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宋代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带来了文化消费的繁荣,也引发了美学产业的勃兴。美学产业是推动宋代文学审美俗趣凸显的关键性力量。宋代的诗、词、话本、戏曲等典型文学形态,都受到了美学产业深刻而强烈的影响。唱词业催化出"商品词","商品词"是主要体现市民阶层审美趣味、具有商品属性、在市场上用于商业活动的词作,包括民间词和部分文人词,呈现出俗趣凸显的美学特征;书坊出版业深刻影响了宋诗,对宋诗所呈现的审美俗趣产生了直接的、关键的影响;在演剧业激励下,宋戏曲呈现出民间性、娱乐性、通俗性的审美趣味;说书业决定了宋话本思想上的娱乐取向、内容上的以俗为美和语言上的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2.
综合运用语言学、文艺美学理论,结合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人工智能文学的生成逻辑和存在问题。人工智能写作是一种“为文本而文本”的制造行为,脱离了社会语境和历史文化的蕴藉,创作过程缺乏创造性,生成文本缺乏情感。从文学审美角度看,人工智能技术使类型化文学作品量产成为可能,审美趋同化现象日益明显。合理评价人工智能文学,除了摒弃极端思维,还需以客观理性、开放合作的态度看待科技进步与文学发展的关系,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学创作相融合,为文学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历代广西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文化交流语境下旅桂文人的文学创作影响和推动,旅桂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山水文学的兴起和兴盛,历代旅桂文人的创作几乎都离不开山水文学,借助桂林山水美景构成其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山水文学创作模式,不仅更好宣传和传播桂林山水的自然美与人文美,留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传颂的佳句,而且奠定了旅桂文人创作在广西文学及其中国山水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学趣味"作为在一定文化中习得的感性的审美价值判断,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趣味区隔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权力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文学趣味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但文化趣味的走向主要是作为文化生产者统治阶层内部斗争的结果。20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要求建立代表工农大众趣味的新文学,建国后这一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实现。可以说文学趣味的转向体现了文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文学趣味"作为在一定文化中习得的感性的审美价值判断,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趣味区隔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权力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文学趣味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但文化趣味的走向主要是作为文化生产者统治阶层内部斗争的结果。20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要求建立代表工农大众趣味的新文学,建国后这一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实现。可以说文学趣味的转向体现了文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革命文学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独特的一个历史性存在,革命文学理论家的话语姿态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极为先锋,力图以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来颠覆"五四";革命文学作家的文学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作品的消费性迎合了时代情绪与读者需求;革命文学立足于上海的文化语境,与当时的现代都市文学、通俗文学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的文学共生场.  相似文献   

7.
文学创作有其特殊规律,在审美趣味、艺术形式、表现方法等方面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文学传统依然能为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关键在于作家如何汲取。丁玲在创作上对古代文学精华的汲取有三大方面,即推崇圆熟的叙述方式、赞赏高明的写人技巧、熟谙精妙的语言表达,这既是她的个人兴趣爱好,也是她对文学创作规律认识逐渐加深而形成的。其真知灼见对中国当代文学如何借鉴传统文学、消化吸收外来文化,最终走向世界,依然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审美特征论、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为主要观点的审美文论,是新时期国内学人的重大理论创新。审美文论的确立与逐步深化,使文学研究由外部转向内部,由“工具论”转向“审美论”,由“他律论”转向“自律论”。文学重新回归自身。为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同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历史贡献与现实意义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讲话振奋人心。文学艺术应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助力。就文学创作而言,应重申文学的社会性和人民性;文学创作应发挥其改良社会的作用;文学创作应重视文学的美育作用。就文学批评而言,应实现批评家与作家的有效沟通,批评家应提高其专业素养和人格素养。就文学研究而言,应改革目前过于功利化的科研管理体制,尊重科研规律,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科研的繁荣。文学艺术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发展和繁荣文学艺术是中国梦本身的一种需要。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学的勃兴是20世纪末俄罗斯文学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这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学现象。玛丽妮娜的创作最为鲜明地体现了文学在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变迁。她的创作既呈现出消费化、媒体化、通俗化的大众文化属性,又是对多种文学元素的并置综合,更是对文学与现实审美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骚雅”、“清空”、“意趣”是张炎对词的主要审美理想,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骚雅”是张炎对词审美最核心、最基本的要求,“清空”是“骚雅”最佳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笔法,也是一种境界。“意趣”是继“骚雅”、“清空”后更高的艺术追求,是“骚雅”、“清空”的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2.
以姜夔自己的诗歌理论为参考,对张炎提出的“骚雅”、“清空”之说进行具体阐释;再结合创作实践,分析这种词风的形成机制;最后从词人身世、人性、化背景以及词自身发展等角度,说明其成因。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在甘南藏区形成了以藏族诗人为主体的创作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是藏族,但用汉语创作,由于地域环境、文化氛围和生活体验的影响,诗作既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的深刻烙印,同时又不乏对现代生活经验的深刻体会,以及由于宗教的影响而对神性的感悟,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识。甘南诗人群落的创作,不仅推动了藏民族诗歌传统的发展,也扩展了当代汉语诗歌经验的边界。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以雅为趣的民族,"雅趣"很早就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范畴和文学批评标准。本文论述了诗歌中儒道两家雅趣的审美趣尚:以正为雅和以逸为雅,并进一步论述了雅趣的本质特征以及雅趣的创作要求。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当下工业诗歌所遭遇的审美合理性困境及其深层原因,并以其历史合理性为依据论述了突围的必要性。结合当下工业诗歌的创作,提出了创造以生命存在为本位的新的工业审美之维、植入个性化体验、追求语言形式的文学性三个设想。  相似文献   

16.
文学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艺术家的自由意志的主体性表现.审美创造者的主体性意志或自由意志,是文艺活动“一切秘密中的最高秘密”.文学语言能够充分地体现创作者的自由意志.文学创作的全部活动,皆需要创造者自由意志的参与,创作者越是具有强大的生命意志与自由意志,就越能创造出自由而美丽的语言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7.
神话是文学的源头,也是先民原始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形态和艺术创造规律的集中体现。山水诗的出现虽然相对晚近,体现了中国古人的理性思维发育,但却是继神话之后在文学创作上大自然的又一次人化。正因为如此,山水诗表现出强烈的神话色彩和感性思维特征;也正因为如此,山水诗获得了极高的审美品格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40年代的都市女性写作--张爱玲苏青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和苏青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享有盛名的两位女作家,她们的文学创作,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与观照方式,致力于市民阶层生存境遇和市民文化趣味的展露抒写,独具市民文化女性书写的明显特征。两位女作家的作品在创作观点、视野、题材上都饱含了市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趣味,这使她们的创作有别于“五四”女作家的时代眼光和社会观照,为40年代都市女性文学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的多数作品政治功利性较强 ,反映时代风云 ,在作品中提出政治主张 ,表现某一时期的风云变幻 ,要求文学担负起重要历史使命几乎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较复杂。从社会、历史、时代、文学观念、作家结构、外来影响以及现代文学的性质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不难发现现代文学功利色彩的种种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