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库尔勒市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足迹模型是Wackernagel.M等人提出的一种测算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的综合指标,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该方法采用以往完全不同的角度分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为区域发展评价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在介绍生态足迹概念、计算方法、计算模型以及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等理论基础上,以新疆库尔勒市为研究对象,对库尔勒市1996~2005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库尔勒市的生态足迹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生态赤字有增加的趋势,这表明当前库尔勒市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图9,表5,参7。  相似文献   

2.
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计算出关中地区1996~2005年各地市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分析了关中近10a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相对变化率空间分布,并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模型计算出10a间生态足迹重心及生态承载力重心坐标变化,得到两者动态演变轨迹,对其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关中各地市1996~200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均大于生态承载力,每年都出现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总体呈增长趋势。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各自空间变化区域差异较为显著。1996年以来生态足迹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1.31km,生态承载力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了4.95km。图6,表2,参16。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模型,计算了陕西省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2005年陕西省能值密度为5.02×10^14sej/hm^2,人均生态足迹为4.4810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881hm^2,人均生态赤字达到3.6929hm^2,这说明2005年陕西省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其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图1,表3,参10。  相似文献   

4.
太行山区小流域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山区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实地调查走访小流域农户获取了大量的有关小流域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数据,计算了小流域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2005年黄塔小流域人均净生态足迹需求为1.681hm^2,可以提供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938hm^2,人均生态足迹有赢余0.257hm^2,而小流域对外贸易调整前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210hm^2,人均赤字0.272hm^2,说明对外贸易对小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很大。把小流域与小流域附近的河北省怀来县及北京市、我国东部地区、全国、全球进行了比较。表7,参21。  相似文献   

5.
应用生态足迹方法和能值理论探讨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问题,提出了生态压力指数概念及计算方法,计算了山东省长岛县2003-2008年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分析表明,生态占用和生态承载力均呈上升趋势,生态赤字明显,生态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目前长岛县生态安全等级属于Ⅳ级,处于不安全状态,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矛盾日益突出。运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方法评价区域生态安全,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尺度性。提出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为长岛县生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中国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误差修正模型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应用生态足迹、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我国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计算了中国1961~2001年的生态足迹及能源足迹、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建筑足迹、水域足迹。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GDP与各种生态足迹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GDP分别与总生态足迹、耕地足迹、能源足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GDP与草地足迹、林地足迹、建筑足迹、水域足迹不存在协整关系,并建立了GDP与总生态足迹、耕地足迹、能源足迹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应用模型分析发现能源足迹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应用本文所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可以预测我国生态足迹、能源足迹、耕地足迹的变化趋势,以模型(4)为例,预测了2006-2010年我国生态足迹及人均足迹,二者均呈现增长趋势,人均生态赤字较严重。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压力指数的生态安全动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态足迹原理为基础,计算了上海市1985-2008年可更新资源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用生态压力指数及其指数等级划分标准对其进行了生态安全评价。结果显示,近24 a来上海市的自然生态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但是,生态压力指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上海市还须进一步采取措施减少人口对自然生态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国家宏观层面建立生态补偿的判定标准、量化模型和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各省份为例,研究中国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量化问题.结果表明:1)生态赤字大小的顺序为东部>中部>西部,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顺序恰好相反.2)东部地区该支付的生态补偿总量为439.50×108yuan/a,各省平均为73.25×108yuan/a;中部总量为482.98×108yuan/a,各省平均为40.25×108yuan/a,西部总量158.56×108yuan/a,各省平均为12.20×108yuan/a.建议国家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协调区域生态服务与生态占用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申雅琼  姜昱明 《系统仿真学报》2007,19(16):3796-3799
给出了一种基于人工势场法的虚拟人足迹规划方法。提出了一种足迹计算方法,通过计算势场力决定虚拟人的前进方向,计算得到虚拟人的足迹;设计了一种足迹分解方法,计算得到虚拟人大角度转弯时的足迹。运用该算法在固定及移动障碍物环境以及多人环境下进行仿真,模拟虚拟人前进方向随时发生变化的避障行走,计算虚拟人从初始点到目标点的足迹,也对大角度转弯情况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证明了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补偿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需强调生态和经济的协调。而目前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相当程度上表现为农业的外部性(生态保护带来的生态服务)得不到合理解决。从生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出发,认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保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对农业进行补偿的原理分析基础上,根据安塞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确定补偿系数为2.0%,计算得出该县2000年需要生态补偿量为1289.86万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农业生态补偿的途径和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图2,表1,参8。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压力指数的河南省生态安全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评判河南省的生态安全性,运用生态压力指数对河南省1990。2005年的生态安全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的生态压力指数从1990年的1.25增高到2005年的2.29,16a间生态压力持续增高,生态压力指数一直大于1,生态环境始终处于不安全状态。从空间变化上看,洛阳、焦作、新乡、濮阳4市的安全等级指数由1994年的4级(较不安全)变化到2004年5级(很不安全),三门峡、开封、平顶山、周口、南阳、驻马店和漯河市由5级(很不安全)变为6级(极不安全),鹤壁市和信阳市保持5级(很不安全)不变,商丘市则持续6级(极不安全),而郑州、安阳、许昌、济源则由原来的4级(较不安全)增加到6级(极不安全)。由此可知,河南省各地市的生态不安全程度正在逐渐增大,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必须调整现有的经济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单位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生产力。图4,表3,参14。  相似文献   

12.
贵州生态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贵州现有粮食生产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制度和政策创新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要素后,农业科技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对粮食单产的提高贡献最大。要通过加大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来保证粮食生产的安全。在对策建议中提出实施生态可持续发展应在思想上转变几个观念,并对实现贵州粮食安全的途径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人口总体素质是贵州粮食安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塔里木河流域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过度无序开发和低效利用,致使源流向干流输水量逐年减少,干流枯水季节水质不断恶化,下游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大片天然胡杨林死亡。土质沙化、盐渍化加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对策;以期为流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参12。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农业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研究领域已有所渗透和体现,已从不同侧面提到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协调性本质,但对协调性的量化表征研究有待加强,指标体系是量化表征人地需水关系协调度的良好工具。目前,农业用水估算方法、节水与高效用水等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与方法研究较多,但对农业水资源的内涵界定及其可持续利用量化表征、农业用水估算方法、生态需水、外调水、土壤水、"农转非"、农业水资源管理等问题关注不够,有待深入探讨和系统总结。图1,参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