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培养卓越幼儿园教师是我校办精师范,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重要体现。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是培养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关键;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卓越幼儿园教师的核心;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培养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基础;探索实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是培养卓越幼儿园教师的重要途径;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培养卓越幼儿园教师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曲靖师专学报》2013,(4):51-51
在5月21日召开的2013年全日制招生工作会上,校长李国疆教授提出:要围绕学校“强本申硕创建综合大学”办学目标,以招生工作为抓手,在卓越基础教育教师、卓越经济管理人才、卓越艺术体育人才和卓越国际商务人才等五个学科领域,启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具体将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整合、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措施,努力探索出一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3.
《实验室科学》2014,(1):186-186
正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探索适应国家医疗体制改革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中小学  相似文献   

4.
张瑞凤  寇汴闽 《科技资讯》2014,12(21):177-177
卓越教师培养工程是促进我国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高等院校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旨在探索卓越中学数学教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卓越教师培养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介绍了云南师范大学以培养卓越中学物理教师为目标的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一体化"4+2"培养模式、"4+2"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培养方案、师范大学(University)-地方基础教育研究机构(Institute)-中学(School)"三位一体"的U-I-S协同培养机制."4+2"培养模式已培养毕业的3届实验班学生中,人均在全国中学物理教育学术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教学研究论文2.6篇,21%的毕业生到云南省知名中学任教,68%的毕业生到云南省州、市、县一中等各级各类中学任教,较好地实现了卓越中学物理教师人才培养目标,取得了丰硕的物理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和不足,阐述卓越计划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的优势,提出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工程教育为核心、专题训练为补充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层次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基于卓越目标的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平台,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竞四位一体的创新教育改革,打造"三师型"师资队伍,对年轻教师执行AB轮岗制,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卓越计划与学科竞赛紧密结合的工程教育新道路。  相似文献   

7.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是新时期引领和指导法学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方针,卓越法律人才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必需的法律职业道德。通识教育为培养应用型卓越法律专业学生的公共品质、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价值与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正确认识和处理通专教育的关系,抓好专业的顶层设计,设置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配备良好的师资,同时课程设置体现通识教育目标,为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实践教学既是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升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地方师范院校是培养乡村教师的主阵地,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卓越取向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对地方师范院校卓越教师培养提出了客观要求。淮阴师范学院突出实践导向,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实践教学从“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的全过程探索,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地方师范院校的理论与实践分割、反思与行动分离的问题,最终实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9.
根据建材行业科技进步的要求,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主线,展开面向行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建材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视角,对目前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对实现行业需求与工程人才培养良性对接展开思考,最后总结洛阳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的特色和创新做法,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卓越设计师的培养是近几年高校设计教育提出的一个新的目标,校企合作,企业用人单位变成合作培养单位的培养计划改革,开放式课程教学形式,以工作室或企业项目贯穿课程教学内容实施过程,教师对专业的虚怀和与时俱进,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提高都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网络教育的风行对我国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网络教育发展与我国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创新发展的衔接与契合之间,不仅彰显了网络技术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功用与益处,更凸显出我国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变革的紧迫性与重要性。通过对网络教育发展脉络、理念、蕴涵、特色的梳理,探究现时我国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的体系、机制、行为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期望通过对网络教育存在不足的探讨,认清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变革的问题与矛盾,从而为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寻获一条绿色之路。  相似文献   

12.
在教师教育体系经历了一次大的调整和改革后,我国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体系暴露出一些弊病,不能充分地满足基础教育对师资的需求。根据我国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历史特点,结合我国当前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现状,要加快小学教师培养体系的建设必须重点解决好培养机构的确定、办学层次的定位、培养模式的变更和培养工作的扶持性政策的完善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育实验教学是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结合师范教育的特点和教师教育优势,以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构建教师教育“443”实验教学体系;以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优化实验课程模块;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推动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网络资源建设;积极借助机器人创新教育与教师教育网络互动平台,进行面向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实践,凝炼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特色,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能解决今天体育教育专业发展所面临的许多新问题,用比较的视角研究分析国内外体育教师的培养体系,并通过中美两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在招生条件、办学规模、培养模式等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一些在体育师资培养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艺友制是陶行知推行师范教育的一大发明,也是他的师范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以试验主义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实务取向的教师培养模式运作,"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创新,教师情意素质的有力支撑,是艺友制能够成功的原因。艺友制对于当今教师教育来是说,既能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借鉴和启发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从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基础教育改革现状来看,师范生的培养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和精神培育的倾向。在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主导下,基于师范生"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整体发展要求,从更新培养理念、优化课程结构、创新培养模式、构筑实践教学新体系等方面重构师范生培养体系,旨在提升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超越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教师自身因素与外部保障措施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阻滞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实施体育名师的本土化培育和全球化塑造,创设高校体育教师职后研修革新机制,构建同伴互助的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师个体诉求与学校全程推进双管齐下等超越策略,完全可以使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从困境中得以突围.  相似文献   

18.
西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新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机制。实现西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改革和发展西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整体的教育素养是突破口。从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和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看,改革的基本方向:⑴以发展教师专业化教育为主;⑵以新课程和高校为依托跨越式地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⑶构建“渗透式”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世界范围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趋向合作和统一,一体化的模式得到普遍认同和接受。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为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建立一只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只有建立一体化的教育管理机制,组织机构,统筹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组成一体化的教师队伍,才能整体优化教育资源机构,解决体育教师教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使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使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产生偏差。教育主管部门衡量学校质量的标尺划位,素质教育评价系统构建。要强化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特点充分认识和理解,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建立符合实际的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