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技术预见方法论的浅析与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技术预见方法论是关于技术预见学方法的学说与理论,即系统研究和分析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未来需求及发展趋势.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科技发展领域以及选择关键技术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假设、原理、理念和具体操作方法,是技术预见研究及其在科技决策过程中开展工作的一般方法和总体框架.同时也包括具体的技术预见方法。文章论述了技术预见方法论的内涵、理念假设及技术预见的一般原理,重点分析与讨论了技术预见的一般原理,如系统论、突变论、博弈论、辩证法,以期为我国技术预见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
中观层次技术预见与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区技术预见将是地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强调新形势对地区科技管理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 ,分析了技术预见、科技规划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之间的联系 ,界定了中观层次技术预见与国家技术预见、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重点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技术预见如何服务于区域科技发展战略 ,目的是为正在我国开展的和将要开展的地区技术预见与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制订研究和实践提供必要的背景支撑  相似文献   

3.
技术预见作为一种宏观的战略管理工具在我国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在中小城市的研究和应用推广不足,发展滞后。本文对技术预见在中小城市开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中小城市开展技术预见的制约因素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小城市推广应用技术预见法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国防生物科技是关系未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性科技领域,开展国防生物科技技术预见是科学制定国防生物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研究采用技术预见研究方法,首次通过情报监测和专家咨询遴选候选技术领域及相关关键技术,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国防生物科技技术预见指标体系,对国内军事专家、战略专家、勤务专家以及各个领域的生物科技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对我国国防生物科技未来发展的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
技术预见作为一种宏观的战略管理工具在我国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中小城市的研究和应用推广不足,发展滞后。本文通过对技术预见在中小城市开展现状的分析,找出了中小城市开展技术预见的制约因素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技术预见的产生与发展技术预见是目前国内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对于社会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技术预见最早产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可以说,美国是技术预见的先驱者,也是开展技术预见理论研究最早的国家。但受当时国际局势和经济环境的影响,美国将研究重心转向了"适应未来"的技术预测,逐渐放弃了"塑造未来"的技术预见。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技术预见的基本定义、发展历程、主要方法和活动类型等,分析了山西省开展区域技术预见的现状、需求和基础条件,探讨了山西省加快开展区域技术预见活动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技术预见的基本定义、发展历程、主要方法和活动类型等,分析了山西省开展区域技术预见的现状、需求和基础条件,探讨了山西省加快开展区域技术预见活动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技术预见在国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潮》2004,(9):7-7
技术预见在德国德国在欧洲率先开展体制化的技术预见活动,并积极致力于预见结果的国际比较,由此拉开了欧洲各国政府纷纷开展技术预见活动的序幕。德国既是一个经济大国,又是科技大国,是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其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在全球经济、科技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时,德国所面临的问题是,通过何种手段,发展何种技术,才能使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继续保持其竞争优势。为此,在20世纪90年代,德国先后进行了3次技术预见活动,对未来30年的科学技术走向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德国今后一…  相似文献   

10.
技术预见的关键模式是让政府、产业界、学术研究机构乃至社会公众对国家科技发展的优先顺序达成共识,积极选择和培育国家关键技术并努力实现产业化,从而实现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整体化预测、系统化选择和最优化配置。开展技术预见活动是我国实现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有力保证,是长期预测科技趋势,综合选择重点方向,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社会系统工程,强调在资源稀缺论前提下对未来科技发展各种可能性的"优选"。  相似文献   

11.
正金秋十月的杭州,满城桂花飘香。为切实加强我国区域间技术预见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挥技术预见在科技管理与决策中的重要作用,第十一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研讨会于10月20日至21日,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预见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支持,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和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承办。研讨会以"技术预见:创新驱动与产业变革大趋势"为主题,就技术预见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  相似文献   

12.
李万 《创新科技》2019,19(2):1-5
文章分析了科学、技术和创新活动不可预见性的来源和类别,认为政府组织开展技术预见和科技规划,是应对这种不可预见性的重要举措,提出应积极实施引领性预见和愿景型规划,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技术预见作为一种制定科技战略、推进技术进步的重要工具,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运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鉴于现阶段技术预见工作主要由政府主导,且大多是从宏观角度进行运作,提出了从宏观、中观、微观的三重视角对技术预见进行重新审视的观点,分析了技术预见的开展对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主体的企业的影响,以期通过对技术预见潜力的挖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科技潮》1999,(8)
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在产品生命周期日渐缩短和企业经营日益国际化的今天,竞争成功已不再是转瞬即逝的产品开发或市场战略的结果。而是企业具有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的特殊能力的体现。企业要想长期拥有竞争优势,首先必须拥有这种特殊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什么是核心能力?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应当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核心能力由洞察预见能力和前线执行能力构成。洞察预见能力主要来源于:技术或科学知识、独有的数据、产品的创造性、卓越的分析和推理能力等;前线执行能力产生于这样一种情形,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会因前线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而发生改变。如果企业是一棵树,那  相似文献   

15.
技术预见已成为世界科技政策发展的一种潮流,许多国家纷纷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实施技术预见行动计划。本文通过对2000年以来我国技术预见相关研究文献的统计与分析,揭示出国内技术预见研究现状及研究特点,以期推动国内技术预见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常静 《创新科技》2012,(12):16-18
<正>随着我国区域技术预见的蓬勃发展,其结果在科技规划与科技政策制定过程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创新决策过程的复杂性进一步提升,如何更为有效地将技术预见融入科技创新政策的决策与实施过程,将其嵌入创新政策制定的内生机制,既是技术预见自身发展不断探索的使命,也是区域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欧盟技术预见有关"战略政策情咨(Strategic policy intelligence tools,SPI)工具"的研究成果,介绍包括预见在内的一系列SPI工具支撑创新政策决策与实施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未来所进行的有步骤的探索过程,旨在选择战略研究领域和通用新技术。通常采用德尔菲调查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预见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潮流,被各国用来确定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中国科学院于2003年启动了“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运用德尔菲调查、情景分析等方法识别和选择未来关键技术课题,构建官、产、学、研沟通、协商与协调机制。目前项目进展顺利。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必要借助技术预见这一科学的工具,而新一代的技术预见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以其为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根基。在我国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大战略目标下,迫切需要开展新一代的技术预见活动。  相似文献   

19.
傅翠晓 《创新科技》2012,(11):29-31
<正>引言技术路线图是一种技术预见的实践模式,目前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和日本等)的技术前瞻、研发和管理中的一个基本工具,我国的技术路线图工作在2003年前后开始初显端倪,自2007年以来,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为代表的国内研究机构开展了一系列了的技术路线图研究工作,大多围绕某一产业领域,以技术发展为主线来展开。但对于将技术路线图方法与产  相似文献   

20.
<正>技术预见(Technology Foresight)是一种新型的致力于科技与经济信息一体化,将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战略管理工具,是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系统探索的过程。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通用新技术和战略研究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区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当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