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堰市城郊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是城市居民放松休闲的理想场所。建设城郊生态游憩带既能完善城市游憩功能,又能推动十堰市旅游业合理健康的发展。通过对十堰市建设城郊生态游憩带的作用和优势条件进行分析,指出其建设初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堰市城郊生态游憩带开发的原则、模式和功能分区以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资源型城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分析——以枣庄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居民以城市周围为目的的近距离旅游日益增长状况,选取枣庄5区1市49处旅游地作为研究样本,按照旅游活动性质将旅游地分为5种类型.因枣庄组群城市特征选取枣庄汽车总站和滕州火车站为中心,分别对49处旅游地数据进行城市中心距离、回转半径法与空间分布曲线等旅游计量地理研究,从而得出枣庄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特征.提出了枣庄环城游憩带的"一轴一廊,两翼辉映"的环城市游憩空间格局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上海市为案例地,选择23个游憩空间作为分析对象,从本地居民视角切入,以公共交通为主要出行方式,兼顾周边设施,运用Python编程语言和ArcGIS软件,评价了上海市游憩空间可达性发展水平.各个游憩空间30 min以内可达区域占比为5.79%~7.12%,240 min以内可达区域面积占比为46.37%~56.95%.各个游憩空间可达性空间形态可以概括为圈层-树枝状、不对称圈层-树枝状、椭圆-轴向和多中心圈层4种结构类型.研究区范围内游憩者到达23个游憩空间的平均时间为127.05 min,有50%以上区域可在4 h内到达任一游憩空间.陆家嘴周边的游憩设施步行指数最高,外围地区的游憩空间周边尚未形成集聚的游憩设施,步行指数较低.兼顾周边设施的综合可达性差异明显,高分值游憩空间聚集于城市中心地区,低分值游憩空间分布于步行指数较低的外围地区.兼顾周边设施的城市游憩空间公共交通可达性研究,深化了对游憩空间布局均衡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2010年7月在参与重庆环城游憩带项目策划的过程中,对重庆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进行调查,通过构建AHP模型,分析确定模型中各因素的评价体系指标及其相互关系。评价结果表明,重庆环城游憩带的旅游资源以休闲性为主要特色,同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而区位条件、政策导向、旅游配套设施、景点组合度、环境质量、环境容量等是影响重庆环城游憩带旅游产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根据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提出发展定位与发展模式,即分为点状圈层开发阶段、点-轴渐进扩散阶段、圈层网络构建3个阶段;此外,还应加快与完善对旅游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交通网络和旅游资源整合,从而实现重庆环城游憩带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近距离旅游需求的日益增强,环城游憩带这一新的旅游空间模式应运而生,而环城游憩带中游憩地的空间拓展也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以北方滨海城市———大连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5处游憩地作为研究样本,运用MapInfo制图软件工具分析并建立旅游地综合性评估模型,从游憩地空间拓展、类型与等级特征两方面进行分析,明确大连市游憩地空间拓展规律与特征.结果表明:大连市游憩地的空间拓展呈现以下4种规律:一是呈现出"广布+集聚"的特征;二是呈现"市内运动休闲,市郊观光游览"特征;三是游憩地建设基本符合距离衰减规律,而运动休闲游憩地在北部腹地出现了"反距离"现象;四是游憩地分布受地理区位限制.  相似文献   

6.
ReBAM逐渐成为重要的旅游地域,但是长春ReBAM内各游览区处于散兵游勇式的状态,因此着眼于游憩景观空间结构对郊区进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梳理了长春ReBAM的基质特色、游憩斑块类型和等级以及廊道体系,设计了社区型旅游地,最后从游憩时空体系和旅游线路两方面整合了郊区景观,可以指导游憩项目的设置和旅游产品的营销.  相似文献   

7.
ReBAM逐渐成为重要的旅游地域,但是长春ReBAM内各游览区处于散兵游勇式的状态,因此着眼于游憩景观空间结构对郊区进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梳理了长春ReBAM的基质特色、游憩斑块类型和等级以及廊道体系,设计了社区型旅游地,最后从游憩时空体系和旅游线路两方面整合了郊区景观,可以指导游憩项目的设置和旅游产品的营销。  相似文献   

8.
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例, 将游憩机会谱(ROS)应用于野生动物旅游情境, 构建野生动物旅游地游憩机会谱(WROS)。采用文本分析法, 对游客评论的体验活动进行分析, 运用八爪鱼采集器V7.2.6版, 对蚂蜂窝、去哪儿网、携程网和猫途鹰等网站的游客评论进行采集, 共得到 9192条有效评论。利用微图文本分析工具, 对这些文本进行可视化表达; 结合野生动物旅游地保护需求制约及游客体验, 分析游客关注的景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管理环境三大属性要素特征, 确立景观自然程度、游客密度、游客特征、可达性、旅游基础设施、野生动物保护强度和游客管理7个指标, 将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划分为迁地保护圈养展示区、科学繁育半圈养观赏区和野外放归生态考察区3个空间类型, 并构建对应空间类型的野生动物旅游地游憩活动清单和机会谱。WROS的建构, 可以缓解不同区域功能的游憩活动带来的资源保护压力, 同时提升游憩体验质量, 为类似的野生动物旅游地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福州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福州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进行界定后,文章对福州环城游憩带游憩地的特征进行分析,指出游憩地呈现非均质环状分布和沿道路呈放射状分布两大特征.并应用紧密度指数、标准距离和空间联系指数对福州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环城游憩带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述了城市化与环城游憩带的互动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城市化和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是相互促进、互动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