具有开拓性的艺术独创等构成了一个伟大作家得以产生的“天时、地利、人和”。  相似文献   

16.
文化精神是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一种文化的精神特质。从文化人类学的定义出发,可以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多重解读: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文化精神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也是文化传统,即一种文化的精神特质,或一种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从民族共同体的角度来说,文化精神体现为民族精神,进一步具体为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7.
本从化差异的角度对词汇的内涵意义进行详细的讨论,并就它们的现象、成因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中引用大量例证对所讨论的内容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8.
巴金文化人格内涵的再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金的魅力在于其人格的伟大,重新审视他的必要性在于他现代文化人格内涵的丰富和深刻,他人格的伟大成就了他创作的辉煌。巴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人类终极关怀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基本质素。巴金的个性气质,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观念的濡染,成就了巴金人格精神的崇高与伟大。  相似文献   

19.
薛宝权与林黛玉一起,给中国传统的化,特州是妇女观和价值观.作出了一个形象性的批判和总结。薛宝杈代表了传统化中女性美德的极至.但她生活在中国整个化大厦即将坍塌的时代.因此.她的悲剧就代表了一种化的悲剧。一种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应该说,作否定的并不是薛宝钗的人格和她的自觉意识,而是否定她的人格和才华中所包含的具体的时代内容。《红楼梦》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并未预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20.
《尘埃落定》描述了多重化的传递与融汇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叙述超越了单一的化体系,将多重背景上的化观念进行整和,形成了一种多元的、充满现代精神的化视野。“我”成为多重化融汇的人格化、具象化体现。外来化对社会的冲击表现为传统社会内部的多重脱序。脱序到寻找平衡的过程就是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