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前国内出版的许多历史书籍对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用的“王号”和“国号”,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是“占领陈县后,陈胜提出恢复和张大楚国的口号,自立为王,号为‘张楚’。”或者说“陈胜自立为张楚王”。还有的说是“建号大楚,共奉陈胜为张楚王。”可以看出,一说“国号”是“张楚”,“大楚”;一说“王  相似文献   

2.
《陈涉世家》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一语,中学课本注“收而攻蕲”为“收集大泽乡的义军,攻打蕲县。”参看一些选本和译本,也均为此译。朱星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上册,把“收而攻蕲”的“收”注为“收聚起义的士卒”。但这仅不过是意译而已,从字面上来说是不确切的。《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也把“收而攻蕲”译为“收集兵员扩大队伍后马上攻打蕲县”。综合上述来看,  相似文献   

3.
新刚果效应     
蒙博托出逃,卡比拉改国号出任总统,扎伊尔内战已止息。但扎伊尔江山易主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想象。这是非洲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美国取代法国? 扎伊尔政权变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冷战后美国、  相似文献   

4.
1月5日,日本列岛新年的欢乐气氛还未消退,政坛却传来惊人消息:村山富市首相宣布辞职。近年来日本首相更换犹如走马灯一般。从1993年8月细川护熙算起,两年多时间里已换了三位首相了。村山政权成立之初,就有人预言其为“短命政权”,在执政的555天中,时不时传出村山将下台的“小道消息”。照理说此番预言成真震动不会太大,但日本政坛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黑非洲远隔万水千山.言语不同,风俗殊异,但我们的祖先跋山涉水,不畏艰险与之交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早在公元一世纪时,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中就有非洲的记载。书中所提“已程不国”,有人考证,它就是非洲的“依梯俄比亚”  相似文献   

6.
忽必烈(元世祖)至元8年(公元1271年)正式定国号“大元国”,在至元13年(公元1276年攻下南宋首都临安(杭州),至元16年(公元1279年)灭南宋。从世祖迂都大都(北京)而称国号,共历九代,至顺帝退出大都(至正28年,公元1368年)共享祚九十七年。元王朝大一统的政权和疆域,都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王朝。  相似文献   

7.
1802年阮福映请赐"南越"国号之史事,引发了清朝和安南的国号之争。此次争端,表面是清朝居于优势,实际上却是阮朝得利。这场开始于宗主国和藩属国之间的外交之争,实际上转化为宗藩关系和亚宗藩关系中的政治之争。在这场夹杂着政权更迭、正统之争、民族自主意识、邦交平等观念、区域秩序构建的争端中,阮朝的目的和结果固然重要,但是它提出诉求这一行为本身所象征的意义则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8.
叶公之“叶”字读音辨析杨晓宇叶公沈诸梁为海内外叶姓始祖,已成叶氏宗亲之共识.但是,说到叶公之“叶”字的读音,就令许多人茫然了,甚至也包括叶公后裔.在许多有关叶公记载中,每每遇此便得附加一笔:“叶,音摄。”或“叶,旧读摄。”或“叶,读为涉”.要么就是“...  相似文献   

9.
魏晋作为中原重要政权,其畜牧业与同为汉族的汉唐政权相较大为逊色,这主要是与魏晋政权对牧场的设置有关。魏晋官营牧场分布于黄河下游两岸。这里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区,其畜牧条件远逊于汉唐在凉州的这一天然畜牧场所。但魏晋官营牧场的布局却是受时代因素——军事部置、人口锐减、少数民族内涉以及自然环境等诸因素制约下的必然选择。这种布局虽然影响魏晋畜牧业的规模,但却能满足国家对畜牧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论渤海国的吮吸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初年,东北白山黑水之间,麻路族人建立了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渤海国(698-926年)。和历史上出现过的众多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一样,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不是很严格的实行所谓“万代皆敏索政制”。它与唐王朝驹关系不管是作为一个“地方封建政权”也好,“地方民族政权”也好,“区域性民族政权”也好。总体上虽属唐王朝的组成部分,但一开始它就具有很大有独立性、自主性。“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使,皆得世袭”[1]。它还可以有自己的年号、自己的军队,甚至可以自由地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等…  相似文献   

11.
《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不仅见于各种选本,中学语文课本也用作教材。但篇中有两个句子,注说却纷纭莫衷一是。对“秦令少府章邯免骊山徒、人奴产子生”一句,我曾撰《<陈涉世家>的“人奴产子”》文(见《中国语文通讯》1980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0年第34期转载)已作辨解。另一个句子是:  相似文献   

