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2 毫秒
1.
分流河道的发育演化对扇三角洲整体的发育演化有重要影响,水体深度影响着分流河道的发育,因此研究水体深度变化对分流河道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扇三角洲整体的发育演化有很重要的意义。利用物理模拟的方法,通过水槽实验探究,表明湖平面下降促进分流河道的聚流,并使河道数目急剧下降,进而使扇三角洲向湖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而沿岸生长速度明显降低,同时垂向加积基本停止。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整体处于湖泊扩张至收缩过渡期,湖平面变化震荡频繁,砂体发育类型多样,沉积相类型及连片砂体分布成因有待明确.综合区域地质、测井和岩心等资料,系统开展了沉积相厘定及复合砂体沉积过程重建研究.研究表明:牛庄洼陷南坡沙三中亚段发育三角洲和半深湖滩坝两种主要沉积环境;滩坝多为孤立分布,河道及河口坝多期复合使得砂体呈连片分布;目的层d小层自下而上对应湖平面上升又下降的完整旋回,由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沉积过渡为半深湖;而后又演化为三角洲前缘,砂体展布由d4单层条带状过渡为d3单层孤立状;而后过渡为d2和d1单层近连片状;d2单层近连片砂体由4期沉积过程各异的河口坝叠置而成.第1期为两分流河道携沉积物进入研究区东南部形成初期河口坝;第2期分流河道及河口坝进一步前积向湖盆发展,同时侧向扩展;第3期分流河道大幅度前积,使得河口坝发育范围亦大幅度扩展,同时分流河道进一步分叉并控制形成4个河口坝;至第4期分流河道前积有所减弱,形成三个次级河口坝;最终使得河口坝连片分布,分流河道呈镶嵌状分布其上.研究区复合砂体成因多是由多期三角洲砂体(尤其是河口坝砂体)垂向叠置、侧向拼接而成,构成了研究区主力的储层.  相似文献   

3.
选取鄱阳湖赣江中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信江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采用现代沉积考察、剖面挖掘、粒度分析等方法,就水位变化对分流河道沉积特征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赣江中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内发育滞留沉积和边滩沉积2种沉积单元;信江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内发育蝌蚪状砂垄砂、长条形浅滩砂、条带状河道砂3种沉积单元;三角洲分流河道砂在水位上升期向岸溯源沉积,在低水位期向盆地进积,是三角洲发育主要时期;边滩沉积在水位上升阶段发育水位上升楔状砂,在水位下降阶段发育水位下降侧积砂;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在水位上升期沉积蝌蚪状砂垄,被湖浪改造后在两侧河岸形成长条形浅滩砂;水位下降期沉积条带状河道砂,受水位变化影响,分流河道类砂体在平面及剖面上的砂体组合表现出一定的分带性及储层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南缘八道湾组露头主要发育9种岩相,4种典型的岩相组合,为典型的扇三角洲沉积,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是主要储集砂体类型.露头剖面精细解释表明,基准面上升与下降半旋回转换面附近,单砂体孤立状分布.随着基准面不断下降,砂体呈多边-多层式叠置.剖面实测结果显示八道湾组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的宽厚比为15~22.不同资料约束下的单砂体室内对比结果表明:约束条件较少时,厚层砂体的对比结果也相对准确,薄层砂体的对比准确性随室内研究人员掌握资料程度增加而提高.基准面旋回约束砂体的垂向叠置形式,宽厚比控制单砂体的侧向延伸距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塔北地区120口井的录井资料、测井资料和部分岩心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近2.5万km的二维地震剖面进行地震相分析,认为塔北地区侏罗系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滨浅湖和半深湖6种沉积相,以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最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在英买力、东河塘、跃南、轮古西、哈得逊、草南和觉马1井南地区发育,扇三角洲主要在轮南和草湖地区发育,辫状河主要在马纳1井—马纳3井—英买3井—跃南1井—哈得5井区、英买6井区和塔北地区东南部发育,滨浅湖和半深湖主要在群克尔地区发育。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扇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流河道砂体、辫状河道砂体和塔北地区东部发育的浊积砂体是寻找岩性圈闭的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6.
南图尔盖盆地Kumkol油田上侏罗统库姆科尔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Kumkol油田上侏罗统库姆科尔组属于中石油海外新近认识区块,为解决油田开发中遇到的地质问题,通过对大量取心井的岩心观察描述和测井、录井、岩石薄片鉴定资料等的综合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南图尔盖盆地Kumkol油田上侏罗统库姆科尔组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物源方向、古生物和沉积相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上侏罗统库姆科尔组为一套河流入湖形成的三角洲沉积,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南部,区内以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河口坝等微相类型.纵向上,从J3至J2期为湖平面的上升过程,三角洲沉积的规模呈逐渐减弱的趋势.J1沉积期,湖平面相对下降,物源供应充足,为区内三角洲沉积的主要发育期,水下分流河道广泛分布.  相似文献   

