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飏  于雪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21,23(2):150-152,173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是用书写符号来记录语言、表达意思的.字形在词义研究上十分重要,能够帮助确定字的本义,正确理解字义的发展演变.但在确定一个字的本义时,不应只局限于字形,汉字字形表示的意义和本义不能随意画等号.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阐释字义上有时片面地局限于字形,对这种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举例分析并说明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形声字的概念。他认为形声字就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并选了江、河二字为例。这就是说,形声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标志着这个字的读音,通常称为“声符”,另一部分代表字义,通常称为“义符”。声符有的是纯属标音的符号,有的兼有表义的作用。查《说文》全书9353字,形声字就有8038个,约占86%。在所有的形声字中,多数为一形一声,也有二形一声、三形一声、四形一声、一形二声和二形二声的字,我们  相似文献   

3.
转注、假借是造字法,而且造出了新字形。转注是造字部件省略笔画的造字法,假借是借事造字而不是借字来用,是抽象意义字的造字法。六书是六种状态字的造字法,包括了所有情况下的汉字。形声字是表示同一事物不同种类的名称的字,这一类字是以表音来区别字义的,是汉字的特例。转注字是简化构字部件而造出的字。假借这种造字法,是既不能象形也不能会意还不能用形声来表义的抽象意义的字的造字法。  相似文献   

4.
在整个汉字发展的整个历史长河中,形声字可谓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甲骨文到楷书书写系统,它一直处于递升状态.由此,对于形声字的研究也就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梳理汉字字族源起与发展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从字族角度考察形声字声符表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通常一个字就记录一个词。甲骨文象形性极强,往往可以借助字形的分析而推知字的本义。本义是词义引申的出发点,掌握了本义,就可以提纲率领地掌握一个词的各种引申义。但甲骨文中大量的专用为专有名词的字,其字形意义与其所反映的名词意义没有任何联系,仅是以假借字来表示人名、地名等名称,因而无从由字形推知其词的本义。这样,我们对甲骨文名词本义的研究范围,只可能在250个左右普通名词中进行。一、甲骨文名词本义使用情况《说文解字》是通过字形分析来讲述字的本义的字书,是研究甲骨文重要的桥梁。我们…  相似文献   

6.
汉字是汉民族丰富文化积淀的承载物,通过对汉字字源的探究和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汉字字义的扩张和引申的脉络。从汉字构形思维方式出发,对“羲”字的形体进行分析,以形说义,从文化角度对“羲”字的本义、引申义进行解读,逐层剖析其承载的文化信息,从而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7.
"识记现代汉字字形"是高考题中考查的常考点.巧记字形有五种方法:形近字,区细别微、形声字,推形断义、同音字,识字记义、并列结构,由此及彼、引申寻根,故事找源.  相似文献   

8.
汉字“以形示义”的功能和汉民族“据形识义”的文化心理,使得人们总是试图对发展后的字形和字义做出新的诠释,以使其新的形义关系得到统一。然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小”部字的大部分形体与原始的构形已经不能吻合,其构形笔意义类大致有五类:其一,表示“细小”义;其二,“十”为“尚”字之构件,在整字构形中“尚”仅作声符的;其三,表示“光明”义的;其四,“小”用作声符的;其五,构形笔意不明的。通过考察分析与“小”部义类不相符的字族,进而探求其义类的成因,得出讹变和楷化以及部首的归并是造成“小”部义类分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词义引申是指词从本义派生出引申义的过程。这是一种有规律的词义运动。本文拟就古词义引申的规律问题作一初步分析。 一 一个词除了本义之外为什么还会有引申义,并且有的词还有众多的引申义?这是探讨词义引申规律时必须首先弄清的问题。 在古汉语中,字词大体相当,词义基本上就是字义。本义是指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个字的时候用以表达的意义,即字的造字意义。这种意义能在字的形体结构上体现出来。例如“追”,甲骨文作辱,沙为趾,%为自。罗振玉以为目即师字,“自行以追之”就是追的本义。  相似文献   

10.
汉字是表意文字。虽然形音义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但字形具有突出的作用。不论是最初数目较少的象形字,还是后来占汉字绝大多数的形声字,其形体都具有表意作用,特别是造字之初,其一笔一画都与字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字体的不断演变,绝大多数字的形体笔画已经看  相似文献   

