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6 毫秒
1.
金鲈的生物学及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塘养金鲈3足龄可达性成熟。注射HCG或HCG 脑垂体均可诱导金鲈产卵。水温23~25℃,注射剂量为雄鱼300IU HCG 1粒脑垂体/kg,雌鱼剂量加倍或单独注射800IU HCG/kg,效应时间为28~30h,受精率为15%,孵化率为60%。从受精卵开始发育到仔鱼出膜孵出需时27h。  相似文献   

2.
赤眼鳟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3年12月至2006年5月,在浙江湖州进行了赤眼鳟池塘培育和规模化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以粗蛋白含量大于22%的配合饲料和紫萍为饵料,经6个月池塘培育,大部分1龄个体的性腺已基本成熟,2龄个体性腺成熟率达100%;池塘培育的1龄赤眼鳟的绝对怀卵量为(7.07±0.43)×104粒,相对怀卵量457.0,成熟系数23.0%。2龄赤眼鳟的绝对怀卵量为(12.18±0.89)×104粒,相对怀卵量233.5,成熟系数13.3%;拉网等应急剌激对亲鱼产卵有明显影响,每口培育塘繁殖次数不宜超过2次;赤眼鳟人工繁殖宜1次注射、自然产卵,雌鱼适宜剂量为1 000 IU HCG 10μg LRH-A/kg,雄鱼减半,雌雄亲鱼比应控制在7/4以内;浙北地区的人工催产时间在5月底至6月初、水温稳定在22℃以上时为宜。经池塘培育的2龄亲鱼的催产率95.9%、受精率75.3%~88.4%、孵化率86.6%~94.1%。  相似文献   

3.
采取短期的强化培育和提高池水盐度等措施,使大部分在少盐水池塘中养成的亲鱼,性腺发育达到催产要水。以鲤鱼脑垂体、梭鱼脑垂体、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四种催产剂,混合或单一使用,对27尾雌鱼进行催产。12尾鱼产了卵,共计得卵1008万粒。采用湿法人工授精,获受精卵721万粒。以孚化缸流水孚化,孚出鱼苗588.6万尾。下池鱼苗11.39万尾,经45天培养,育成5—7厘米长鱼种4.1万尾。  相似文献   

4.
翘嘴红鲌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研究了翘嘴红鲌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受精卵孵化的技术。结果表明:天然水域捕捞的翘嘴红鲌鱼种在池塘条件下,通过人工培育能够达到性成熟,其成熟系数为14.46,相对繁殖力为30.28。亲鱼采用一次性注射组合催产剂,自然产卵的方式,受精卵在孵化环道中完成胚胎发育孵化出苗,LRH-A2 1.2μg DOM 5 mg和LRH-A2 1.2μg HCG 1 000 IU PG 0.8 mg催产剂组合具有较高的催产率和受精率。  相似文献   

5.
翘嘴红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于2002~2003年,在浙江湖州,对翘嘴红鲌亲鱼的选择、运输、培育及苗种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亲鱼培育要以鱼或虾为饲料,繁殖年龄应3足龄以上,规格以0.75~2.5 kg/尾为好.浙北地区的繁殖时间为6月上中旬,繁殖水温20℃以上,雌雄亲鱼的比例控制在1:1~2:1之间,适宜催产剂为HCG LRH-A.采用一次注射,在环道内自然产卵、孵化的方式为宜.繁殖用水要严防浮游动物的进入,出苗时应带水操作.  相似文献   

6.
大黄鱼的人工繁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人工培育成熟的大黄鱼亲鱼于1989—1990年进行人工繁殖研究首次获得成功。实验结果表明,在越冬期(12月)将亲鱼移入室内强化培育,同时注射低剂量LRH-A促进性腺发育,大部分亲鱼在4月中旬至6月初产卵受精。常用催产剂为LRH-A;新型催产剂DOM+SGnRH显得特异效果,催产率在90%以上,大黄鱼的雌雄鱼在发情时会发出“咕—咕—咕”的求偶声,集群追逐。一次催产分批产卵,持续2—3天产完。产卵时间均在晚上9时至凌晨3时之间,天明即停止.在水温20—22℃,海水盐度18.9‰—29.5‰条件下,受精卵经35小时孵出仔鱼。但较低的盐度(20.2‰以下)将影响受精卵的浮性。  相似文献   

7.
秦岭地区泥鳅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泥鳅是珍禽朱的主要食物之一 ,开展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意义重大 .泥鳅一冬龄性成熟 ,耐低氧 ,最适生长水温 2 4℃~ 2 7℃ ,繁殖水温不得低于 18℃ ,参加繁殖试验的亲鱼要求体重雌性 2 0 g左右 ,雄性不得低于 12g ,雄性泥鳅一般体小 ,胸鳍末端较尖 .雌性泥鳅体大 ,胸鳍末端展开呈扇形 ,性腺发育至Ⅳ—Ⅴ期 ,可注射适量LRHA - 2 和HCG ,雌雄性等量 ,♀∶♂ =1∶2 (3 ) .水族箱内催产受精 ,水泥池中孵化网内孵化 ,效果较好 .  相似文献   

