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备在三国时代被称为“英雄”或“枭雄”等。实际上,刘备是趁黄巾起义之机而起,以枭雄行为与仁义举措融合之姿,南北转战。三顾草庐,隆中定策。联孙抗曹,夺取荆州。占领益州,鼎足三分。历经坎坷,终成帝业。  相似文献   

2.
女性、战争与美的极致--孙犁创作中的一种情感偏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科安 《开封大学学报》2005,19(2):48-53,82
x孙犁以自己独特的叙事视角即“女性、战争与美的极致”,承担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宏大叙事,成为那个时代的“歌手”。在酷烈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他展现了中国女性,尤其是广大农村妇女的“关的极致”,而他笔下的女性之美,既有“纯洁”、“优美”、“俊俏”的外在形式之美,更有新觉悟、新精神与新风采的内心美。孙犁的才华在于,他从平凡的题材中、从“日常的伦理”的角度呼唤出诗,呼唤出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诗世界。  相似文献   

3.
孙髯翁(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滇南布衣)所作昆明大观楼长联,长达一百八十个字,在作为文学作品联语一类中,可推为古今第一长联了。它与“岳阳楼”长联伯仲相媲美,而尤过之。旧集《共和新楹联》中算它最长;即使游戏之作“状元捷对”中,也没有比它长过。在旧社会,却有人认为孙髯翁称才使气,作长联吓唬人。我想任何文学作品,可长则长,可短则短,有时以长篇巨著见称,有时以片语只字惊奇,联语之作也不例外,请不要厚诬孙髯翁,还是研究欣赏长联本身吧。 伟大领袖毛主席、敬爱的周总理和革命老前辈都很关心这付长联,解放后,将  相似文献   

4.
正在世界经典文学作品中,有一本震撼人心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它让我深受启发。一开始看到书名时,我以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人到世界各国游览的故事。看完整本书,我感慨万千,书中主人公在荒岛上顽强求生的精神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鲁滨孙航海失事后在一个荒岛上顽强生活28年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着英雄本色的人物形象。这本书不仅让我跟着鲁滨孙一起开心、一起难过,而且让我受到许多优秀品质的感染。鲁滨孙勇于追求,坚持自己的梦  相似文献   

5.
曹文轩在他一系列的少年小说创作中都表达了苦难的主题,他努力寻求苦难意识与少年小说创作的完美结合,苦难意识融化于其诗性唯美的少儿文学作品中,构成作家创作直面当下的一种精神立场。这种苦难意识具体表现在直面苦难的勇气和信心、苦难中的神性升华、从苦难走向成长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唐代文学中最震撼人心的是一种千古犹存、戛然独造的风姿神韵,这种风韵的核心特质是活泼泼的生命力,富于自由品质与浪漫气息,饶具风骨精神与雄强之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一种生命美学。唐代文学作品充溢着勃勃生机的飞动气势,张扬着炽热的生命脉动,在一定意义上讲,生命美学揭橥唐代文学之灵魂。  相似文献   

7.
战争文学是以战争这一特殊题材为题材或背景的文学作品.作品中对战争生活的生动描写往往反映出文学家及人民对待战争的态度、观念、情感、心理等等.俄罗斯大量的战争文学作品反映了该民族的尚武性以及在战争这一残酷环境中英勇顽强和幽默乐观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8.
《北史》卷五五《陈元康传》云:"初,司马子如、高季式与孙搴剧饮,搴醉死,神武(高欢)命求好替,子如举魏收.他日,神武谓季式曰:'卿饮杀我孙主簿,魏收作文书,都不称我意.司徒尝道一人谨密,是谁?'季式以元康对,曰:'是能夜闇书,快吏也.'召之,一见便授大丞相功曹,内掌机密……神武之伐刘蠡升,天寒雪深,使人举毡,元康于毡下作军书,飒飒运笔,笔不及冻,俄顷数纸.  相似文献   

