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给药途径之一。为了有效控制肿瘤,常规采用反复多次大剂量静脉化疗,而许多化疗药物为化学及生物碱制剂,加上反复穿刺造成的机械刺激及局部药物高浓度的刺激,导致给药静脉及邻近组织坏死。为了避免中心静脉穿刺所带来的危险及并发症,邵逸夫医院肿瘤科对70例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注入化疗药物,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一、护理要点⒈插管前的宣教对第一次接受化疗的病人,介绍PICC,宣教PICC的优点,带PICC不影响病人带管肢体的活动,可以带管回家。PICC一次性置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药物对置管静脉的损伤及病理变化,为化疗性静脉损伤发病机制研究和有效的防护方案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 将48只实验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第1天组(对照),实验组分为:第2、3、7、14、21、23天和24天,成功建立PICC实验兔模型;于置管后第2天和第23天各注射1次酒石...  相似文献   

3.
96例肿瘤患者PICC留置管的应用和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PICC留置管在肿瘤患者静脉输液和化疗中的优越性和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总结96例用常规方法留置PICC管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ICC留置管在静脉输液和化疗中的优越性和护理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方法.结果:96例病人PICC管留置成功率为97.9%,留置时间9~273 d(平均56 d).结论:PICC留置管解决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排除了化疗药物及高渗药物对外周血管损害,其操作简单,费用经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创伤患者早期行PICC置管术,保护患者的血管,提高输液治疗满意度。为创伤患者的药物、血液和营养制品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避免高渗液及刺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维持衡定状态下的正常补液,同时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病人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创伤患者经外周静脉将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静脉输液资料。结果:108例患者1次成功进行PICC置管术达105例,置管期间无1例出现药物外渗及导管并发症,病人对输液满意度提高至100%。结论:创伤患者早期行PICC置管,可以更好的保护血管,减少患者发生反复穿刺的痛苦,从而提高护理效率和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5.
比较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将九四O医院2018年9月~2019年8月行静脉化疗治疗的104例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成A组与B组,每组各52例。A组采取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方式,B组则实施PICC方式。比较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带管舒适度及活动受限情况。A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2.31%与B组的96.15%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B组置管时间(156.74±16.59)d较A组的(3.68±1.83)d的长(P0.05),局部渗血及渗液、导管堵塞、导管脱落、静脉炎、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均较A组低(P0.05),活动受限比例亦较A组低(P0.05),其带管舒适度较A组高(P0.05)。PICC应用于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与静脉留置针相比可明显延长置管时间,显著减少静脉炎、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增加带管舒适度,且其对患者日常活动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探讨PICC在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30例乳腺癌患者使用PICC进行静脉化疗的临床资料,并总结护理体会。对上述所有患者进行PICC置管,其中一次穿刺成功25例,二次穿刺成功4例,三次穿刺成功1例;共发生相关并发症5例。其中静脉炎3例,发生感染1例,穿刺周围皮肤过敏1例,其他并发症未发生。PICC留置时间长,消除输液安全隐患,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乳腺癌患者化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探究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术(PICC)后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选取2014年2月~2019年4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治疗的患者498例,按照是否形成血栓分为2组,血栓形成的患者10例为血栓形成组,同期无血栓形成的患者488例为血栓未形成组,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498例PICC患者中,发生血栓10例,发生率为2.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栓形成组与血栓未形成组比较,年龄、置管时间、置管部位、预防性抗凝、活动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置管时间≥14d、活动少是影响PICC术后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使用抗凝药物为保护型因素(P0.05)。:PICC术后血栓形成率较高,高龄、置管时间长、置管部位选择、有恶性肿瘤、活动少会增加血栓形成率,应采用针对性预防对策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分别在新生儿上肢静脉和下肢静脉留置PICC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我院收住630例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上肢静脉组和下肢静脉组,记录并分析两组患儿的置管耗时、出血量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等指标。结果:下肢静脉组置管耗时为56.66±37.26,静脉炎发生率5.5%、发热发生率2.7%,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65.43±41.61,12.2%,8.6%);下肢静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77.8%)高于上肢静脉组(6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1,χ2=8.564、9.786、21.72;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下肢静脉留置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建议新生儿留置PICC可优先考虑经下肢静脉途径,并将超声技术应用于PICC置管操作及临床使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静脉置入腔静脉导管(PICC)可为病人提供中期到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药物等,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无痛性输液通道,减少了刺激性药物及药物外渗引起的静脉炎与组织坏死.深静脉置管术以其明显的优势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邱玉梅 《甘肃科技》2000,16(1):43-43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方法 ,但是由于大部分化疗药物对静脉血管壁及局部组织具有较强的毒性和刺激性 ,因而经常出现输注静脉的静脉炎和局部组织的肿胀、坏死等一系列反应及合并症 ,这给临床继续输注化疗药物造成困难。对肿瘤患者来说的确是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肿瘤临床护理中 ,积累了一些经验 ,现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讨论。肿瘤患者 ,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 ,因长期大量的输液 ,全身营养不良 ,血管壁变厚 ,管腔变狭 ,如果在末稍小血管输入化疗药物 ,就特别容易出现局部组织的肿胀 ,输液时间稍一长 ,便出现沿血管走向…  相似文献   