7.
碎屑岩潜山沉积相及其与裂缝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布达特群沉积后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改造以及强烈的成岩作用甚至轻微的变质作用,对其沉积时期原型盆地的地质背景研究难度较大。在区域地质背景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岩心裂缝观察、成像裂缝统计以及试油显示,对苏德尔特地区布达特群潜山沉积微相及其与裂缝发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德尔特地区布达特群地层沉积相是以滨浅湖一半深湖相沉积环境背景下的扇三角洲相为主,主要发育滨浅湖的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半深湖区的前三角洲亚相,其中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又可进一步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扇末端、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湾微相等。裂缝发育除受构造、断裂控制外,还受岩性、岩层厚度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沉积微相与裂缝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即扇三角洲前缘扇末端和席状砂微相中的裂缝最为发育,试油效果最好;分流间湾、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微相裂缝发育依次变差,试油效果次之;前扇三角洲亚相裂缝发育最差,未见油气显示。  相似文献   

8.
通过岩心、测井、录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南图尔盖盆地北诺扎里油田中侏罗统DOSHAN组沉积相进行研究,首次在南图尔盖盆地阿雷斯库姆坳陷侏罗系Doshan组(J2ds)中发现一套冲积扇入湖形成的扇三角洲相沉积体,进一步可识别出3个亚相和6个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碎屑流微相最为发育.沉积演化规律:随着湖平面缓慢上升,东北及东南两大物源区逐渐向后退却,扇三角洲平原亚相面积逐渐减小,代之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扇三角洲前缘碎屑流及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距离亦逐渐变短.扇三角洲前缘中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砂坝砂体物性最好,是最有利的油气储集体,前扇三角洲暗色泥岩可作为重要的烃源岩和盖层.  相似文献   

9.
高媛  王琛  田雷 《科技资讯》2013,(2):83-83
本文着重利用岩性标志和测井相标志对研究区的沉积相、亚相及微相类型及展布进行研究,认为本区长2油层为一套三角洲平原沉积,三角洲平原由分流河道、泛滥平原(包括河漫津,河漫沼泽寻),天然堤和决口扇等微相构成,其中分流河道和天然堤微相构成斌亚相的主体。研究发现,在剖面上分流河道和河道间微相(天然堤,决口扇和河漫沼泽)相互叠置出现,平面上分流河道呈分支的条带状展布。  相似文献   

10.
湖盆浅水三角洲形成发育与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总结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结合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浅水三角洲的研究,对浅水三角洲特征及其分类方案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供源体系可将浅水三角洲划分为浅水扇三角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及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浅水三角洲的发育需要稳定的构造背景、盆广坡缓、古水体浅、湖平面升降旋回变化、气候适宜、砂质底载荷河流供源充足等有利地质条件;浅水三角洲具有粒度粗、沉积水动力强的沉积特点,单砂体薄、复合砂体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发育分流河道、河口坝难以保留,垂向上相序不连续、缺乏传统三角洲三层式结构等特征。实例研究表明:库车坳陷巴什基奇克组属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其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偏低,发育交错层理等强水动力沉积构造和间断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改道频繁、砂体纵横叠置、厚度大、延伸远,有利于构成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自下而上划分为5个层序。对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地震和地化等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本区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三角洲、湖泊等沉积相类型,以湖泊相为主。冲积扇相可划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3个亚相;扇三角洲相、三角洲相均以前缘亚相为主;湖泊相则可分为滨湖、浅湖和半深湖3个亚相。不同层序发育时期内各种沉积相的发育规模不同。各种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分布:在南部斜坡和北部的哑叭尔、全吉地区主要发育冲积扇和扇三角洲沉积,在盐湖和察尔汗地区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沉积,其他地区发育湖泊沉积。各个层序的沉积相平面展布表明半深湖沉积位置和沉积中心有由西向东不断迁移的趋势。在综合分析各种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模式,并指出研究区的有利勘探带大致位于涩南—金达一带以及驼西鼻隆、台东鼻隆、涩东鼻隆等北斜坡构造发育带。  相似文献   

