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蛇绿岩套是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合理理解蛇绿岩套的形成、演化有助于构建与板块构造理论吻合的造山带演化模型。经典的蛇绿岩套发育由地幔橄榄岩、堆晶辉长岩、枕状玄武岩-深海沉积岩组成的“三位一体”岩石组合,与现代洋中脊新形成的大洋岩石圈具有相同的岩石组合及岩石空间分布样式。地球化学家们在经典蛇绿岩套定义基础上,根据玄武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提出了“俯冲带之上(SSZ)蛇绿岩套”概念,并对其划分亚类、构建相应的概念性成因模型,从而引发了“在俯冲汇聚阶段能否发生岩石圈裂解、形成新生洋壳”的“蛇绿岩难题”。针对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系内的两个典型SSZ型蛇绿岩套的详细解剖表明,部分SSZ型蛇绿岩套的定义可能存在玄武质岩石“年代误植”、“构造背景误植”问题。前人定义的伊朗克尔曼沙赫弧前蛇绿岩套、巴基斯坦拉斯科赫弧间蛇绿岩套均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形成于洋中脊环境、时代较老的大洋岩石圈残片;其上分别被年轻的弧前盆地和岛弧相关火山-沉积岩组合不整合覆盖。显然,大部分SSZ型蛇绿岩套是经典洋中脊蛇绿岩套残片与形成于其他构造环境(如大陆裂谷、俯冲带)的火山-沉积岩序列的组合体,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2.
陈永全 《甘肃科技》2010,26(1):44-46
通过对肃南地区发育的理想蛇绿岩包括的岩石单元的阐述,并与理想蛇绿岩进行了对比,在对比的基础上,也对E.M.穆尔斯扩大了的蛇绿岩组合所涉及到的其它岩石单元进行了解释,表明在肃南地区结晶基底之上早奥陶纪存在较为完整的蛇绿岩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蛇绿岩分布于中国东南部江南元古代东安——雪峰期古岛弧褶皱系西端东南缘桂北龙胜一带。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延伸。通过对蛇绿岩常量元素岩石化学特征进行研究,表明龙胜存在代表洋壳碎片的蛇绿岩套与岛弧成因的蛇绿岩组成的一种复合成因蛇绿混杂岩。微量元素(Zr、Cr,Ti、Sr、Ni等)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同样得到进一步验证。龙胜一带为元古代雪峰期海沟岛弧系。由于大洋板块从龙胜南东大洋一侧向北西运移,并与古扬子大陆板块碰撞俯冲。代表洋壳碎片的蛇绿岩次生构造定位于消减带上,岛弧成因蛇绿岩则由于洋壳物质潜入于上地幔发生部分分熔再生上升侵位形成。龙胜蛇绿混杂岩从北西向南东分布着三门、龙胜二个次一级的楔状蛇绿岩带,即当时至少有过二次板块俯冲增生作用。这一作用从北西向南东逐渐迁移,反映了中国东南部大陆地壳从北西向南东逐渐迁移、增生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德尔尼蛇绿岩:青藏高原最北端的特提斯岩石圈残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位于青海省玛沁县境内的德尔尼蛇绿岩进行了报道,并使用地球化学方法进行了确认和判别。研究表明,其岩石组合相对简单,由玄武岩、辉长岩和蛇纹岩3个单元组成。玄武岩微量元素判别表明,该蛇绿岩形成于典型洋脊环境,属于西地中海型岩石圈残片,是青藏高原目前发现的最北端的特提斯蛇绿岩,向东可能与南秦岭勉略带相连  相似文献   

5.
杨文敏 《甘肃科技》2008,24(8):42-44
北祁连造山带是我国蛇绿岩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空间分布有南北两个带,南带西自鹰嘴山经川刺沟至白银,发育寒武纪末—早奥陶世洋脊环境蛇绿岩,北带自昌马经民乐童子坝至景泰老虎山,以奥陶世蛇绿岩为主。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北祁连中段皇城南直河一带发育的蛇绿岩地质特征、火山岩组合及其成矿特征提出初步认识,以引起对该区地质研究和勘查找矿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在遵化北部,有大量的基性岩超基性岩构造透镜体,包括变质辉绿岩(斜长角闪岩)、层状辉长岩、堆积杂岩、地幔橄榄岩等散布在新太古代片麻岩中。这些岩石组合与现代蛇绿岩套一致,和强烈剪切变形的片麻岩一起构成典型的蛇绿岩混杂岩。蛇绿岩套中的豆荚状铬铁矿提供了中国存在新太古代蛇绿岩的确切证据。遵化新太古代蛇绿混杂岩带的发现,证明25亿年以前板块构造运动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7.
扎河坝地区蛇绿岩带属扎河坝—阿尔曼太蛇绿岩带之组成部分,主要由无序的蛇纹岩、变辉长岩、变辉绿岩及少量变质基性火山岩、硅质岩构成其主体。常见外来混杂岩块。据其组合特征可分为蛇绿岩、混杂岩两亚带。经初步研究认为:蛇绿岩为残留洋壳的一部分,其形成时代为奥陶纪—志留纪。加里东晚期洋壳发生转化,至泥盆纪发育一套中基性海相沟弧型火山岩组合。因此,该带及其北部至额尔齐斯带南缘地区,应为西伯利亚板块华力西增生带。  相似文献   

