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中国西沙站1962-2004年月蒸发量、日照时间和近地面风速资料,分析了西沙各季节蒸发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日照时间、近地面风速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沙春、夏和冬季蒸发量以年代际变化方差占优,年际变化方差次之;秋季蒸发量的年际变化方差和年代际变化方差相当。四季蒸发量年代际变化与近地面风速、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都有显著的正相关。而蒸发量的年际变化仅与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有显著的正相关。四季蒸发量减弱的变化趋势是由近地面风速的减弱和太阳辐射的减少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南海海表温度的低频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50-2010年HadISST1海表温度分析了1950-2010年南海海表温度的季节、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并探讨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表面风和EI Nino Modoki对南海海表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海海表温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1975年左右发生1次由低到高的跃...  相似文献   

3.
阜新地区热度日和冷度日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1-2006年阜新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资料,分析阜新热度日HDD和冷度日CDD月际、年际、年代际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度日与平均气温及耗电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阜新HDD最大值出现在12月,CDD最大值出现在7月,HDD和CDD月际差异均较大.HDD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其下降率为-78.5(℃·d/10 a),CDD年际变化呈微弱的上升趋势,上升率为22.0 (℃·d/10 a).阜新多年平均HDD值和CDD值分别为4087.5 (℃·d)和19.2 (℃·d).HDD年代际变化呈下降趋势,CDD年代际变化呈上升趋势.HDD年代平均值与年代平均气温呈反位相,而CDD年代平均值与年代平均气温呈正位相.  相似文献   

4.
回顾热带太平洋对海平面长期趋势有重要影响的海平面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相关研究,总结包括近期提出的中部型厄尔尼诺在内的2种类型厄尔尼诺对热带太平洋海平面年际变化的影响,揭示了热带太平洋海平面年代际变化与信风年代际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指出赤道信风的增强对近期热带太平洋海平面变化格局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厄尔尼诺强度的减弱对这种格局有贡献,而拉尼娜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研究资料的局限性导致年代际变化的定量研究成果较少,在研究海平面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时应用的热通量评估模型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5.
利用1951~2002年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将52年分成ID1(1951~1979年)和ID2(1980~2002年)两个年代际时段,研究西北太平洋7~9月登陆中国热带气旋路径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登陆中国热带气旋存在明显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从ID1到ID2,热带气旋路径频数在东海和菲律宾海明显下降,而在南海略微有所上升.东海和南海热带气旋路径频数的时间序列进一步揭示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热带气旋路径频数位置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对老哈河流域近50a的水文要素进行了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和线性变化趋势的研究,结果表明:(a)年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幅度最均匀、离散度最小,而年径流深和年径流系数的年际变化不均匀、离散度大.降雨量是影响径流的主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在某些年份径流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强烈干扰.另外,年径流深不仅受年降雨总量的影响,也受降雨的年内时空分布的影响.(b)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各要素的年代际变化不一致:年降雨量变化为少-多-少-多-少,年径流深和年径流系数变化为多-少-少-多-少.年降雨量年代际距平变化最小,变化幅度较平缓,而年径流深和年径流系数的年代际变化都比年降雨量的年代际变化大得多.(c)降雨量没有明显的增减变化,而径流却具有显著的减少趋势,其中年径流深通过了95%的置信度检验,年径流系数通过了99%的置信度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径流的变化除了受降雨量的影响之外,还可能受气温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植物根际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根际是受植物活根影响的土壤微区。植物根际营养生态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笔对根际土壤采样方法和营养检测技术、根际微区养分状况、根系分泌物对根际营养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根际土壤田间采样和室内模拟培育方法,根际微域营养检测常用的电极法、电子探针法和冰冻切片法,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根际土壤氮、磷、钾营养状况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根系分泌物对根际环境、养分释放及植物适应养分胁迫等的影响,提出了植物根际营养研究今后应加强的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黄河循化水文站为例,探讨了谐波、方差、能谱分析方法在河流年际径流周期性分析中的应用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同时利用方差分析方法和能谱分析方法,可得到满意的结果.在不方便的条件下,可单独应用方差分析方法,也可获得满意的结果.根据通过计算所得到的年际径流系列和相应的年际径流过程线,可用于预见未来有限年分的年径流量和未来年际径流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我国夏季雨带分布类型的集成估算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定义了客观、定量表征我国1951—2005年夏季3种雨带类型变化的指数,分析了它们的年代际和年际尺度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雨带类型估算模型的新方法.利用估算模型分析了大气、海洋等诸多因子对雨带类型不同尺度变化的作用,并检验了估算效果.结果表明,3种雨带类型变化是由显著的年代际和年际尺度变化叠加而成的,其中年际变化主要受El Ni(?)o/La Ni(?)a事件、东亚夏季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影响,而年代际变化主要受到PDO, AO,ENSO,Ni(?)o3区海温和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的控制.雨带类型集成估算模型的估算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分尺度估算然后再做集成的估算方法,估算准确率比不进行尺度分离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左艳萍  刘寿文  肖飞 《科技信息》2010,(22):I0354-I0356
利用长寿凤城观测站1959~2008年的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滑动平均、趋势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长寿气温和降水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Effects of vegetation height and density on soil temperature varia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eduction in vegetation cover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has a great impact on soil temperature. It is important to assess how soil temperature responds to reduction of vegetation height and density. In this paper we first report the trends of mean annual soil surface and air temperatures recorded at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near the Ecological Research Station for Grassland Farming (ERSGF) from 1961 to 2007, then we setup an experiment using reed (Phragmites australis) stalks with different heights and densities to simulate effects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height and density on soil and air temperatures. The warming rates of the mean annual soil and air temperatures were 0.043 and 0.041C a 1 , respectively. Changes of soil temperature were characterized by both increased mean annual maximum and minimum soil temperatures. At the experimental site, mean daily temperature, mean daily maximum soil and air temperatur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contrast, mean daily minimum soil temperatu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mean daily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the height and density of reed stalks reduced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Mean diurnal soil temperature ranges were smaller than mean diurnal air temperature ranges.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at the importance of vegetation cover on soil and air temperatures.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以河滩地为对照,对湖北黄州李家洲林场内4种典型抑螺防病林的气温、土温、空气湿度、光照强度的日变化动态以及表层(0~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特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由河滩地到农林群落的建立,与对照比较,林分内气温、土壤温度和光照强度均明显降低,日变幅变小.其中,日均气温降低2.75℃,日较差值降低3.20℃;除已收割农作物的林分,地表土壤温度降幅大于深层土壤,两个层次日均土壤温度降低1.01℃;林分内空气相对湿度明显升高,变幅减小,日均值升高12.74℃;林龄越大,林农间种格局的林分内表层土壤含水量越低.随着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建立,林内小气候环境朝着更为阴、凉、湿的方向变化,且波动性减弱,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3.
影响天气的因素有降雨量、气压、气温、风速及风向等,研究天气影响因素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研究提出使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天气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使用K-S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天气逐日数据降雨量、气压、气温、风速进行相关性检验,使用Eta相关系数对天气逐日数据降雨量、气压、气温、风速与风向进行相关性检验,使用一元线性回归对天气因素气压和气温进行分析。在中国气象网站的吉安县1980-2019年天气数据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数据集中各数据项不服从正态性分布,天气当中的气压与气温具有强负关联线性关系,风向类型与气压、气温有强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4.
济南市旅游气候的舒适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济南市气象站1951~2000年气象资料,分析与人体舒适度有关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基本气候特征,研究济南市人体舒适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而对济南市的旅游人体舒适度进行评价,探讨各气象要素对不同季节舒适度的影响以及舒适度的变化趋势,分析济南市最佳旅游时间.  相似文献   

