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上的一个概念。在现代的美学理论、文艺理论、文艺批评上,这一概念也早已普遍应用开了。“意境”一词,含义隽永,结合得极妙。“情与景会,意与象通。”境要有意,才深邃邈远;意要寓于境中,才生动、形象、感人。因此,意境是形象与情感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以“境”而言,应见形、见人、有景而且传神;就“意”而言,则是情、意、理、趣、味等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苏轼既是一位多能的艺术家,又是位高水平的艺术理论家。他对艺术意境理论就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如概括意境本质,谓“境与意会”,要求艺术作品有“得之于象外”之美。在具体论述中,他不同意俗本改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为“望”南山,认为这一字之改,乃“神气索然”,意境全无。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景与情的交融,客观的境与主观的意完美结合。舞蹈是通过直观可感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动态的人体来传情达意状物抒情的。只有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灌注在舞蹈中,把"形"与"神"、"情"与"景"有机的统一,才能创造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4.
提起《春江花月夜》,几乎是无人不知,这是琵琶曲中的代表作,多少年来在中国的文化生活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琵琶的演奏技法和乐曲越来越新,更多样化了,如何把握琵琶的传承和更新、发展,这其中就包括琵琶的演奏意境的问题。什么是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是作品整体呈现给欣赏者情真意切、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整体。意境让欣赏者通过想象、联想,如身入其中,在思想上受到感染。成功的优秀艺术作品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形与神和谐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要使琵琶在演奏中达到…  相似文献   

5.
“意境”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又称为“境界”,单言曰“境”。作为美学概念的境界,是指作者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具一定深广度的艺术形象。意境和境界两者的涵义基本一致,亦稍有不同,境界有时可在别的场合使用,如精神境界、思想境界等;而意境一般用于文艺领域,指艺术达到的某种境地、品界。  相似文献   

6.
意境新论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作为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完整连续的空间性是意境形成的基础。情绪的弥漫性是意境形成的灵魂。意境是完整连续的空间性和情绪的弥漫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孙会黎 《科技信息》2009,(22):I0355-I0356
把陶渊明与王维的诗歌意境作比较,其诗歌的意境有共伺之处:无我之境,韵外之致,意与境浑;并在同与异的比较过程中,揭示出二人诗歌意境同与异的根源,他们内在精神底蕴根本不同的所在,是由于陶王二人的归隐背景不同,前者是政治性退避,而后者是生活性退避以及二人诗歌风格前后相继,各有千秋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8.
苏轼“和陶诗”问世以来,诗评家对其艺术成就褒贬不一。其实,苏轼“和陶诗”的创作,并未脱离现实生活,是作者在特殊境遇下,借陶渊明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是借鉴古人成功的艺术形式来抒发自我对现实的强烈感受,并在学习陶诗的艺术风格中,融入自我独特的风格。“和陶诗”体现了苏轼晚年的艺术追求倾向,与早年那些生机勃然的诗歌相比,“和陶诗”呈现一种跳动的闲淡、一种朴茂之美,诗风平淡自然,感情真笃充沛;超然淡泊,意与境合;托物言志,意在言外;写景传神,时见佳句。苏轼的“和陶诗”没有等同陶诗,而是自具本色。  相似文献   

9.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的重要范畴,近十年来,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关于它的概念内涵,我认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意境的审美基础,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彼此交融;二、意境的审美本质,是有与无、虚与实、有限与无限相统一而形成的一种冥谟恍惚、不可确指的艺术境界;三、意境的审美效果,是回味无穷,余韵袅袅。当我们基本上搞清了意境的概念内涵之后,就会发现,它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追本溯源,意境的创造及其理论和我国古代的儒、道哲学、思维方式、民族性格以及佛教思想都有着这样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舞追求意境美。所谓意境美,就是情景交融,讲究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的完美结合;是形神兼备,追求内在神韵,要求气韵生动传神;是虚实相生,追求意生象外,在动静结合中蕴含丰富韵味。舞蹈通过直观可感、动态的人体进行传情达意、状物抒情。在情景交融、形神兼备、虚实相生中,创造出中国古典舞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1.
黄昏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在时空意义上内蕴丰富,是诗人们借景生情、依象兴意的媒介物。诗人们通过黄昏意象这一媒介物,在心境与物镜的交融中,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皎然的取境说在中国古代意境理论发展史上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继承发展了前人的“意境”概念,提出了“取境”理论,在理论上取得重大进展。其境论主要体现在取境、缘境及境象有虚实等几个方面,对诗歌创作中艺术思维的规律,做出了简明概括,对后世意境理论的完善和成熟及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谈审美意境     
本文就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的重要课题“意境”进行了诸方面的探讨和研究。首先,援引历代文艺理论家的看法,认为“意境”就是有情之景,有情之境;其次“意”与“境”浑然一体,二者的辩证关系无庸置疑,只是在作品中,各有所侧重罢了。而“意境”的美学价值正在于它通过“移情”作用,创造出情与景浑、形神兼备的审美境界。既然,“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与批评的重要美学范畴,那么,笔者认为,要想创造“意境”,含蓄是最重要的手段。最后,观众的想象和联想是审美意境完成的重要因素,观众和艺术家互相促进,水涨船高。  相似文献   

14.
梁成 《广东科技》2007,(6):144-145
意境,是主观与客观、虚与实、情与景,也就是"意"与"境"的高度统一,是从有限达至无限的体现宇宙生命之道的艺术境界.中国园林中的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意情意景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  相似文献   

15.
皎然的诗“境”说对中国意境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诗“境”说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情与景、情与理的融合。而深层结构是在表层结构的基础之上,力求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6.
孙常刚 《科技信息》2011,(15):328-329
园林意境是虚与实、情与景的结合,是物我的交融,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交流的过程。中国园林在追求意境的表达上,更强调情、景、文化的融合,因此诗情画意已成为园林意境的代名词。本文分析了园林意境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和创造手法,简单剖析了园林意境在题咏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从五个方面分析苏词意境创造上的艺术特色,苏词意境取境高逸,新奇迭出以显自家面目,独特的含蓄,高度的典型化以及自如的流动和转换,尽显苏轼一代大词家之本色。  相似文献   

18.
纳兰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形成这种感染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探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纳兰词凄婉意境的营造艺术。笔者认为纳兰词营造凄婉意境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善写凄清迷离之境,词境意蕴隐曲;二是善用细节小景刻写优美意境和孤寂之情。这二个方面相互交融,相辅相成,构成了纳兰词的凄婉意境,增强了纳兰词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曾把诗歌分成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他说的“意境”指的是以内心意念来构成的意境)。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似乎也涉及到“三境”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两位艺术大师在“三境”的具体含义的论述上固有不尽人意之处,但对我们研究《野草》的意境创造形式,却大有启发。作为散文诗,较之小沈、戏剧等体裁的文艺作品,往往更具浓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更具  相似文献   

20.
意境说是我国古代文论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在传统文论中,诗有诗境,画有画境,书法、词、曲都各有其境界。对上述境界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构成其境界的基本要素——情与景(或言意与境、物与我等)则是共同的。由于情与景之间结合关系、组合方式的不同,而有其不同的意境形态。一般说来,直接言情的作品,也即传统文论中所谓的赋体,通过“敷陈其事而直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