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余光中先生的诗浸染着浓浓的“乡愁”,这种“乡愁”是诉说不尽的忧国怀乡的赤子情怀和解不开的中国情结。本通过对余光中最具代表性的“乡愁诗”的解读,来探寻诗人的“乡愁”之源,“乡愁”之境以及“乡愁”之情,一展诗人浓郁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2.
余光中和李白,一个是诗人的浪漫,一个是浪漫的诗人;一个用诗歌构建理想的王国,一个以诗歌续写延绵的乡愁,两者内含相近的诗情气质、诗意才华。本文试图从诗情、诗艺以及余光中的四首李白造像诗着手,窥探“诗仙”李白和“牧神”余光中在艺术造诣与人格情操上的契合与差异。  相似文献   

3.
沈玄庐的《十五娘》,被公认为是“新文学中第一首叙事诗”。这首诗在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人物的塑造、语言的运用上,都很有特色,为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无愧于中国现代叙事诗开山作的称号。  相似文献   

4.
弗罗斯特将一首小诗《牧场》作为序诗反复出现在他多本诗集的卷首,一些意象,譬如“树林”和“雪”,经常反复出现在同一首诗歌或多首诗歌之中。这种递归象似的手法是弗罗斯特阐述哲理思想与抒发情感的有效手段,也是他的诗歌之所以具有魅力的一个缘由,从这一视点切入,读者或许可以在新层面上体会诗人的哲思与诗情。  相似文献   

5.
何平 《科技信息》2009,(13):98-98
乡愁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母题之一。在当代众多的“乡愁”作品中,席慕容的乡愁文学具有独特的魅力。席慕容的乡愁是“模糊的惆怅”,这主要表现在其抒情对象的独特与专一、强烈的民族归属感。  相似文献   

6.
传统观点认为,杜诗《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写于大历三年荆州。这是错误的。从读诗所宫及的“西江”、“扬雄宅”、“长宁”、“夏日”并结合历史典籍来考证,该诗应写于永泰元年泸州。诗中的杨长宁与杜甫有一定的交往,与戴叔佗等颇熟。该诗是一首应酬诗,其写作技巧较为圆熟,是杜甫应酬诗中质量较高的一首。  相似文献   

7.
余光中早期的乡愁诗,主要表达历史文化乡愁和对乡土古人的怀念;中期的乡愁诗,是对大陆、台湾、香港的怀念与想望;后期的回乡诗,无论是写台湾还是写大陆,更多地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是对其乡愁诗的解构。  相似文献   

8.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有1400多首,其中写雨的诗有50多首。这些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以“雨”命题的诗(38首);(二)写“雨”却不以“雨”命题的有《白帝》等;(三)诗中带有“雨”的句子的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纵观杜甫写“雨”诗,有三个特点”(一...  相似文献   

9.
当代著名诗人蔡其矫、余光中都是泉州籍,都在50年代开始写作乡愁诗。他们一个在大陆,一个在台湾,他们乡愁诗的情感变化都随年代的变迁而变化;创作技巧也各具特色,产生了不少经典的乡愁诗作,为我国当代乡愁诗的发展树立了经典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段江艳 《科技信息》2008,(13):153-153
《每片湖》是美国著名语言诗人查尔斯·波恩斯坦2001年的作品。通过这首小诗,我们可以充分领略语言诗的魅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该诗:“陌生化”理论的文学实践:拼凑和顶真的艺术技巧;诗的听觉效果:音乐性;诗的视觉效果:唯一特殊符号“&”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西凉伎》乃中唐之全能剧,目前见诸史籍,有关《西凉伎》的记载,要数元稹、白居易、李端诗中对《西凉伎》的描绘,从三位诗人诗中的记载来看,《西凉伎》在唐代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由最初的音乐即《西凉乐》,结合《狮舞》、《胡腾舞》,乃《西凉伎》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元稹诗所述。后有人就所演《西凉伎》,删去《狮舞》,专就《胡腾》舞发展,而注入路断思乡之情,同一题材,进一步改编,由歌舞而发展为歌舞剧,乃《西凉伎》发展的第二阶段,即李端诗所述。及有心人复用旧伎,增加情节,还入《狮舞》,而益就狮子生情,专以讽刺封疆,此题材再度改编,由《胡腾》歌舞剧而进入全能剧,乃《西凉伎》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白居易诗所述。  相似文献   