11.
<正> 肠外营养是指完全从静脉供应病人所需要的全部营养要素,包括丰富的热量、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使病人在不进食的状况下仍然可以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增加体重,愈合创伤,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和发育,又称静脉营养。可通过两种途径输注,即周围静脉输注和中心静脉输注。周围静脉输注有许多弊端,如血管胀痛,频繁穿刺等。我科于1998年10月开展锁骨下静脉置管给予营养支持,并且使用静脉营养输注袋(3升袋),解决了输注液高渗,低PH值对管径细小的周围静脉壁刺激的问题,同时减少静脉穿刺次数,病  相似文献   

12.
在PICC置管过程中,如护理技术不稳定,操作不当,会造成相应并发症的发生,增加了不必要护患纠纷发生的机会。因此,为了减少PICC置管造成并发症的发生,护士要强化学习PICC置管技术,加强培训与操作流程的学习;不断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掌握护患沟通交流技巧,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穿刺成功率,更好地应用PICC置管技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PICC患者并发症的影响。将本院收治的98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9例给予集束化护理。对比两组置管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留置导管时间。观察组置管不良情况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8%、24.4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45%、6.12%(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P0.05)。PICC置管患者接受集束化护理,可明显改善置管情况,大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4.
探讨家庭自我护理在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将行PICC置管的9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6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6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引入家庭自我护理理念。对比两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导管护理情况。观察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10.87%较对照组的30.43%低(P0.05);观察组留管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冲管及封管次数、更换正压接头次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护理中引入家庭自我护理,可有效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拟用经皮穿刺法建立新西兰兔中心静脉置管模型,为用中心静脉置管术开展动物实验奠定基础。方法 10只新西兰兔充分暴露其颈部皮肤,经皮穿刺颈外静脉置入PICC导管7~8 cm并固定,置管术后单笼饲养。分别于术前12 h及术后24 h、48 h、72 h采取血标本,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并记录生命体征、体质量的变化。结果 术前、术后3 d生命体征及体质量无明显差异,术后模型24 h存活率100%,建模成功率100%,hs-CRP各时点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意义(F=2.84,P>0.05)。结论 该建模办法经济可靠、 简便易行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很好地模拟临床,实现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的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佘小丽 《科技信息》2010,(8):I0181-I0181
目的探讨早产儿PICC置管术的应用及术后护理。方法总结和分析我科23例早产儿在PICC置管术后的效果及护理经验。结果23例均成功建立PICC,留置时间平均为46天,80.1%完成输液任务,出现脱管1例,堵管3例(其中2例尿激酶溶栓后通畅,1例未通后拔管),机械性静脉炎2例。结论在我院,PICC置管术很好的解决了早产儿长期静脉输液和静脉高营养的护理难题,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金玲  周国妹 《杭州科技》1998,19(3):28-29
大静脉穿刺量管是测定中心静脉压,长期输液和肠道外营养支持的重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心静脉有许多可供选择的途径,而同一途径又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为探索更为安全简便的深静脉置管方法,作者所在医院于1996年10月至1997年12月开展了经中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176例,成功率98%,效果满意。与目前应用较普遍的低位顿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相比,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安全、成功率高的优点。1.资料与方法门)一般资料。男102例,女74例,年龄28至91岁。肠道外营养支持38例占22%,抢救危重病人监测中心流脉压46例占26%,他…  相似文献   

18.
中心静脉置管术即上腔静脉置管术,系指须内静脉穿刺经锁骨上、锁骨下经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进入上腔静脉。因静脉管径粗,血流量大,可大幅度调整输入液体量与速度,补充足量的热量、氨基酸、脂肪乳剂和微量元素进行全静脉营养疗法。我院外科于1994年12月至1996年6月,对108例重危及术后需全静脉营养的病人进行上腔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9.
锁骨下静脉置管及护理失误分析和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及护理中常见的失误原因 ,提出处理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 1998年 3月至 2 0 0 2年 12月所实施的 10 5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穿刺置管及护理失误共 11例 ,置管失误病例经有效处理 ,亦获成功。置管失败仅 4例 ,总成功率为 96 .2 % (10 1/10 5 )。结论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性较强 ,有经验的操作者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安全静脉留置针的结构特点,采用安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方法,针对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患者、心力衰竭患者、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治疗患者等不同患者进行了临床应用及护理;进行了静脉采血、特殊药物的输注等临床应用的调查,进行了心理护理、置管期间不同阶段的护理要点等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采用安全静脉留置针有效地减少了反复穿刺带给病人的痛苦,保证临床用药和抢救效率,提高了护理质量,可有效杜绝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及血液污染的发生,增加了护士职业安全性,降低了职业暴露风险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