8.
以西藏泽当镇西扎寺蛇绿岩套为例,从该区蛇绿岩套的区域地质背景、基本地质特征、构造岩化模式、旅游资源潜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既可作为科研、科普、教学等的基地,又具有一定的旅游观光价值。文章就西扎寺蛇绿岩地质景观区地质公园开发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做了论证。  相似文献   

9.
论新疆东准噶尔蛇绿岩的时代及其意义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2  
讨论了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的克拉麦里和阿尔曼太两条蛇绿岩带。侧重从蛇绿岩自身的同位素定年、伴生组分的微体古生物和蛇绿岩带的区域构造等方面系统阐述这两条蛇绿岩带的时代。作者得到的新认识是:这两条蛇绿岩带所代表的古洋发育的时代相近,可能从新元古代晚期开始孕育,发育的鼎盛时期是寒武纪至早、中奥陶世,晚奥陶世到早志留民为其萎缩、闭合时期,这个新认识在重建古亚洲洋和认识北疆大陆地壳演化历史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秦岭二朗坪群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朗评群蛇绿岩的形成环境是一具长期争议的问题,而此问题对于认识秦岭造由带的演化史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二朗坪群蛇绿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组俣的研究,认为:(1)弧后引张是形成该蛇绿岩的机制;(2)块状硫化物矿床与该蛇绿岩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四川联合村金矿是超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矿床位于两个大地构造单元的断层接合部位,特殊的地质环境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矿床地质特征.笔者以地质观察和测试资料为依据,研究认为该矿床是以沉积地层为主要矿源层,以低温弱酸性强还原低盐度的混合流体为搬运介质、以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就位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总结的找矿标志对区内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弊端,提出了在我国应建立规范的存款保险制度的设想。并探讨和分析了存款保险机构的组织模式及功能,存款保险费率的厘定及征收时间,存款保险投保的方式,存款保险的范围及限额,存款保险基金的资金运作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河南老湾金矿床40Ar/39Ar定年及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河南老湾金矿床为桐柏山北坡金银成矿带的主要组成矿床 ,矿床分布受龟山岩组、老湾花岗岩和韧性剪切带控制。石英单矿物的 4 0 Ar/ 39Ar定年方法测得金矿床的成矿年龄为 ( 91.5± 1.0 ) Ma,即金矿床形成于燕山晚期。铅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燕山晚期形成的老湾花岗岩为矿床形成提供了成矿热液和主要的成矿物质 ,龟山岩组变质岩为矿床的另一个物源  相似文献   

14.
对一次醇沉及多次醇沉后杜仲水提液中氯原酸的含量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分次醇沉比一次醇沉所得的产品纯度高;当乙醇浓度最终为90%时,一次醇沉的损失率为18.9%,而分次醇沉的损失率仅为6.8%.  相似文献   

15.
铁钰 《太原科技》2010,192(1):72-73,76
对交口县桃花铝土矿区地质情况和矿床产出特征进行了阐述,并通过从层位标志、地层组合标志、找矿标志、岩石共生组合类型标志等方面分析了找矿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赵有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3):5857-5861
澜沧县看马山铁矿床分布在"三江"地区南段的临沧花岗岩基南端两侧。铁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该铁矿的形成和分布受层位、岩性建造、火山-沉积旋回等综合因素的控制,属于典型的火山喷发沉积—变质矿床。地层岩性和航磁异常是寻找该类型铁矿床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全椒县范水洼金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安徽省全椒县范水洼金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矿床的赋矿围岩为上寒武统琅琊山组的泥质条带灰岩,矿区内主要构造有断裂和皱褶,主要蚀变矿化类型有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萤石化以及金矿化。对矿床的控矿条件进行分析,认为地层层位和岩性、地质构造条件以及围岩蚀变是矿床主要的控矿因素,初步研究认为该矿床可能为卡林型金矿。  相似文献   

18.
以区域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矿体地质特征为基础,讨论了七峪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并与已知的胡家峪—蓖子沟型铜矿床相类比,认为该矿床是沉积变质型矿床。  相似文献   

19.
黔北冯家湾锰矿床严格受控于地层层位和古构造,本文总结分析了冯家湾锰矿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该矿床属浅海海湾相沉积型锰碳酸锰矿床,并提出该区找矿前景好,深部找矿潜力大,应该加大找矿力度。  相似文献   

20.
范芳 《科技信息》2012,(1):158-158,113
镍的主要来源是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该类矿床占世界镍、铂量的近一半或更多。探讨我国主要镍矿床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机理和成矿元素聚散的控制因素,对该类矿床成因认识,成矿标志和扩大找矿远景等,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对煎茶岭和金川地区镍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的比较分析,研究了我国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特点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