12.
“部民”是日本古代史上十分重要却又异见纷陈的问题之一。关于部民的地位、性质、组织、形态等,许多学者作了用力的探索,以论证日本最初建立的国家的社会性质。本文试图就部民的源流作一探讨,并籍以说明日本大和时期是处在什么样的历史发展阶段。部民开始发生,与大和政权征服各地氏族、部族形成统一国家同步。关于这点,日本史学家曾作过这样的说明:大和政权在征服各地时,“一般不破坏被征服的集团,使;日有的氏族组织原封不动,形成一个由该族长和征服者用血缘关系结成的一种制度.以统治他们,从他们身上征收贡物,分别令其成员参…  相似文献   

13.
陈老伯性格温和,但美中不足的是耳朵背,别人和他说上几句话得费很大的劲、用力喊,他才勉强听得到。前几年.陈老伯在村里办起了一家碾米厂,每天早上六点多钟,陈老伯就开始起床为乡亲碾米。几年下来,他觉得自己的耳朵常常会出现“嗡嗡嗡”的耳鸣声,年复一年,他的耳鸣现象越来越严重,渐渐地就不太听得见别人说话了。  相似文献   

14.
“即使”是个连词,常常同“也”、“还”等副词配合着使用,与它同义的连词还有“就算”、“纵然”、“哪怕”等等。在语言学界中,大家公认“即使”表示假设和让步,但对于重点是表假设还是表让步,意见就不一致了。有人认为“即使”重在表假设,把带“即使”之类连词的句子(以下简称为“即使”句)归为假设复句;[1]有人认为“即使”重在表让步,把“即使”句归为让转复句[2]或单作为让步复句。[3]此外还有人认为“即  相似文献   

15.
黑色闪电     
电闪雷鸣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如果有人告诉你还有一种黑色闪电,你一定不相信,但自然界确实存在这种黑色闪电。在古希腊的手稿里就有这方面的记载。苏联科学家指出,黑色闪电大都蜷曲一团出现在树梢、桅杆上、房顶和金属表面,很容易被误认为是鸟类和其  相似文献   

16.
在宋末方回提出杜甫为江西诗派“一祖”之前和之后 ,都有人反对这种说法。但在客观上 ,杜甫对江西诗派 ,尤其是对黄庭坚 ,确实产生了很大影响。江西派诗人如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师法杜甫 ,主要偏重了艺术方面 ,并且着重学习杜甫晚期诗歌“剥落风华”的风格和律诗的句法。学杜而不似杜 ,正是善于学杜的表现。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因素 ,充分说明了杜甫确实是江西诗派诗歌艺术的不祧之祖。  相似文献   

17.
有人戏称“旅游就是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也有人以“周游世界”为毕生理想,人人都在艳羡“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旅游已经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舒心剂”,当然这需要智慧旅游再加把劲,让体验来得更完美些! “智慧旅游”出自“智慧地球”的母体概念,但其先驱旅游信息化,很早就进入大众视野,而且上海一定程度上走在全国之先.  相似文献   

18.
史称诸葛亮治国待士“开诚心、布公道”,他亦自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更由于孔明开济两朝,矢志忠于蜀汉被史传小说和戏曲传播得家喻户晓,中外皆知(关于这些。笔者不想否定,也否定不了),人们往往忽略了他机心独运地排除异己,打击政敌给蜀汉政权带来的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本文拟就被孔明目为反贼、并假手杀害的刘封、魏延的死因分析,略陈陋见。  相似文献   

19.
汉乐府札记     
班固《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同书《艺文志》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由于有这两条记载,后来便有人认为乐府是在汉武帝时才建立的,如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便说:“武帝崇礼,始立乐府。”颜师古在注《礼乐志》那条材料时也说:“始置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但《汉书·礼乐志》另有一条记载说:“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萧管。”司马迁《史记·乐书》也有一条材料说:“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以增更,于乐府习常隶(肄)旧而已。”这又说明乐府之名在武帝前早已有之了。于是又有人认为班氏所记,显然自相牴  相似文献   

20.
<正>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与“做”的用法问题早在50年代就有过不同意见的争论。有人主张区别使用这两个字。可是又有人主张遇到没有把握从用法上区别的时候,宁可写“作”,不写“做”。理由是,把该写“做”的写成“作”只不过人家说这样写法有点“古气”。因为:“作”与“做”本来是一个字,最初只有“作”字,是个人声字。后来在说话中变成去声字,可是读书音还是人声,就有人造出个“做”字来代替说话的去声字音。这是当时“文白异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