9.
忧患意识自古有之,邓小平忧患意识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之精粹,与人类前途命运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高尚情怀,构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从文学的角度看,人物形象及其环境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从翻译的角度看,如果译者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环境有较深的理解,就会使其译文更为生动,更能再现原作精神。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渊远流长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努力地弃恶扬善的历史。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莫不在执着地呼唤人性之善,鞭挞人性之恶,为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葛水平发自内心地崇尚人性的美善,她的小说里充满了对于人性恶的诘问与批判,对于人性善的呵护与张扬,别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由真、善、美等多种审美基因构成的,潜在着以审美为核心的多种社会功能。任何一个作家,他之创作文学作品,目的都在于要寻找知音,通过知音的赏识,充分发挥其作品潜在的功能。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社会功能是不可能由作品本身单方面发挥和实现的,它只是具有实现或发挥的可能性,要使作品的价值、功能得以真正显示、实现、发挥,只有通过读者的鉴赏、接受。而文学鉴赏,正是读者以文学作品为审美对象,对文学作品由观赏、品鉴而产生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形象感知与审美理解相统  相似文献   

13.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对以英、法为代表的东方学进行了解构,他的分析紧紧围绕构成东方学最具代表性的三类文本展开:一是文学作品和游记,二是语言学、东方学等社会科学文本,三是政治演说,通过揭示它们的人为建构性,来破解东方学的伪真实面目。文章旨在分析他对以上三类文本的解构策略,来厘清东方学之实质和萨义德批评的解构风格。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欧美作家首先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的重要性,生态思潮开始涌动,生态文学的作品越来越多。美国著名生态文学作家爱德华·阿比的《孤独的沙漠》强烈体现了生态文学中的审丑意识。美是文学作品研究的永恒的主题,生态文学作品也不例外。首先应是审美的。生态文学作品要描写自然之美、环境之美,更要呵护人类所在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份美。然而生态文学中的审丑意识,更要揭露丑,审视丑,给人以震撼,《孤独的沙漠》中揭露了人性之丑,政策之丑,也描述了自然之丑,这一切丑的揭露和描述都是为了让人们更有心地去维护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15.
英语矛盾修辞法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通过大量莎士比亚著作和其他文学作品实例,总结了英语矛盾修辞法在实际运用中的构成方式,对其在各种模式下作品所表达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说明了研究此种修辞手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虚构作为文学创作的手段,不仅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构成方式,同时也规定了文学作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文学作品是非认知的;文学的真实是主观愿望的真实,是关于人的存在的真理;文学的世界不仅是一个虚构和想象的世界,也是一个价值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学与宗教面对同一世界之谜、人生之谜。所以文学并不向人们提供科学真理,文学只是人类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是一种近乎"乐感"的文化,中国文学作品中大都缺失一种西方超越式的悲剧精神。小说《白鹿原》人物塑造之悲剧精神有得有失,因为文学命运感的创作意识忽略,呈现出小说人物朱先生、小翠、冷大姐和田小娥以及白嘉轩等悲剧艺术情味普遍寡淡的文本遗憾。  相似文献   

18.
一、少年曹操之迷少年时代或弱冠以前的曹操是一片空白,而在这片空白中,又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迷,历千年而未悟。《三国志·武帝纪》说他“不治行业”。注引《曹瞒传》说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似乎少年曹操,但知游手好闲。这带来了许多问题,既然少年时代的曹操“不治行业”、“游荡无度”,那么,他何以能“博览群书?”(注引孙盛《异同杂  相似文献   

19.
文学语言是一种多重符号,它“一语双关”。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分为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意义构成形象和图画,深层意义构成情感、思维或哲理。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深层意义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不着一字”法、双关法、象征法、析字法。表层意义是固定的、不变的;而深层意义则是流动的、变化的。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透过字里行间去领略作者的言外之意,去理解作品所蕴合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是怎样构成的?其中包括哪些因素、层面?这是文学论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也只有深入认识了文学作品的构成,才能进一步理解文学的本质特征。因为文学的本质特征是文学论的逻辑起点,是高度抽象的稀薄贫乏的概念规定,只有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展开中,它才一步一步地具体显露出来,以达到对文学的“具体总体”的把握。而文学作品作为静态的存在,就是文学本质的集中体现。从作家的自由创造的角度来讲,动态的创作过程凝聚于静态形式的产品之中,因而文学作品构成的静态剖析有利于创作过程的动态考察。从读者的接受角度来看,他首先接触的是文学作品,只有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