12.
在唐代众多的思乡作品中,贯穿交织在一起的是诚挚而浓郁的思乡之情。这些思乡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一般游子思乡之作、左迁贬谪思乡之作,战乱流离思乡之作和远役征夫思乡之作。因作者所处的境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他们的思乡之作在景物描写上、在结构上、在表现手法上各有各的风格和意境。  相似文献   

13.
迁徙异地筚路蓝缕的客家人,总是将原乡所崇拜的各路神灵带往新的聚居地继续崇拜,奉为保护神。这些神灵既是他们念祖思乡的心灵慰藉,又是他们求生存图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大学新生适应性问卷对贵州省6所高校3257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大学新生适应性总体正向积极,但亟待提高,新生适应性各因子发展不均衡,其中人际适应发展最好,想家适应发展最差;男生新生在想家适应,情绪适应和适应性总分得分上显著高于女生;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在情绪适应,经济适应和适应性总分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均是城市学生得分高于农村学生;汉族新生和少数民族新生在新生适应性各因子和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情绪适应、经济适应以及适应性总分存在显著差异,且独生子女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文、理、工、医科类新生在专业适应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柳永的行旅词中,充满了思念故乡和故人、厌倦羁旅漂泊生活的苦闷情绪。而这种情绪在唐宋诗词中可以说是很普遍,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代表中国古代行旅文化的一个特点。血缘亲情意识和地缘乡土观念造成的离乡不易、亲情难舍,空间转移带来的文化失落,以及现实生活的不如意,是游子思乡情怀产生的几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淳熙元年(1174),范成大除四川制置使.第二年,他便由桂入蜀,开始了晚年的宦蜀生涯.范成大在蜀约为两年,除在职成都时所作诗歌颇多外,他于入、出蜀地途中,亦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他的这些入、出蜀诗歌,或记沿途风光,或吊古今圣贤,或抒思乡之叹,虽题材多样、内容各异,但却是范成大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反映出了他此间的心境变化.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具有浓重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可以从其中的游子思妇诗中得到集中体现。游子和思妇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共同承受着因失意别离而造成身心双重的孤独寂寞,但两者的表现方式和排遣方法却不一样:游子表现为失意、困顿,思妇则表现为独守、等待;男子通过抑郁行乐和眷念家室故土来摆脱孤独,女子则是通过想像、因情入梦和自求多福来自我安慰以排遣孤独。他们在人人“同有之情”的孤独中从沉痛到解脱,体现了人类战胜孤独寂寞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归乡叙事”中,对故土风景和人事的回忆和描述是故事的主题。鲁迅因循《故乡》中残旧破碎的“风景’’确立自己的启蒙者角色,并呼应其内心的悲痛和焦虑。《白狗秋千架》中的莫言则在传统的“归乡叙事’’之上,更多地复原故乡“风景”的多面之相,不仅消解了启蒙的意味,在更深的层面上,展示了故乡旺盛狂野的生命力。联系两部作品产生时的历史语境,可以一窥“怀乡人”面目。  相似文献   

19.
黄志坚教授以"公民写史"的方式,记述了家乡黟县的历史文化以及自己浓厚的思乡感情.在"公民写史"中,渗透着作者对青少年寻"根"、立"根"和厚"根"的浓郁希冀,在青年学的视野中提升着"公民写史"对青少年成长的当代意蕴.  相似文献   

20.
菲华作家90%来自闽南农村,他们有着强烈的故乡情结,因此,他们表述了浓烈的怀乡之苦,及对故国母怀的深深依恋.而随着他们家国意识的转变,菲华文学中的乡愁也逐渐由地域乡愁转化为文化乡愁,由此构成了菲华乡愁文学的多层次性、多流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