8.
2001年6月~2003年5月在浙江海洋学院杭州苗种基地,进行了花(鱼骨)的池塘人工培育亲鱼试验,结果表明花(鱼骨)当年能够长到20~100g,第二年能长到150~250 g的商品鱼,二足龄后,性腺成熟,雌鱼性腺发育达第Ⅳ期,雄鱼性腺发育达第V期,怀卵量一般为3~10万粒/尾,可作为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9.
花(鱼骨)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1年6月~2003年5月在浙江海洋学院杭州苗种基地,进行了花(鱼骨)的池塘人工培育亲鱼试验,结果表明:花(鱼骨)当年能够长到20~100g,第二年能长到150~250 g的商品鱼,二足龄后,性腺成熟,雌鱼性腺发育达第Ⅳ期,雄鱼性腺发育达第V期,怀卵量一般为3~10万粒/尾,可作为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10.
2012-2013年在浙江宁波市象山港湾苗种有限公司育苗场,以野捕岱衢洋大黄鱼驯养繁育的后代性成熟鱼2 260尾为亲本,通过注射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3)催产,共获得受精卵1.58×108粒,在水温23~24℃、盐度22~24、pH 8.0~8.3、光照1 000~1 500 lx条件下,共孵化出仔鱼苗1.13×108尾。鱼苗培育以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及桡足类为系列饵料,在水温22~24℃、盐度22~24、pH 7.9~8.3、光照1 000~3 000 lx条件下,经过42~47 d得到全长2.5~3.0 cm鱼苗3.21×107尾,成活率为28.4%。育苗过程中应注意亲鱼的培育、饵料系列的转换与搭配、水质的管理以及密度的控制等技术关键。本试验结果为今后岱衢洋大黄鱼大规模人工育苗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睾酮(T)、促黄体素(LH)、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对10只热应激公兔进行了恢复生殖机能试验,结果在短期内恢复了热应激公兔的生殖机能,且效果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紫海胆人工育苗效率,于2019年5月—2020年8月,以天然紫海胆为亲本,对亲本促熟和幼体培育技术进行了改进。在亲本暂养期间足量投喂海带和牡蛎,两周后进行催产,亲本排放率达到90%,且配子受精率达到95%,孵化率达到85%。在幼体培育过程中采用超滤海水和不换水育苗,并结合少量多次的投饵方法,使八腕幼体存活率达到74.95%,最终获得了3~8 mm的稚海胆30万余个,提高了紫海胆人工育苗效率。  相似文献   

13.
通过报道浙江衢州中国石龙子成体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输出,测定了雌雄两性个体的体长、体重、头长和头宽、附肢长和腹长,除腹长无显著两性差异外,其他形态特征均表现为雄性个体大于雌性个体。衢州种群雌体年产单窝卵,平均窝卵数,窝卵重和平均卵重分别为16.8,8.767g和0.589g.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一种新的制备和纯化HCG的方法.人工流产物经45%乙醇抽提、调pH5.2~5.4后40~60%乙醇分级、植物血球凝集素-Sepharose4B柱层析纯化后,低温酒精沉淀干燥,可得到比效价3777.8IU/mg的hCG精品.  相似文献   

15.
中华鲟的移地养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Gray)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东海和黄海的大陆架水域及长江干流,偶尔进入通江湖泊和支流,福建省闽江也有分布.中华鲟是江海洄游性鱼类,每年6~8月到达长江口进行溯河洄游,9~10月陆续到达湖北江段,并在江中滞留过冬,翌年10~11月到宜昌江段产卵繁殖,产后立即降河返回海洋育肥[1].受精卵约7d后孵出,仔鲟顺流而下,次年5月到达长江口,9~10月后陆续进入海洋生长,性成熟后再溯河产卵[2].由于长江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切断了中华鲟产卵洄游的通道,长…  相似文献   

16.
七彩神仙鱼胚胎及仔鱼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a)胚胎及仔鱼发育进行了研究,详细描述了发育各期的形态特征和所需时间.结果显示,七彩神仙鱼受精卵为红褐色粘性卵,在(29.0±0.5)℃时,孵化所需时间为52.5h.初孵仔鱼体长(3.52±0.19)mm,体高(1.27±0.07)mm,身体透明,头部粘附在产卵基上,尾部随着水流颤动.仔鱼出膜5d后亲鱼开始"奶子",到第13d基本发育完善.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采用人工代乳品对成都动物园繁殖的一只毛冠鹿进行全人工育幼获得成功的资料,根据幼毛冠鹿的体重,确定每日代乳品的饲喂量及饲喂次数,初期每日饲喂次数多,每次的饲喂量较少,后期每日饲喂次数减少,而每次饲喂量较多.每天对其体重进行监测,每5d进行一次体尺测定,从育幼开始到能够独立生活,历时72天,毛冠鹿体重从1385g增加到5150g,体重净增加3765g,平均每天增重52g,体长较出生时增加了40.6%,胸围较出生时增加了50.0%,尾长较出生时增加了14.28%。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石龙子头、体大小的性二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研究中国石龙子(Eumeceschinensis)头、体大小的性二态。成雄体长和体重略大于成雌,但在统计上无明显差异。雌雄亚成体相对头长,相对头宽和相对头高无显著差异。成雄相对头长、相对头宽和相对头高显著大于成雌和亚成体。亚成体相对头长、相对头宽和相对头高与成雌无显著差异。雄性性成熟后头部的生长显著大子雌性。  相似文献   

19.
以人促性腺激素-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衍生物(GnRH-PE39KDEL)为研究对象,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好性优化,通过基因合成的方法获得重组蛋白核酸序列,连接至pET-24b载体中,并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 (DE3)及BL21 ( DE3) plyS中进行诱导表达。结果显示,在含有2 mg/mL葡萄糖的LB培养基中37 ℃培养至OD-600约为0.6 h,加入0.2 mmol/L IPTG在30 ℃诱导2 h后,重组蛋白可以实现可溶性高表达。工程菌经超声波破碎、高速离心后,经镍柱纯化和脱盐后得到重组蛋白,蛋白纯度达到95 %以上,蛋白最终得率在2.6 mg/g菌体。重组蛋白经IC-50检测,可以较好地抑制肿瘤细胞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