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建筑结构动力分析有限元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正确处理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 ,改善以往固定边界模型将地震能量全部陷入结构计算模型的不合理状况 ,以框架结构为例提出了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及其透射边界。模型中采用四结点平面应力等参单元模拟上部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地基采用平面应变四结点等参单元离散 ,在地基有限元网格中设置底部透射边界和侧面捆绑边界以考虑结构—地基的动力相互作用。算例表明上述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有限元模型给出了合理的结构地震反应 ,可进一步应用于地震时结构几何与材料非线性响应直至结构破坏时的计算机仿真。  相似文献   

2.
从全空间频域动力基本解出发,考虑到层状介质中多种波成分的存在,提出了一种可以同时传递P波和SV波的动力无穷元,并与文中提出的一种具有面力衰减特性的动力无限边界元耦合,建立了层状介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无穷元(IFE)—无限边界元(IBE)—有限元(FE)—边界元(BE)耦合模型。该模型在分析层状介质—结构相互作用时,具有以下优点:回避了复杂的层状介质基本解,可以考虑波的斜入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了所提出的耦合模型对分析层状介质上结构的动力响应具有良好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模型试验为基础,结合通用有限元软件MARC,对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体系进行有限元计算建模的一些问题作了研究。主要包括柔性容器的模拟、网格的划分、对称性的利用、重力的考虑、土体本构模型的选用及模型的非线性模拟等。文章利用上述建模方法,对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型曲线和加速度时程曲线进行计算,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对照,吻合较好;通过计算分析,验证了简化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和计算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地基板—地基土相互作用体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真实的模拟了地基板与地基相互作用状态.在板边受集中荷载作用下,分析了地基土的材料非线性、地基板—地基土之间的状态非线性、地基板的长宽比以及厚度等因素,对地基板非线性响应的影响.最后,通过与实验数据的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地基板—地基土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响应状态.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巨型框架,采用动力有限元时程分析方法,通过土体自由场反应及运动相互作用计算,以及对地基刚性假定模型及土—桩—结构相互作用模型的变形特性的分析,得出结论:多遇地震下土体具有放大地震波的作用,而罕遇地震下却出现折减现象;考虑相互作用后,结构顶部相对位移减小,但在底部几层却有放大现象。  相似文献   

6.
地基固结作用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对建筑物沉降变形的影响不容忽视,为此,基于Biot固结理论,对于地基土采用Mohr—Coulomb理想弹塑性模型,对筏板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问题进行了非线性固结弹塑性有限元数值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地基中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及其相关的Mandel—Cryer效应与筏板基础的内力变形特性的时间效应具有密切的联系,地基固结作用对筏板-地基共同作用体系的内力变形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在结构-地基相互作用分析与工程设计中考虑地基固结效应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超大型冷却塔三维有限元模型,在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情况下,对结构进行动力特性分析,与刚性地基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用反应谱分析计算了单向地震的作用和效应,并采用双向地震与自重、风荷载、温度荷载工况进行了组合,得到了相应工况的内力和位移,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深覆盖层上高土石坝建立了基于自由场输入和基岩输入地震动时程的坝—地基相互作用的时域整体有限元动力方程.引用无质量地基方法,简化了工程应用,同时满足精度要求,并通过反复迭代试算的方法确定了较合理的地基截取范围.通过数值分析成果与“小结构”模型试验成果相互验证,表明建立的数学、力学模型是正确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结构地基相互作用的FE-BE-IBE耦合模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提出了一种新的频域耦合模型——有限元一边界元-无限边界元(FE-BE-IBE) 耦合模型,能充分考虑近场土的非均匀性与远场辐射条件,适合于研究复杂地基中地震波 的传播及结构与地基的动力相互作用。它采用无限边界元模拟自由地表,提高了求解的 效率。通过与前人工作的比较,验证了本模型的精确性与经济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了箱形深基础对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首先,建立2种模型,即刚性地基假定下的上部结构模型和考虑动力相互作用的上部结构-箱基-地基整体模型;然后进行静态分析,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最后输入El-Centro波、Kobe波和上海人工波作为激励,分别对模型进行时程分析,定量探讨2种模型的层间位移、顶层加速度以及基底剪力的区别。结果表明:箱形深基础的存在,使得高层建筑在不同地震激励下的薄弱层位置有所改变,大致会上升1~2层,且变形有所加剧;高层建筑在考虑箱形深基础时,其地震中顶点加速度的放大倍数有所增加;刚性地基假定下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整体上偏于保守,局部又不安全,考虑地基-箱形基础-上部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更符合实际情况。分析结果为实例工程的后续抗震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上部结构-基础-地基整个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引入无界观测泛函的无限时p-容许性概念,讨论了相关性质,当C0-半群{T(f)}t≥0指数稳定的,证明了无限时p-容许性与p-容许性是等价的.最后用具体的例子给出了一个无界观测泛函的无限时p-容许性。  相似文献   

