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锦琴 《科技信息》2010,(22):I0136-I0136
菏泽学院李锦琴[摘要]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和文化载体,诗歌与其它文体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包括: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内容,丰富的意象,强烈的情感以及鲜明的节奏和韵律。那么诗歌的翻译比起其它文体的翻译的确要难的多,由此对于诗歌的翻译问题也一直引发着可译性问题的探讨。本文试图从洪堡特的语言观入手,通过分析与例证,来探讨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可否的问题。主要是利用洪堡特的一些语言观点来说明翻译的可译性问题,尤其是通过洪堡特对诗歌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和他对诗歌翻译的理解来探讨诗歌是否可译。  相似文献   

2.
翻译难,翻译批评亦然。翻译批评与文学批评一样,如今正在呼吁建立新的不同层次的评判标准,以便推进其健康地发展。借助王宏印教授以诗歌翻译为模式新建的文学翻译评判的六条标准,从体制、诗味、语言、文化、倾向和风格六个方面对《声声慢》的三种英译文进行评析,以期获得规范、系统、合理的评判,从而更好地指导诗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3.
英译《元曲一百五十首》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较大规模的元散曲英译本,是辜正坤教授在其诗歌鉴赏五象论指导下的翻译力作。通过解读《元曲一百五十首》英译本了解本书译者的诗歌翻译理论和翻译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进而感受元曲翻译中视、音、义、事、味五象共融的翻译实效,由此来探讨辜先生在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揣度中寻求到的平衡,及其对于诗歌翻译理论与元曲翻译实践之间的互补互构。  相似文献   

4.
翻译单位的研究在国内和国外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诗歌作为文学形式中特殊的一种,必然有着自己的翻译单位。诗歌翻译有别于其它类型的翻译,对其的翻译必然会涉及到翻译诗歌背后的文化,同时,由于源文本中诗歌的形式是不可再现的,因此,诗歌的翻译不可能在词、词组或句子上一一对应,其翻译单位必然是在语篇的位次之上的,即意境。  相似文献   

5.
译事难,而译诗则更难。这似乎成为了译界的一种共识。因为一般翻译,只要译出原文的意思,语言通顺,即大致可以。但是诗歌翻译,除要译得忠实于原文外,还要求传达原文的风格,表现出原文的美感。  相似文献   

6.
杨娜 《科技信息》2008,(8):209-209
中国古诗的翻译历来是一个难点。由于中西在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中西诗歌也存在不少差别。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虽然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将从意境,意象,修辞,用典,音韵等几个方面来讨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7.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多面手,他是诗歌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同时,还是小说翻译家。通过比较分析可知:许氏将其诗歌翻译理论不折不扣地运用到其小说翻译当中,从而形成了其小说汉译的特色与风格:亦雅亦淡.亦蔓亦简。  相似文献   

8.
孙演玉 《科技信息》2010,(4):132-133
诗歌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一直是翻译理论界讨论的问题。纵观中国的诗歌翻译史会发现,诗歌翻译大致以归化为主,而且归化好像往往容易被人接受。但是通过一些译例我们会发现过度的归化存在很大的弊病。诗歌翻译应该遵循归化与异化的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9.
于浩  付伟  王矗 《科技资讯》2006,(29):124-125
诗歌的翻译被普遍认为是翻译领域中最困难而有层次最高的翻译实践活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意味着一般翻译技巧的多样性。诗歌使用的是凝练的语言,而不同语言的诗歌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所以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或理论原则来规定或评判诗歌的译作。本文将以英国诗人罗塞蒂的《闪光》一诗来看英诗汉译的技巧和相关理论,为我今后诗歌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刘志欣 《科技信息》2009,(13):190-191
诗歌是文学花苑中一朵绽放的奇葩。它讲究音、形、意的完美结合,是语言的艺术。其独特的艺术性使诗歌翻译成为文学翻译中的一大难题。众多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工作者长期以来致力于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果。本文从诗歌翻译中的同一律原则出发,鉴赏探讨诗歌翻译中的佳作。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诗歌翻译的角度,举例分析了如何在翻译过程中灵活动用直译与意译等不同方法,以达到诗歌所追求的音美、形美、意美,尽可能取得神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否可译和应当怎样译是两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尝试从Jef Verschueren(2000)的语言结构顺应理论这一全新视角出发,探讨诗歌翻译中声音的动态顺应,旨在揭示语言结构顺应对诗歌翻译实践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力求寻找诗歌翻译中声音处理的动态,灵活的标准,使诗歌的整体审美效果在译文中得到更好地体现。  相似文献   

13.
诗歌翻译,犹如“带着脚镣跳舞”,要在既定形式下跳出最美的舞蹈。由此,以《声声慢》为例来分析,认为“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基本单位,进行诗歌翻译时,应注意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14.
从翻译审美移情论角度谈诗歌翻译中意象再现的困难,初步探讨了如何在翻译审美移情论指导下再现诗歌翻译中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15.
张彬 《科技信息》2008,(5):143-143
本文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分析诗歌意象的翻译,尤其将重点放在不同的文化对诗歌意象翻译的影响上,旨在通过这种分析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的理解、评析诗歌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诗歌翻译要求准确传达形式美,但形美的要求并不等于就要对原诗的形式作亦步亦趋的直译。在传达原诗内容和神韵的基础上,同时达到与原诗形式最佳的近似度,才是上乘之作。由于民族文化和审美观的差异,诗歌翻译时经常需要对形式进行灵活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梳理严复与德莱顿的翻译实践和译论,比较分析两者在翻译标准与方法、翻译之难、翻译目的与功用和译者素养等方面的异同,探讨中外翻译理论共通的内在规律,揭示翻译的复杂性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娟 《科技咨询导报》2014,(32):245-245
诗歌是中华文明5000年的精髓之一,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翻译一直是很重要且探讨不断的一个领域。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认为“诗乃翻译中失去的东西”,而许渊冲先生就针对诗歌翻译提出了“三美”理论,并坚持以诗体译诗体。此处弗罗斯特所指的“失去的东西”当然指的是“味”,因此该文试着基于以前学者的相关研究来探讨在诗歌翻译中,我们在“意”和“味”中,应如何权衡取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英诗格律特征出发,从而引出英诗汉译的翻译策略,尤其是如何保持原诗的韵律特点而又不失原义。众所周知,音乐美是体现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如何将原诗的节奏音韵更好地体现在译文中常常是诗歌翻译的难点。本文先是对英诗的格律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如何划分诗歌格律,最后升华到如何保留原诗格律,并提出译者不能刻意追求诗歌翻译中的音乐美而改变原诗意义,即不能因韵害义。  相似文献   

20.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诗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郁青 《高等职业教育》2004,13(3):42-44,52
文章就诗歌翻译的问题,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文化差异与英诗翻译的关系,用实例说明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运用传统翻译方法并适当运用超越性创新的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