11.
<正> 二形声化的改革趋向汉字发展应分为三个阶段:象形、指事和会意为初级阶段;假借为中级阶段;形声、转注为高级阶段。象形、指事和会意是初级阶段;它通过"依类象形"的原则创造了象形文字,即"字形表义"字。假借为中级阶段;它是从象形、指事和会意的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通过"同意代替"的原则使"字形表义"字变成了"字音表义"字。黄侃《论学杂著》:"文字根于语言,语言发乎声音。"这种借音表义实即语源义,其它语族的拼音文字正是从这借音表义的直音化的假借阶段走上拼音文字路线的;汉字却没有这样,它通过形声和转注开始向"字形表义"回归。形声、转注为高级阶段;它是从假借的中级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通过"形声相益"的原则使"字音表义"字变成了"标音衍形"字。其中,转注是给"转声托事"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12.
汉字“以形示义”的功能和汉民族“据形识义”的文化心理,使得人们总是试图对发展后的字形和字义做出新的诠释,以其使新的形义关系得到统一。然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一”部字的大部分形体与原始的构已经不能吻合,其构形笔意主要表现为实物之象、自然景貌、行为动作、人体部位、抽象符号等。其构型笔意相当多变,很难按照一个统一的义群去归类,作为一个部首,它仅仅起着检字之作用,在现行汉字体系中,它已失去了“以形示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古籍中表“率领”义的“以”字以往均释为介词。本文从甲骨文“以”字字形所示本义及用法、词义引申、语法分布、与矾词异文、训诂学家以动词相释以及“以”字同动词同义连文诸方面 ,论证了其动词性炙 ,否定了以往的介词说  相似文献   

14.
形声字论     
形声字一开始是在表意字基础上添加明确字义、明确字音、明确材质的提示符号和具有类化的性质的明确器物形状的提示符号以及添加与字所表达的概念相关的提示符号形成的。添加提示符号最终导致形声字大量出现,这可能与人们在添加提示符号时所认识到的概念可以类化有关。经过多次添加提示符号,人们终于悟出一个道理:表达一个概念,我们在心理上既想知其音,又想知其义,只要音、义兼备就行了。于是,形、声相拼的形声字就大量出现。形声字产生的途径有三个,把字的某一个部分改造成为表示字音的部件,使整个字具备表音的成分,这样的字既不是会意字,也不是形声字,是六书中包含不进的字。汉字之所以能够与汉语长期相伴,是形声字出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字形、字义本是文字学、词汇学的研究对象。近年来,许多美学研究者希望从“美”字的起源探讨审美意识的起源、发展的情况,把一个单纯的字源问题引入了美学领域。古今对“美”字的字形起源和字的本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羊大为美”说。此说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代表,其核心在于认为“美”字的本义是味美,美即甘。这种观点在美学界得到了朱光潜先生的赞同。  相似文献   

16.
右文说简论     
“右文”就是形声字的声符.形声字一般形符在左,主义;声符在右,主声.所谓“右文说”,就是在形声字声符中求义的学说.右文说的方法主要在于对汉字有了新的认识;汉字的形声字不仅形旁表示意义,它的声旁也表示意义.许慎编《说文》,创五百四十部,据形系联,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但句、(?)、(臣又)三个部首却没有依形收字,而是依声收字.如拘、笱、(钅句)三字,按全书的体例,应该分别归入手部、竹部和金部,但许慎却把它们归入句部.因为这三个字都有(钅句)曲的意思,都从句得声.右文说就是从这里得到启示的.晋朝有人用这种方法分析汉字.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人部》引晋杨泉《物理论》说:“在金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意思是说,“(臣又)”这个声符有质地好的意思,所以坚、紧、贤、三个字都从它得声.这个说法开了右文说的先河.右文说的真正形成是在宋代.宋初,王安石著《字说》,后失传,只在宋人笔记小说中引用了一些.如“讼,言之于公”;“伶,非能自乐也,非能与众乐乐也;为人所令而已”.陆佃的《埤雅》也采用了王安石的一些说法.如卷四:“鼠善害苗,而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字从苗.”卷十一:“蝼蚁有君臣之义,故其字从义.”王陆二人之右文说,大都是些穿凿附会的唯心之说.真正把这种说法系统化并加以推阐的是王圣  相似文献   

17.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就表意系统而言,汉字字形能直接显示字义。因而重新审视传统“六书”对识字教学的作用,以字形分析为识字教学的基础,重视汉字正音,加强部首辨析,是被传统实践证明并且行之有效的,杜绝错别字产生的识字教学法。  相似文献   

18.
释"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会意字“图”的构成部件意义和会意方式可以看到,“图”字中间的“啚”的形体义所强调的是谷堆的俯视图为圆状,而“图”字四周的“□”为围绕的标志。“图”的本义即地图,而“图”字的字形义则是在地图上标示出谷堆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辛”,“ ”二字声近形似,意义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为两部。但历来各家争说纷纭,或谓“辛”,“ ”当为一字,或谓两字。关于二字的本义,各家又从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上加以分析,各有说法。本文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认为“辛”、“ ”甲骨文字形一致,古音相近,意义相通,本为一字,假借而为十干之辛。“辛”、“ ”为会意字。二字的本义当为“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干亦声。”干之本义为盾,引申为“犯也。”犯上即罪也,“辛”、“ ”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20.
说“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人多认为“军”字的“驻扎”义系名词活用为动词。本文根据“军”的古文字形、前人对“军”字本义的说解及古书用例,确认释“军”的本义为“环绕”是正确的,因此其属性本来就是动词;并根据对“军”的词义系统的梳理,由“环绕”义引申为”驻扎”义,词的属性未变,根本不存在“词类活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