12.
从线性规划模型解的存在性分析,线性规划模型存在“有解”和“无解”两种情况.“有解”指有最优解,即有可能存在唯一最优解也有可能存在无穷多最优解;“无解”即无可行解或存在无界解(无最优解).唯一最优解、无穷多最优解、无可行解和无界解的判定是线性规划模型求解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Clifford分析中无界域上正则函数向量的边值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到了在Clifford分析中函数向量在无界域上的Plemelj公式,利用Plemelj公式将边界条件转化成积分方程,对模进行估计,应用不动点定理得到了Clifford分析中无界域上正则函数向量的带共轭的边值问题解的存在唯一性.  相似文献   

14.
不规则地形波散射的混合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了一种波函数级数与有限元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研究在半空间或全空间中任意开挖地形或局部不均匀介质在入射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反应。用简便的有限元方法模拟包含不均匀介质的近场,均匀无限远场用一系列波函数级数来表示。对于半空间问题,在延伸至无限远表面上强令一些点满足应力自由条件。计算结果与所获得的解析值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层压板脱黏缺陷的红外无损检测问题,首先制备了一种人工脱黏缺陷试样,采用红外脉冲热波成像检测技术对脱黏缺陷进行检测,分析了层压板脱黏区和非脱黏区的表面热信号瞬态响应过程,以图像信噪比和标准化对比度作为评价指标,定量对比了热信号重构、复调制Zoom-FFT、改进的独立分量分析和主分量分析4种热图重构算法在脱黏缺陷识别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热信号重构增强的主分量分析算法,并验证了该算法在脱黏缺陷识别中的作用.研究表明:4种热图重构算法均可提高层压板脱黏缺陷定量识别能力,其中以热信号重构对提高缺陷区与非缺陷区对比度最为显著,主分量分析对热图噪声的抑制能力最强,基于热信号重构增强的主分量分析能够显著提高深度分别为0.5mm、1.0mm、1.5 mm的脱黏缺陷定量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材料力学方法推导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抗弯刚度公式,指出无粘结筋对构件抗弯刚度的贡献小于有粘结筋对构件抗弯刚度的贡献,对布筋形式、荷载形式等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基于无限基体假定的微孔洞增长模型。模型中认为微孔洞增长是周围基体释放的应变能与表面能及周围基体运动的动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结果。由此得到微孔洞的增长方程,并以OFHC铜与LYl2铝为例进行了计算,得到微孔洞增长的一些一般性规律,与文献[1]的计算结果定性吻合。  相似文献   

18.
无边界网络的复杂性及其它特性,包括没有全局可见度、信任关系模糊、无集中控制以及多管理域等,使得对无边界网络的生存性研究面临许多挑战.生态学对于自然界的建模分析法提供了认识复杂系统的基本方法,已经在计算机网络的某些领域得到应用.笔者分析了无边界网络的特点和生存性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讨论了将生态学理论应用于无边界网络生存性研究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无边界网络的复杂性及其它特性,包括没有全局可见度、信任关系模糊、无集中控制以及多管理域等,使得对无边界网络的生存性研究面临许多挑战.生态学对于自然界的建模分析法提供了认识复杂系统的基本方法,已经在计算机网络的某些领域得到应用.笔者分析了无边界网络的特点和生存性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讨论了将生态学理论应用于无边界网络生存性研究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无线网络的无缝安全漫游是开放网络环境所带来的新的研究领域 .由于目前基于VPN和MobileIP协议的解决方案的缺陷 ,实时应用领域迫切需要提供更安全并具有无缝的包传递方案 .在新的解决方案中 ,应保证如何使建立VPN隧道的开销最小和减小包传递的延迟 .为此 ,提出了一种新的体系结构来保证安全无缝地漫游 ,通过具体分析系统的工作过程 ,表明系统安全性的提高以及对包传递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