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光安 《科技信息》2012,(10):23-23,25
穆旦(原名查良铮)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当代著名的翻译家,目前国内对其翻译作品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诠释学翻译理论是20世纪中后期重要的翻译理论支派,影响深远。穆旦译诗的诠释学译论分析和文本细读表明,在等值因素翻译的"得"与"失"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均衡,在译文表达上充分考虑到了译文读者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伪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异形式已经引起译界较多关注,关注译者目的的伪译行为在庞德诗歌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文章就其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展开"伪翻译"的美学解读,深入透视庞德诗歌翻译的特点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严复的"信﹑达﹑雅"三善论体现了现代译论翻译主体的三位一体,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而作者和读者构成两个边缘主体,其翻译客体涵盖了原语和译入语的两个文本﹑两门语言和两种文化等诸因素。三善论观照了现代译论翻译主、客体的统一,体现了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对客体的兼顾、转化和会通。  相似文献   

4.
王萱 《科技信息》2009,(30):129-129
本文总结了传统译论对作者和译者关系的隐喻,利用女性主义批评的"双性同体"概念,提出了发挥译者主体性,实现作者和译者共生共荣的"双性同体"新关系。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提出了应当尊重人类认识的感性领域、应当与哲学中研究理性事务的完善(真)一样,为研究感性事务的完善(美)开辟道路。用"想象逻辑"把必然与本体对立、知性与理性对立、知识与信仰对立;用知、情、意探讨人类在怎样一种条件下感知事物的美和完善,提出"纯粹美"(形式美)和"依存美"(自由美)的判断原则;用"反思判断"的情感形式逻辑,将音乐推到自由情感艺术的最高位,为音乐的"自律论"与"他律论"注入深刻内涵,开辟了现代音乐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6.
“不可译”中的“可译”潜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综述翻译界专家学者们对不可译性的定义及所持观点出发,分别介绍了语言层面与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两个层面上的举例分析得出:"不可译"无论在语言层面上还是文化层面上都是有一定的"可译"潜势,而且文化层面上的可译潜势要比语言层面上的可译潜势大得多。  相似文献   

7.
"竞赛论"是许渊冲教授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一部分,该理论充分彰显了许的译者主体性。许渊冲在翻译实践中不仅与原作及其作者竞赛,与同行及其译本竞赛,还与自己及其旧译竞赛。不同类型的竞赛是为了能更好地再现原作。  相似文献   

8.
赵佼  张慧琴 《科技信息》2009,(31):I0125-I0125
在建立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大背景下,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美学研究已成为持续增温的话题。本文从道家美学视角下围绕罗新璋先生提出的"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四个概念分别展开论述,进一步探索传统译论的哲学美学渊源。  相似文献   

9.
受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翻译研究出现了间性思维,主体间性从哲学层面引入翻译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主体间性的早期萌芽,受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现代译论,也明显带有主体间性思想的印记。主体间性的现代性,给中国译学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中国译者在发扬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精髓的同时,应适当结合主体间性的现代意义,为中国译学找出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语言是否可译的问题,通常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可译论,不可译论以及相对可译论。可译论和不可译论观点都具备一定的依据,而本文的观点是,这种可译性,不可译性以及相对可译性都可以从语言功能的角度进行解释,语言的认识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间的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导致了语言间的相对可译性,而语言的艺术功能则形成了语言间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1.
从中英诗歌特点着手,运用许渊冲教授“三美论”对杜甫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英译本进行解析,从而揭示“三关论”作为中国古典格律诗英译一般翻译原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物本感应"与"事本感应"是古代文学创作论的两种基本观点,对于古代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产生于六朝时期的"物本感应"论强调自然之物为文学创作之本源;生成于唐代的"事本感应"论强调社会生活之事为文学创作之本源。二者都受《乐记》的影响,比较而言,"事本感应"更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文学的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13.
译者"隐形"和"显形"是翻译界一直争论不止的话题,它们各自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目的。但无论是"隐形"和"显形"都是译者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结果。在当今全球化的前提下,译者要合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恰当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译文要做到在介绍异质文化的同时保证通顺并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4.
宋兰  李小霞 《科技信息》2010,(20):125-125
随着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呈现出从规定性转向描写性,从原文转向译文的趋势.而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的研究便不可避免的被提上了译学研究的日程.本文拟从现、当代的西方译论中有关译者理论的梳理,论述译者主体性怎样经历了一个由"隐身"到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罗敏 《科技咨询导报》2012,(22):225-225
本文通过对翻译的核心问题的探究,认为不能过分夸大"不可译"现象。  相似文献   

16.
赵怡然 《科技信息》2012,(8):321-322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长期处于尴尬局面,要想突破教学"瓶颈",就应该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创造"动静"结合的高效课堂。一、课堂导入需要"动静"结合;二、课堂朗读需要"动静"结合;三、课堂讲解需要"动静"结合;四、课堂总结需要"动静"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课堂"朴实而精彩"的美。  相似文献   

17.
"情"、"味"、"境"是最能体现中国抒情传统文学旨要的核心概念,也是王文生对古典传统研究自始至终所执着追寻与探视的人生审美理想。《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是王先生继《论情境》后推出的力作。其最为新颖之处无疑是"以情味之线,牵美学之史"。他从中西文化语境纵观中国传统抒情文学并逗引出"情味论",并对"情味论的历史发展"作了交互式的潜在整合、梳理和大胆果敢的纠评与言说,给人以深刻的启悟。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严氏“雅”译观产生的历史、社会、教育背景和哲学基础。从辩证历史观的角度看 ,“雅”译观作为译事中宏观的指导理论和译文评鉴标准 ,与西学的“等值论”相得益彰 ,仍不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赵小斌 《世界博览》2023,(11):48-51
<正>长期以来,“翻译腔”似乎都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说它是个“问题”,缘自其一直背负的负面色彩;说它“不成问题”,则因为它的存在远早于得名,几乎伴随着翻译的诞生而诞生,也必将一直存在下去。毫无疑问,世间先有翻译,然后有译论;有了译论,然后有“翻译腔”。但是“翻译腔”作为一个译论中的名词出现,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  相似文献   

20.
以儒释道三家的相关论述表明了中国历史上所认定的"忍"与"发"的相继关系,在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解释文化认定中,通过对传统"忍"的一系列思考,提出了"忍"而后发论这一思想,借此来揭示中国人"忍"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