15.
采用的非线性方法是基于24h的平均温度,通过下列4种方法计算得到的逐时平均、四次平均、三次观测数据加上加权订正所得数据的平均、最高最低平均法得到的日平均温度与逐时平均比较,同时求出各种结果和24h计算所得平均温度之间的离散度,发现在日平均温度的计算上,除了所述的24h平均温度计算方法外,4次平均方法求出的日平均温度具有较好代表性,其他两种方法计算偏差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6.
改进的季节性指数平滑法预测空调负荷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空调日总负荷和日平均气温之间的较强相关性,对经典的季节性指数平滑法预测模型中的水平因子项进行修正,并去掉趋势因子项,得到了改进的季节性指数平滑预测模型.以上海某医学中心空调系统作为该空调负荷预测模型的应用实例,在整个预测期内模型平均预测误差为8.8%.这表明改进的季节性指数平滑法适合于办公类建筑空调负荷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采用保险调查数据,综合研究了北京市日车辆行驶事故数量与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日空气质量指数的关系,得到以下结果: 1)10月份行驶事故数量占全年的比例最高,2月份最低; 2)年尺度数据分析显示,日行驶事故数量分别与日平均温度和日降水数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日空气质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3)季节和月份尺度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日车辆行驶事故数量与日降水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夏季日平均温度与日行驶事故数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4)夏季营造良好车内环境、秋冬季节改善道路条件、污染天气限行制度、行驶事故风险预警等,有利于减少车辆行驶事故,改善交通拥堵现象.   相似文献   

18.
研究利用北京地区L波段探空秒数据和地面日最大位温, 采用气块法反演北京地区日最大混合层高度(MMH)的可行性。将08时探空秒数据以及常规探空数据反演结果分别与对应的微脉冲激光雷达反演结果相比较, 发现前者与激光雷达反演结果的一致性好于后者, 常规探空数据垂直空间分辨率低可能是导致其反演结果误差较大的原因。分别用春夏秋冬的探空秒数据反演结果与激光雷达反演结果相比较, 发现春夏秋反演结果的一致性较好, 而冬季较差。利用08时探空秒数据结合地面日最大位温, 采用气块法反演北京地区2010—2017年的MMH, 发现MMH 每年均表现出春夏秋冬逐次递减的分布特征。通过对长期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 北京地区日地面最高气温与850 hPa温度差定义的热力稳定度与MMH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气温是气象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用于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环境分析及灾害预警等多个领域.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气温的估算趋向于遥感或遥感和GIS结合的方法.本文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利用了36个站点2013年逐日每10min一次的自动气象站气温观测数据和MODIS地表温度及其他参数产品,选用多元线性回归(自变量为地表温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经度、纬度和高程)、温度植被指数以及多元线性回归插值方法进行气温估算,建立了研究区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估算模型,并比较了几种气温估算方法在研究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3种方法最高气温估算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6、0.91、0.97,均方根误差(R_(MSE))分别为1.84、2.75、1.49℃;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插值法最低气温估算的R~2分别为0.87、0.91,R_(MSE)分别为3.33、2.93℃,两者均为多元线性回归插值法得到的结果最好.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多元线性回归插值法能很好地反映由地形不同所带来的细节差异.  相似文献   

20.
利用空气负离子测定仪对鸡公山不同生境、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空气负离子分布状况进行连续的定位观测,探讨鸡公山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大小依次为瀑布>溪流>湖泊>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2)不同天气条件下空气负离子浓度大小为:雨过天晴>晴天>阴天;(3)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呈现出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即早晨最高,中午降至最低,下午又逐渐升高;(4)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季节差异显著,夏季>秋季>春季>冬季;(5)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温和空气湿度均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