12.
研究湖平面频繁变化的环境下形成的扇三角洲的特点 ,阐述了其沉积微相、相带展布和砂体分布方面的特征 ,为该区储层的预测提供了指导模型 .认为枣园油田 (黄骅坳陷 )孔一段枣 、枣 油组发育时期 ,水体不稳定 ,湖平面升降频繁 ,无固定湖岸线 .因此 ,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扇三角洲特征缺乏完整的垂向层序 ,水下沉积与水上沉积垂向上频繁叠置 ,形成多层楼式的垂向层序 ,表现为红色碎屑岩与薄层暗色泥岩频繁互层 .由于沉积物以氧化色为主 ,其特征类似冲积扇 .但该环境下沉积的砂体分布模式与冲积扇环境的砂体的分布模式有很大的差别 .红色泥夹的砂岩是席状 ,暗色泥岩所夹砂岩是指状 ,与湖岸垂直 .在平面上 ,由于湖水的周期性淹没和湖浪改造形成沿岸分布的席状砂体 .在垂向上 ,由于湖平面的频繁变化 ,使该区缺少稳定的沉积环境 ,因此砂体相对较薄 .最后建立了该区扇三角洲洪水期沉积模式和枯水期沉积模式 .洪水期和枯水期的交替发育 ,导致在同一剖面上席状砂体和透镜状 (树枝状 )砂体的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13.
下寺湾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在深湖相泥岩中发育巨厚的含油浊积砂体,拓宽了油气勘探领域。长7油层组主要发育浊积扇沉积中扇亚相、外扇亚相,中扇亚相可以识别出辫状水道、水道间漫溢、无水道席状砂等微相,其中辫状水道是主要的储集砂体;长7浊积扇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沉积物继续滑落至深湖区形成的湖底扇沉积,受控于湖盆底形及其前缘分流河道,呈宽缓带状东北-西南向展布。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油层浊积沉积体系特征,垂向演化规律和有利储积砂体的分布规律研究,对指导和加快长7油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毕店地区位于多物源交汇带,沉积相带变化快,各个物源作用范围界定不清,受不同相带控制的砂体发育规律认识不清。通过对研究区沉积特征及含油性研究,对确定砂体规模和分布范围、寻找岩性-构造复合型油气藏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岩心、录井、测井及测试分析等资料研究基础上,认为研究区西部、北部、东北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南部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及东南部发育重力流与湖泊沉积体系;研究层段的基准面经历过6次上升和3次下降过程,在基准面相对较低时期,其主体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砂),沉积砂体较厚,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范围广,河道分支较多;在基准面相对较高时期,其主体沉积微相为远砂坝(席状砂)、湖相,沉积砂体薄,水下分流河道规模小、数量少,远砂坝及席状砂大面积发育。结合构造、生产动态数据,认为研究区油藏属于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油气聚集受构造情况、优势沉积相,基准面升降等控制明显。  相似文献   

15.
莱州湾凹陷沙三段低位域发育断裂斜坡背景下的湖底扇,具有明显地震反射外形,但湖底扇内部结构杂乱,砂体垂向叠置关系及平面富集位置在勘探及早期评价阶段难以预测,基于钻井、测井、分析化验及三维地震资料,依据湖底扇重力流水道流变学性质及流体浓度分类的原则,将湖底扇水道砂体成因搬运机制分为滑动、滑塌、碎屑流、浊流,其中碎屑流分为泥质碎屑流和砂质碎屑流,结合不同成因搬运机制的水道砂体地震反射特征,在湖底扇不同相带识别刻画5种沉积结构单元,分别是叠覆型水道、复合型水道、水道侧翼、单一型水道及水道间,并通过模型正演验证不同单元分类可靠性及富砂差异。结果表明,内扇叠覆型水道发育多期滑动-滑塌沉积,储层总体厚度大,中扇低部位复合型水道发育砂质碎屑流储层物性好,二者均为油气勘探实施钻探的有利部位,外扇储层发育程度较低。来自肯东凸起物源的高建设性辫状河三角洲为湖底扇提供大量砂质基础,坡折带与古地貌共同控制湖底扇沉积搬运机制和水道走向及水道类型。  相似文献   

16.
滇西龙川江盆地沉积体系特征及与砂岩铀矿成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龙川江盆地是滇西新生代造山带内部发育的小型山间断陷陆相沉积盆地.通过分析盆地内沉积体系类型、特征及空间展布模式,提出了初始成盆阶段主要发育冲积扇沉积体系,盆地扩张阶段则以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组合的观点.探讨了沉积体系对砂岩型铀矿的控制作用,认为铀矿床定位于冲积扇扇体上,冲积扇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是砂岩型铀矿赋存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17.
为了认识湖盆萎缩期网状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利用测井、录井、取芯、粒度、地震等资料,对黄河口凹陷明化镇组下段低位域地层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黄河口凹陷明化镇组下段低位域网状浅水三角洲河道砂体主要是垂向加积作用的产物,河道平面上呈网状、交织状,具有宽深比小、稳定性强等特点,砂体发育程度中等;其形成于低坡降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